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美的瓷器举世称颂,先欣赏一下迄今(2019年1月)拍卖价格最高的的十强(不考虑通胀,价格均已换算成人民币),再去探究瓷器的往事今生。
一、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2011年 7.12亿
二、清乾隆粉彩镂空“吉庆有余”转心瓶
2010年5.54亿
三、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2017年2.5亿
四、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2014年2.38亿
五、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
2005年2.3亿元
六、清乾隆粉彩“万寿连延”葫芦瓶
2010年2.07亿
七、明宣德青花鱼藻纹十棱菱口大碗
2017年1.94亿
八、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
2017年1.8亿
九、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2012年1.76亿
十、明宣德青花五爪云龙纹大罐
2016年1.32亿
十一、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太美,舍不得删)
2006年1.23亿
瓷器
瓷器是用瓷土或高岭土作胎,表里均有一层玻璃质的釉,经1200℃以上的高温烧结而成。
瓷起源于陶,陶器是用易熔黏土作胎,含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较多,不耐高温,只有用氧化铝含量高的瓷土或者质量更好的高岭土做胎,才能耐1200℃的高温,陶器中已经有上釉的。
商周开始烧制原始的瓷器,窑温不高,釉是用石灰石和黏土配制,含铁呈色为青黄、灰绿,故统称青釉,又可称为原始青瓷。
汉代早期青瓷烧制成功,东汉后南方青瓷工艺发展迅速。
河北和南京各有出土的南北朝时期青瓷仰覆莲花尊,原料不同,造型却如同双胞胎,堪称佳话。
唐代浙东的越窑青瓷“湖水绿”,最上品称“秘色瓷”,陆龟蒙说“夺得千峰翠色”,长期不知为何物,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实物,符其盛名。
唐代北方的邢窑、定窑以白瓷闻名,形成了唐代瓷业“南青北白”的格局。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另有龙泉窑(也称弟窑,青瓷)、景德镇(影青),建窑(黑瓷),各具特色。
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传世不足百件,最为珍贵,人称“家财万贯,不如汝窑一片”。“雨过天青色”为特点。
官窑:北宋官窑可能并不存在,南宋渡江后窑址在杭州。
哥窑:窑址不明,因为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釉面出现裂纹,哥窑却作成独特的装饰,称为“开片”,“金丝铁线”成为哥窑可矜示的特征。
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州一带,用特殊的釉烧成变色瓷器,含铜呈色为红色,不稳定,称“窑变”。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以白瓷闻名,宋代定窑大多带花纹,印花为定窑所创。
龙泉窑:窑址在浙江龙泉,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青瓷产区,外销。
建窑:窑址在福建建阳,因宋代人有斗茶的习俗,黑瓷需求大增,特点为釉面的兔毫纹。
元代青花是深受国人喜爱的瓷器,属于釉下彩绘瓷。用含钴的色料在瓷胎上绘图,再上透明的白釉,成品为白底蓝花。元青花的主要产地是江西景德镇,所用青料是进口的苏麻离青(苏勃泥青),产地应是今伊拉克,明代郑和下西洋也带回苏麻离青,至明成化年间改用江西乐平产的平等青,清嘉靖又改用回青,青料不同则色不同。
元代景德镇还创造出釉里红,以氧化铜为呈色剂。
明代成化间“斗彩”技术成熟。青花和釉里红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斗彩”。分两种,一种是青花和釉里红都在釉下,叫“釉下斗彩”,另一种是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填彩拼成,分两次烧成,叫“釉上斗彩”,一般说斗彩是指釉上斗彩,以鸡缸杯为代表。
明嘉靖万历年间,斗彩发展成“五彩”瓷,色彩更丰富,彩瓷成为主流。
清朝康雍乾三代,我国的瓷器工艺达到巅峰,色谱齐备,特别是雍正时发明了玻璃白,用玻璃白掺和色料绘瓷,是为“粉彩”,粉彩可在画面上表现阴阳向背,更加逼真,可肖似原物,至此,我国制瓷工艺大成。
乾隆时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一身集合了17种不同的釉彩,称为“瓷母”,上了央视的《国家宝藏》。
自唐以来,我国瓷器远销世界,从16到18世纪,中国外销瓷器达三亿件,即是人民友谊的纽带,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