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养媳那一家子(十)

作者: 风萧萧兮cynthia | 来源:发表于2020-03-24 19:37 被阅读0次

    婆婆去世那年,琼三十七岁,她已是五个未成年孩子的妈。当时是农村大集体时期,像他们这种七口之家,属于“困难户”。

    粮食总是不够吃。无论晴雨寒暑,生产队的男劳力必须出工。寒春时季,便是困难户口粮不足青黄不接的饥荒时期。琼便经常与几个妇女到离家两三里的大河港去挖莲藕。

    夏季,这儿是几百亩河塘,农场集体采收莲子;冬春季节则是附近民众挖藕的场地。长年如此,便形成了各种大大小小的不规则藕塘。

    挖塘藕并非易事。天寒地冻时,妇女们得先根据干枯荷杆的大小疏密来判断下面是否有藕;而后打开薄冰,用器具舀干池水(有时也有额外收获捉到些活鱼);接着用长柄铁瓢掀掉上面那一层淤泥;再手拿短柄藕锹,蹲在烂泥坑里,一锹一锹挖开成形的泥块。挖到一定时候,莲藕的芽与节就会渐渐暴露出来;再“顺藤摸瓜”,将整支莲藕慢慢取出来。

    运气好的话,一块地域会上下周围长着横七竖八的莲藕,那是最令人兴奋的时候。一个人马不停蹄地挖上五六个小时,便能够挖到满满一担莲藕。

    一般地,家里有人挖藕,中午时分就会派半大孩子去送饭。趁着这机会,孩子们便低着头走在附近的塘岸边仔细寻觅,有时会捡到好几粒干莲子,藏在口袋里带回家,放在带火星的灶灰里烤熟香喷喷的。也会捡到一些漂亮的贝壳。待孩子走累了便带着母亲捉到的鱼、用过的饭具、还有自己捡到的东西回家。

    贝壳洗干净后,用铁钉在喇叭口处打个小洞,再用结实的麻线串起来,就成了经久耐用的玩具。那是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宝物,天天把玩着便越来越光亮好使。

    待琼将百十斤泥藕挑回家,已是精疲力竭饥肠辘辘了。好在将其掺进些稻米,全家又能支撑三四天了。可随着日期向后推移,湖藕在塘泥里开始变质煮不烂了,需加入一定量的苏打粉下锅,这就使得整锅藕饭都变成了土红色,不仅影响口感,还有股苏打味。孩子们便不爱吃了,琼夫妇便只能尽量多吃藕,将米饭省下来给孩子们。

    直到八十年代初期,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田土分配到户。像他们这样的困难户,才能凭借夫妇的勤劳节俭与全家大小的合力来自给自足。

    编织芦席使家庭生活出现转机。七九年,湖区供销社收购芦席,并且出示了芦席样品及收购的价格标准。芦席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甲等每张四角七,乙等四角一,丙等三角七。这可是个好消息,一时间家喻户晓。琼很快学会了编织芦席,且手把手教会了三个大点的孩子。这样,一家人就能利用晚上或雨天编织芦席换些零钱了。

    那时,元宝负责裁断成捆的芦苇,破苇篾,浸泡以及捞上来竖在堂屋内,母子们茶余饭后只顾蹲在地上编织,上学的孩子均每晚完成一席。因此每隔三四天,家里就有一担芦席出售,大概十余张,可买到五元上下。

    那时,猪肉每斤只有七角五,每月能增收三十四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从此,家庭生活大为改观,琼便不定时地买点肉回家给孩子们解馋,也第一次买回家两斤半毛线,夫妻俩各织了一件毛线衣。

    家里还办了一件事,那就是将邻村砖窑剩下的底砖买回了家(比正品划算些)。夫妻俩看到邻村有钱人家建起了红砖瓦房,他们已也在为有期一日改建房屋作些筹备。

    真正脱贫是在八五年,那年下半年,贮麻价格暴涨,由原来每斤一元上下涨到每斤八元。家里有三四亩地贮麻,一年可收获三批次,每次三百多斤,全年千余斤,只算下半年便有近五千元收入。

    那时,村民大都还是土胚茅草房,红砖瓦房极稀罕。一日,琼与邻居桂婶聊天,谈及茅屋漏雨难修补,便说过两年,也来起个瓦屋看看。桂婶大笑着,满嫂子,你又做梦了。可她们都没想到的是,就在第二年,就着那些低价红砖,趁着麻价好,琼他们这个困难户真的建起了四间砖瓦房。待室内粉刷时,琼又到供销社买回一台八十元的吊风扇,装在堂屋里,往后热天就餐以及干室内农活都空前舒坦。

    第二年,哑巴嫂子的长子(已婚四口之家)与次子(未婚)要合建楼房,可资金不足。这时,元宝便极尽叔侄之情,除了自家贮麻收入与之应急,还向其他村民借了几千元高利息款。当时大家都因为麻价好,借钱的认为压力不大容易还,放息的觉得收高一点利息也无妨。待俩侄儿的房子建成欠下大笔债务时,贮麻价格大跌,这便使得他们那几千元负债难以还清,元宝自身家底子薄,家庭生活压力不小,无奈,那几个放息的主儿讨债只认他。

    元宝将如何里外周旋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养媳那一家子(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xic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