家里装修厨房,开放式的设计增加了一个早餐半岛,于是需要些高脚椅子。我们买来几种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椅子,放在厨房里想看看那一款跟家里的装修风格搭配得宜——选中的一款留下,不喜欢的拿回商店退掉。
第二天早上小姑娘到楼下吃早饭,看见两款不同的椅子,兴奋地在上面爬来爬去,试试这个又坐坐那个。
“怎么样?”我问她,“这两个椅子你喜欢哪个?”
“这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指着灰色布艺椅面的一把说。
我听了也没在意,随口问:“为什么?”
“有三个原因。”小姑娘脱口而出。
我以为她信口开河,于是笑笑,让她说说看。
“因为这个椅子有放脚的地方,我可以踩得到。”她说。
“那把也有啊。”高脚吧台椅都有踩脚的地方,不然坐上去以后脚够不着地不舒服。
“那把只有前面有,这把一圈都有,我可以从到处都能爬上去。”虽然中文表达的句式有点混乱,但小姑娘振振有词。
“好吧。”这一点我还真没留意,不得不佩服她的观察细致。“那第二个理由呢?”
“我喜欢这个颜色,跟我们的橱柜比较搭。”
“嗯,还有呢?”
“还有这个腿,”她指了指原木色的椅子腿,“我喜欢这个。”
这下子我有点诧异了。就看了这么一下子,不但有自己强烈的偏好,还能一下子说出三个理由!
我跟她妈妈说起这事,她倒不觉得惊讶。前段时间幼儿园不开门困在家里,小姑娘跟着一二年级的孩子上了一个英文网课。老师留的作业往往要从一个段落中找出论点和论据,也许小姑娘就从这些作业中学到了这一手找“原因”的本事。
这个本事运用自如,还颇能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
一天晚上睡前我给她念故事,书中说到"genius"(天才),我跟她开玩笑,问:“你是genius吗?”
“Yes!”小姑娘张口就来,“Because I completed that project.(因为我完成了那个项目)”
她声音洪亮,显得理直气壮。这份自信实在让我自愧不如。
她所说的“项目”是某一天她心血来潮用几块硬纸板做的手工。原料是我们买东西的包装盒,扔掉之前被小姑娘及时发现,挽救了回来。她立马用胶纸把三块大小不一的纸板粘在一起,做成一棵树的形状。又从后院寻来一堆枯树皮,一片一片贴在“树”身上。再拿出白纸、剪刀、画笔和颜料,把纸剪成树叶的形状,涂上她喜欢的颜色,贴在“树”的顶端。
从看到即将被我们当作垃圾扔掉的纸板到完成这一切,小姑娘一个人埋头苦干,没有停顿,整个过程仿佛早已经成竹在胸,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虽然成品并不怎么美观,但这一趟自主设计、独立制作,的确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
更让我们大跌眼镜的是,做完这一切后小姑娘跟我们解释她为什么要做这么个“项目”——“我以后上小学要做project(项目)。I'm a slow-poke(我动作慢),做不完,所以我现在就开始练习。”
天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不过小姑娘的无心之言倒是引起了我的思考。跟所有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小姑娘做事情有些拖沓,干什么都有些漫不经心。心有旁骛,自然动作就会慢下来,为这个我们没少说她。看样子,她都记在了心里,并且自我发挥,想到了先走一步来弥补“动作慢”。
小姑娘毫不隐讳地自称"genius"并且给自己的“天才”加上一个注解,这无疑是加拿大式教育的结果。而她很有“自知之明”地称自己为"slow-poke",又似乎是我们的言行带给她的影响。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我们这一代人常常被父母教育“笨鸟先飞”,传统的中国父母不管背地里多么以自己的孩子为傲却极少会正面夸奖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这一代父母,难免会不由自主地苛求孩子,也还没有完全学会如何使用正面的语言去跟孩子沟通。
处于家庭与学校中加两种不同教育环境中的小姑娘对自己"genius"和"slow-poke"的双重身份似乎没有什么认知障碍,而游走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我们这些父母,却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