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以对话形式向读者介绍西方哲学史,用非常形象的方式描述西方历史哲学家的理论。同时也构建了几层世界,苏菲与艾伯特,席得与她的爸爸,作者贾德还有读者我。
西方哲学历史是通过苏菲与艾伯特的对话呈现出来的。如何去体验这些理论,则是通过席德的爸爸为她写了一本哲学书这件事情本身,以及时不时出现的童话故事。
读到古典哲学的时候,我被先哲们解释世界和人的智慧深深折服,惊奇不已。
但是读到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时候,有点糊。在祁克果这一章出现了两瓶药水。一瓶喝下去后,苏菲眼中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整体,喝另一瓶的话,世界又变得巨细无比。整体到底有多统一,细节到底有多大差异,取决于喝下的药水的量。读到这里时,我才隐约明白理性与经验的关系。
读那些让人迷糊的章节的时,我在想如果读完这本书,如果作者不能把我带回到某个位置上,我一定会暗骂他。庆幸的是作者把我拉回了以人为本的位置上,并没有把我扔在那些像宇宙那么大的问题上不管不问。
再读到自然主义、存在主义,哲学从研究大问题到个人个体的问题。读到马克思、达尔文这些耳熟能详的人名的时候,我这才感觉到了现实。
而更让我纳闷的是这本书出现在一些八年级的推荐阅读书单上,回想自己十五六岁的样子,能把这本书读下去么?
读到艾伯特带苏菲到书店里的神秘主义分类区时,我想起了柔儿姐在微信群里谈过鸡汤与哲学的区别。之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鸡汤是一张纸片,如果不去想象纸片中的世界,不把自己投射到这片世界中,那么这将是一张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的纸片。但哲学会把你拉进他的世界,有房屋、马路、商铺、家、还有来来往往的人。从感觉到理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就像《黑客帝国》中,用来训练matrix的虚拟世界。
人的感受往往比理智来得更真实,对感觉的记忆也是最深刻的。一个人可以轻易的回忆起昨天生气时的感受——恨不得把家里砸个稀巴烂,但你可能想不起来为什么要生气。
鸡汤是一个过客,他带来了新鲜的故事。你激动、向往。可这种兴奋之情会随着客人的离去而消散。风过无痕,什么都不曾改变。而最好的学习是让感觉流淌进心间,经由血液走遍整个身体。当你的指尖都能够察觉到知识的力量,手的动作、脸上的表情、步伐,才真的开始不一样。
哲学这个词,最初是从电视剧里听到的。大概是高中时期的某一天早上一打开电视,就看到李小龙在跟他的导师讨论他的专业选择。李小龙谈起他的武术研究遇到了问题,无法再继续下去了。这个时候,他的老师建议他选择哲学专业,或许对他有所帮助。看到这里,我非常震惊。一听“哲学”这个词,脑子里就一个评价——老学究,跟武术似乎是南辕北辙的,这两者能联系在一起么?至此,“哲学”就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好奇的种子。
在大学里,对永恒这个词有点着迷。想象着如果我能掌握永恒的法则,就可以高枕无忧的混迹江湖。毕业进入社会后,才发现这样的想法有点痴心妄想。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读到《苏菲的世界》古典希腊哲学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人想要找到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则。有那么一点得意,古圣贤也追寻过这些呢。
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的时候分专业方向,软件工程和网络安全,我稍微考虑了一下,认为互联网里最根本的东西还是程序软件,没有任何犹豫就决定了,甚至没有想过问问父母或其他人的意见。如今想来,大概就是寻求永恒的想法在作祟。
人类很聪明,把那些离生产和生活比较远的大问题,如世界从哪里来的、人是什么等都归到信仰或者宗教里去。回到现实生活中,也就不用想得太高、太远。好奇害死猫,太于执迷这些问题,容易深陷。而我只想追寻如何更好地生活这一个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