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三十决心好好收拾一下自己的房间,衣柜,开始读《断舍离》,越读越喜爱。
我发现我家和文中一个案例很像。我们喝水的杯子基本都是超市的赠品或者罐头瓶子,五花八门的,每个人的都不一样。
我其实是看不惯的,但是拗不过我妈,就妥协了。
一整套的漂亮杯子收起来不用,理由是:等以后用,等孩子们长大了用。怕孩子太小,不经心摔了可惜。
我其实是不担心摔了的,摔一次孩子们就长记性了,也了解了那种材质的特性。
而且,大人还会有不小心摔破碗的时候呢,等到孩子长大了就完全避免摔破的可能性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这只是内心的一种不配得感而已。《断舍离》这本书甚合我意。
但是我仍然无法说服我的妈妈。
今天下午包饺子的时候,我在喜马拉雅找到《断舍离》,拿出来蓝精灵——一个蓝色的小音箱,上次在momself群里听向阳姐姐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买的,想让我妈也一起听。结果买回来之后就一直没用,因为我妈生气我特别给她听,显得她是错的。——这次我什么也没说,假装是自己听,实际上也确实是喜欢听。
前面的有些书面语,估计我妈也听不懂,没什么反应,到后面讲案例的时候,她听懂了一些。但是她有没有听懂作者的真意,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没有当场问,不能表现得好像专门给她听一样。
期待以后的一个合适的机会再开口吧,或者期待她听懂了,某一个时机,她自己就扔了那些破烂。
《断舍离》中讲到,不收拾的收拾法,让我联想到李松蔚的没办法的办法,果然真理都是同出一源。
那么,什么是不收拾的收拾法呢?就是我们在判断一个物品要扔掉还是要保留,主语永远都是自己,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如果我们说“扔掉好可惜呀,以后可能还会用得着。”这里的主语就是物品,时间轴是将来。
如果说“朋友送的礼物,虽然用不上,但是也不好扔掉啊,留作纪念。”主语仍然是物品,时间轴是过去。
主语是物品的话,我们就成了物品的奴隶。我们的时间精力都为它服务了。
想一想,现在,我,能不能用得上这个东西?我还需不需要它?而不仅仅是因为可惜。那么就是物尽其用了。
用这样的判断方法的话,你身边留下来的就都是你真正喜欢的,真正有价值的,真正为你所用的——而不是你为它服务的。
当你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品,意味着,你值得享用精致的东西,时间久了,你会变成一个精致的人。
你给别人的印象也将从一个随便的人变成一个精致的人。别人也会用精致的物品,精致的态度来对待你。
所以,真的是你决定了你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你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
这段论述也特别合我的心意。我就是一个随便对待自己的人。从今往后,也要好好待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