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在盘点花事时,曾读过一则有趣的事:
相传蜀公范镇所居住的许下,屋前有可以容纳几十个人坐于其下,围案欢聚的庞大的荼蘼花架,每年春天,花季繁盛时,于花架下广宴宾客。
他们约定了一个世界上最独特的酒令——落花掉在谁的酒杯里,谁就把杯中酒喝干,微风吹拂,片片落瓣像雪一样洒满杯中、案上、座中人的衣襟……
“飞英会”由此得名。
文末是这样给出结论的,说范镇作为司马光的知己好友,一面是风芒毕露的政客,一面又是清雅至极的墨客。
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真的能将这样饮酒助兴这样的游戏,玩到尽兴。
此时,正值深冬,不妨也效仿雅士们,借助止庵的梅图,组一局梅下品饮的风雅。
止庵守静摄开席前,还是被花友的这幅图迷住了。
只见一座古色古香的屋子,若隐若现,隐没在梅林深处。
这是哪里的山?有没有人在住?又有什么典故?不详。
只是一次次地点开梅图,一点点地往上移,也开始一遍遍地想象,花友信步在那处遥远的地方,徜徉在密密的梅林间,头顶着花树,嗅着一山花香,一路走一路看,去探访了一处景致,一户人家,然后发间,衣襟上,都沾了香气…
该是多么惬意的一场旅程呀!
止庵守静摄然后,这一幅图的闯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试想,三五好友,尽情在山间嬉戏,梅或展颜笑看这人间盛世,或悠然地飘落,演绎一抹清丽脱俗绝唱的倩影,那些看过这一山的梅林行者,不妨也停下来,做短暂的休憩,奶白色的瓷碗就闪亮登场了。
只见,一块藏蓝色的台布上,一个个的瓷杯排排林立,泛白的釉光,墨色的题字,再封上一枚红印,妥妥是满满的仪式感,还有点高大上的感觉。
再接着盘点。
止庵守静摄然后,众人屏息静气,就看到花友展示的这般排场。
此时,仿佛无须问泥壶出自哪个大师,不必纠紫砂养护的细节,更不用理会功道杯中深红透亮,色泽饱满的茶品划归哪个品种。
只知道,只要盛入那个小白瓷杯中,醇厚香浓的感觉,早已胜过无数。
再想寻一丝梅的影子,也不必了,大师手笔的佳作,此图的意境是品饮。
止庵守静摄再看这幅,
盼望已久的梅花落,在此时,才盛妆出尘,而且是秉着一任群芳妒的理念信步而来,不信你看:
一片两片三四片,片片皆清雅如许,也绝不是随随便便散落,是组局深情款款而来,所到之处,也真正是低调奢华的作派,不繁杂,不单一,不疏不密,绝对是远近高低恰到好处的那种状态。
此刻,再素手执起那一盏茶,那是什么感觉呢?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愫,顿时在屏前屏后流淌起来,至于真正的滋味,即使读图读到尽兴,还是拿捏不准,那就指望由传说中民间高手止庵亲传与大伙喽。
止庵守静摄品过茶后,再仰头看这幅图,本来花开花落终有时,但不知怎地,忽然间有一点点的落寂。
正如止庵的留言:
不出意外的,花開滿了枝頭。孤寂,也已時日無多
花下的人都笑著,散去………
原来,爱花之人,不仅相惜,还是同频。
止庵守静摄写文到收尾时,不知不觉又回到原点,依然是来时的样子:
古屋,古旧的气息中,透着一种怀旧悠远的感觉;
屋前,那几株不知名的绿色的灌木上,点点花落,让冬日润了几成;
而那几枝梅,俏生生的,或攀援在屋檐,或垂挂在窗前,都彰显了一种勃勃生机,浅与深,旧与新突兀澄明,又在某一刻整合,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舒适感。
其实,这里也想有一场茶席布上,可惜这时,瓷杯被主人收了。
不过,有先前的铺垫,再遥想那时那刻,那情那景,回甘和隽永还是适时涌起,不免小感:
梅下这一盏茶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