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忙完拾起了去年未追完的剧《请回答1988》,平心而论,这是所见过的韩剧里一股清流,酸甜青春,家长里短,邻里街坊,守望相助。很多细节和场景都触情共鸣,小人物市井生活融入大时代社会背景,真实真情。
忍不住要大书一番感慨,熊同学回家了。
进房间时瞅一眼屏幕,飘来: 现在这情势,你还在看韩剧,幸亏是在家里。
对于这工科男毫无铺垫的清奇脑回路,我一时懵圈。
几秒后,我问,真的已经这么严重了?前天去人人乐看到下架乐天货品……
熊同学一贯不生动的表情凝重了下,是的。
想起去年在某机构带班,隔壁的韩语班人气爆满,甚至有德语班的同学跳班。晚班洪亮的发音,涌动的人头,衬托这边的法语课堂一片寂寥,学生开玩笑说,赚到了,报名班级大课成了VIP。笑完,我表示忍不住也想去旁听。
结课时我在教学生唱《je m'appelle Helene》,隔壁响起韩语歌《if you》,在当时火到大街小巷,不久后,网上也传出西语版,法语版,其圈粉力可见一斑。
曾带的第一届学生里有个大一的女生,学校二外只有日语,她最喜欢的是韩语,自学发音,自学歌曲。可惜老师缺,学生也缺,一直未能开起。法语班开课,她纠结许久,选了法语,理由是实在对日语无感。课堂课后她都很认真,效果甚微。但我能看到,一提到韩剧韩星,她的眼睛里是有光的。后来我离开学校,也不知在坚持法语学习的学生有多少。
很久后的一天,我在k歌上听到这个爱好韩语女生的韩语歌,虽然还是听不懂,但从语言某种相通的角度,必须对其流畅的发音赞一个。
想来,语言学习,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能坚持兴趣为之努力不懈的,也是值得敬佩。其实,包含在语言外壳下的文化内核是真正值得思索探究的层面,国际文化交流越为频繁紧密的今天,有很多实际问题亟待举措,尤其关于如何正确看待他国文化与我国的自身文化关系,文化价值系统构建与输出,文化自觉与反思,文化边界等。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国家。
放到今天,放到文化领域,值得深思。
这几天听法广新闻里,持续关注王毅外长的发言。
作为普通平民,爱国热情与爱国理性当并存。关于这点,比较赞同某杜先生的发文《我们坚决抵制韩国的丑陋,但不拒绝与韩国平民互道晚安》。
熊同学换掉外套,回到客厅。
就着泡面,我们一起重看了《神奇侠侣》,瞬间想起星爷早期的影片系列,和着汤里热辣的泡椒与舌尖唇齿生香的酸菜牛肉片,眼前心头,浮起一层层密密麻麻的怀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