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长物志》第135天2022年9月19日
卷八《衣饰,被》
【题解】
被、褥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文震亨提到呢绒、蚕丝、芦花几种被子,并分出优劣。我们现在填充被褥的材料有棉花、丝绵、羽绒等,棉花是最主要的材料。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常出现“被褥”的字眼,比如《儒林外史》中就多次提到被褥,只是与被褥相联系的都是些小人物,根本没有那种以天为被、以地为褥的豪气与霸气。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英雄情结的存在,我们心目中的大人物总是超凡脱俗的,留给我们的总是光辉的背影,怎能和被褥相联系呢?《水浒传》中的英雄们不就整天要么厮杀、要么酒与肉吗?可是,再伟大的人物,他的生活也大多是由琐碎和平凡构成。哪一个英雄或者帝王离开过睡眠、离开过被褥呢?
【原文】
以五色氆氇为之①,亦出西蕃②,阔仅尺许,与琐哈剌相类,但不紧厚;次用山东茧紬③,最耐久,其落花流水、紫、白等锦,皆以美观,不甚雅。以真紫花布为大被,严寒用之,有画百蝶于上,称为“蝶梦”者,亦俗。古人用芦花为被,今却无此制。
【注释】
①氆氇(pǔlu):西域以羊毛织成的呢绒。
②西蕃:西方国家。
③茧紬(chóu):由柞蚕丝织成的绸缎。
【译文】
用五色呢绒做成的被子,也出自西方国家,宽仅一尺左右,与琐哈剌相似,但不紧密厚实;其次用山东柞蚕丝绸做成的,最经久耐用,其中有编织成落花流水、紫、白等锦缎的,都很美观,但不很雅致。用紫花布做成的大被,严寒时节使用,有的印上百蝶的图案,称之为“蝶梦”,也很俗气。古人用芦花做被芯,现在没有这种做法了。
卷八《衣饰,褥》
【题解】
睡觉时,被盖在身上,褥则垫在身体下面。文震亨提到一种雅致的折叠褥子和用于椅榻的褥子。
古代不同品级官员坐褥也不同,清代徐珂《清稗类钞》曰:“一品,冬用狼皮,夏用全红褐。二品,冬用獾皮,夏用红色镶青褐。三品,冬貉皮,夏青褐。四品,冬野羊皮,夏青布。五品,冬青羊皮,夏蓝布。六品,冬黑羊皮,夏酱色布。七品,冬鹿皮,夏灰布。八品,冬狍皮,夏土布。九品,冬獭皮,夏土布。”
【原文】
京师有折叠卧褥①,形如围屏,展之盈丈,收之仅二尺许,厚三四寸,以锦为之,中实以灯心②,最雅。其椅榻等褥,皆用古锦为之。锦既敝,可以装潢卷册。
【注释】
①褥:坐卧的垫具。
②灯心:即灯芯草。多年生草本水生植物,根茎可入药,也可用来点灯等。
【译文】
京城有一种折叠褥子,形状类似围屏,展开有一丈多长,折叠起来只有二尺左右,厚三四寸,用锦缎做表,填充以灯芯草,非常雅致。用于椅榻等的褥子,都是用古锦来做的。锦用坏之后,可用来装潢书籍封面。
共学《长物志》第136天2022年9月20日
卷八《衣饰,绒》
【题解】
夏有凉席冬有绒单,这是富贵之家必不可少的。比起单纯的棉布来,绒单在冬天要贴身而且暖和得多。文震亨说狐腋、貂皮的绒单可以当作温柔乡,大约是有过这种体验吧。倒是“温柔乡”这个词从古至今比绒单出名得多,最有名的是汉成帝所谓的“宁愿醉死温柔乡,不慕武帝白云乡”,这是他在得到赵飞燕这个绝色美人之后发出的感慨。温柔乡便是英雄冢,《三国演义》中刘备入赘东吴,英姿飒爽的孙小姐,不也让野心勃勃的刘备深陷于温柔乡里吗?当然文震亨此处所谓的“温柔乡”只是温暖、舒适而已。但是就感觉而言,温柔乡带来的幸福感应该都是差不多的。
【原文】
出陕西、甘肃,红者色如珊瑚,然非幽斋所宜,本色者最雅,冬月可以代席。狐腋、貂褥不易得①,此亦可当温柔乡矣②,毡者不堪用,青毡用以衬书大字。
【注释】
①狐腋:狐腋下的毛皮。貂褥:貂皮制成的褥子。
②温柔乡:温暖舒适的境地。
【译文】
绒毯出自陕西、甘肃,红色的像珊瑚,但不适合幽居之所,本色的最雅致,冬天可以代替席子使用。狐腋、貂皮的不易得到,那是最温暖舒适的。毡子不能用作毯子,青毡子可以在写大字时衬在纸下面。
卷八《衣饰,帐》
【题解】
文震亨介绍的“帐”不是今天的帐篷,而是床帐。文中提到的床帐种类较多,古代多用丝织品或者布制作。床帐用来覆盖住整张床,起到保暖、防蚊、防灰尘等多种功效,还可以遮挡光线。三国魏王宋《杂诗》曰:“翩翩床前帐,张以蔽光辉。”而“红烛罗帐”的意象又常常与离别、思念相关,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词:“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即使昏然入唾,仍然哽咽叨念,春来送来了惆怅,春去却不把忧愁带走。在罗帐与夜晚的衬托下,相思之情更显得绵远执着。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离开焦仲卿时叙说自己的财产时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的句子,可以想到那时小康家庭中用的帐,颜色和配饰都已经很好了。古代的帐很难保留下来,但是帐上的装饰品帐钩倒是留存不少。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墓中的一套帐钩,经过复原,华美异常。
【原文】
冬月以茧绸或紫花厚布为之,纸帐与绸绢等帐俱俗,锦帐、帕帐俱闺阁中物①,夏月以蕉布为之②,然不易得。吴中青撬纱及花手巾制帐亦可③。有以画绢为之,有写山水墨梅于上者,此皆欲雅反俗。更有作大帐,号为“漫天帐”,夏月坐卧其中,置几榻橱架等物,虽适意,亦不古。寒月小斋中致布帐于窗槛之上,青、紫二色可用。
【注释】
①帕帐:陈植校注本认为各版皆误,应该是“帛帐”。译文从之。
②蕉布:蕉麻织成的布。
③青撬纱:一种青色稀纱。
【译文】
冬天,用茧绸或紫花厚布做成床帐,纸帐与绸绢做成的床帐都很俗,锦帐、帛帐都是闺阁中物,夏天可以用蕉布做成床帐,但很难得到。吴中青纱和花手巾做成的帐也可以。有在帐上画上山水梅花的,这是想求雅致反倒很俗气。还有做得很大的床帐,称为“漫天帐”,夏天坐卧在里面,摆上几榻橱架等物,虽然适意,但不古雅。冬天,居室窗户上挂上布帐,青、紫二色都可使用。
共学《长物志》第137天2022年9月21日
卷八《衣饰,冠》
【题解】冠是古代系在头上的装饰物,用以束发、装饰。古人留长发,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文震亨根据制作材料,将冠分出了四个等次,就样式而言,则只取偃月、高士两种。铁冠最古,被放在第一等次,但铁冠的舒适度显然不如后面几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很重视头发,所以冠的穿戴很重要。最初发冠就是套在发髻上的一个罩子,只是为了美观的需要,商朝的时候形成了系统的冠服制度。《礼记·曲礼上》载:“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显然对冠服有明确的规定。到了汉代,冠服制度被重新制定,以区别不同的身份和级别,甚至在不同的场合都要戴相应的冠。当梳成发髻以后,冠又是身上最高的地方,所以冠慢慢就成了超出众人的、第一的代名词。像冠军、冠绝天下等词语现在还在使用。
【原文】铁冠最古,犀、玉、琥珀次之①,沉香、葫芦者又次之,竹箨、瘿木者最下②。制惟偃月、高士二式③,余非所宜。
【注释】①犀、玉:此指以犀牛角和玉制作的头饰。②竹箨(tuò):笋壳。箨,竹笋皮。包在新竹外面的皮叶,竹长成逐渐脱落。俗称笋壳。③偃月:此指冠形如月。高士:此指高人道士常戴的头冠。
【译文】铁冠最古,犀牛角和玉、琥珀制作的稍次,沉香、葫芦制成的又次一些,笋壳、楠木树根做成的最差。头冠只有偃月、高士两种样式可取,其余的都不适宜。
卷八《衣饰,巾》
【题解】
对于巾,文震亨好像没有找到自己认同的,时下流行的太俗,古雅的又不便使用,不知道文震亨戴的巾是什么样子的。汉代以来,盛行以幅巾裹发,称巾帻。隋大业二年(606)制定舆服,武官平巾帻、袴褶。唐昭宗时,十六宅诸王以华侈相尚,巾帻各自为制度。《释名·释首饰》记载:“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百姓只能戴巾。巾为何物?《玉篇》解释曰:“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宋苏轼《浣溪沙》中写的农人:“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但文人雅士也爱戴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的纶巾应该和庶民百姓的不一样。
【原文】
汉巾去唐式不远①,今所尚“披云巾”最俗②,或自以意为之,“幅巾”最古③,然不便于用。
【注释】
①汉巾:明代士人假借古名创制的一种头巾。明王圻《三才图会·衣服一》:“汉巾,汉时衣服多从古制,未有此巾。疑厌常喜新者之所为,假以汉名耳。”唐式,此指唐巾,也称“唐帽”。一种由唐代幞头演变而来的士人巾,以唐代之巾而得名。唐代巾式变化较多,因此后世“唐巾”的式样也不很固定。宋元时期较为流行。通常用作便服,尊卑均可用之。宫廷妇女亦可戴之。元代改易其制,去其藤骨,做成软角,一般用于文人儒士。明代因之,多以乌纱制成的头巾,硬胎,无角,形制与唐代幞头相类,惟下垂二脚纳有藤篾,向两旁分张,成“八”字形。通常用于士人、小吏。
②披云巾:明代士庶冬季所戴的一种御风寒的头巾。明屠隆《起居器服笺》卷四:“披云巾,或段或毡为之,匾巾方顶,后用披肩半幅,内絮以绵,此曜仙所制,为踏雪冲寒之具。
③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后裁出脚即称幞头。
【译文】
汉巾与唐巾的样式差别不大,现在所崇尚的“披云巾”最俗,这是有的人按自己的喜好来做的头巾,“幅巾”最古雅,但不便于使用。
共学《长物志》第138天2022年9月22日
卷八《衣饰,笠》
【题解】
斗笠用来防暑、防雨,多用竹篾、箬叶或棕皮等编成。文震亨提到细藤、树叶、羽毛三种材料,认为细藤制成的最好。
斗笠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小雅·无羊》载:“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国语·越语上》:“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可见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就有了斗笠这样的东西。其实斗笠的出现有可能更早,因为人类的祖先是很善于就地取材来武装或者打扮自己的,很难想象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够用树叶做成衣服,却不会用竹草编一顶帽子戴在头上但斗笠多为南方人的称呼,北方大都称为草帽,多用麦秸等编成,功用和斗笠一样,只是样式有点差异。
【原文】
细藤者佳,方广二尺四寸,以皂绢缀檐①,山行以遮风日。又有叶笠、羽笠,非可常用。
【注释】
①缀檐:滚边。
【译文】
细藤做的斗笠最好,方圆二尺四寸,用黑绢滚边,走山路时用来遮风蔽日。还有树叶、羽毛做成的斗笠,不能常用。
卷八《衣饰,履》
【题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行之足都需要有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即此文的“履”。只是文震亭的时代,鞋子的制作、样式都很简单,所以文震亨从游览远行的角度只提到两种鞋子:冬天的秧履与夏日的棕鞋。他认为温州棕榈鞋不仅质量好,而且样式不俗。
在《周易》中就出现了“履”字,今天我们习惯称履为鞋,但是在汉语里还是保留了很多有关履的词语,像西装革履、削足适履等。由于鞋子穿在脚上,陪伴我们走过了一程又一程,所以履字逐渐也有了踩踏、走过的意思,如履历、如履薄冰、履任等。我们当然也不会忘记童话中灰姑娘的水晶鞋,那是希望和爱情的象征,它告诉我们永远要怀有希望。无论这个世界有没有水晶鞋,善良和希望永远都应该穿在脚上,走得久了或许会发现原来一直苦苦寻找的水晶鞋就穿在自己的脚上,希望与善良就是每个人的水晶鞋。
【原文】
冬月秧履最适①,且可暖足。夏月棕鞋惟温州者佳②,若方舄等样制作不俗者③,皆可为济胜之具④。
【注释】
①秧履:暖鞋之一种。冬季着之可御寒冷。
②棕鞋:用棕皮、蒲草编成的鞋。形状与后世草鞋相类,质轻而坚,不畏潮湿,雨天穿着可防滑跌,通常用于出行。
③方舄(xì):方头的复底之鞋。通常用木制鞋底,不易受潮。舄,古代一种以木为复底的鞋。
④济胜之具:游览用的交通工具。
【译文】
冬天穿秧鞋最适宜,可以暖足。夏天穿的棕榈鞋数温州产的最好,像方舄等制作样式不俗的鞋子,都很适合游览远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