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是产品经理职业上的成长,这个问题是从业至今,最常被拿来思考的问题,不同的阶段,都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近来看了两篇文章,一篇是 Tim Burton 的《How to Pick a Career》,另一篇是一只土贼的《我为什么不再成长》。两者都提供了很好的思维框架,前者主要讲如何选择职业的方向,后者讲的是如何在职场中成长。这篇文章尝试编译以上两篇文章,并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与一点思考,试图说明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的方向,并事倍功半地成长。
作者是一名互联网产品经理,既是一个「老人」,同时也是一个「新人」。「老人」是,从毕业到如今,已累积了 3 年工作经验,对于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以及不停涌入的新鲜血液,大概可以这样称之;「新人」是,希望永远保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成长定义:成长是懂得更多的道理,并且能够将道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帮助我们更好的做人处事。
1. 影响成长的因素
外因
- 组织的成长
- 领导的成长
- 同事的成长
内因
- 个人的努力
外因 V.S. 内因
凭借个人努力的成长是最不讨巧的,有效的方式是凭借「外因」,「借势」成长。这是因为个人相对于群体的局限性,两方面:
1. 时间和精力受限:世间的知识浩瀚如海,个体生命短暂,知识边界极小。尤其是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如此的庞杂,更需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帮助我们拓宽。
2. 资源受限:成长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实践,人体资源短缺,很有可能无法将所学付诸实践,得来历练,需要依赖集体的资源优势。
2. 如何有效成长(事倍功半)
思路框架:明确成长的方向 > 借助有利的外因环境 > 加之个体的努力
明确成长的方向
Tim Burton 提出了类似于「把大象放进冰箱的三个步骤」的方法框架,以此来选择你的理想职业。这个方法框架同样有三个步骤:
1. 列出你的真正的理想职业;
2. 看清你的或者可能有的优势;
3. 以上两步交集,得到你既感兴趣,有可能实现的职业,选择它;
有利的外因
-
组织的成长
- 小公司(50人以下):了解公司所处的行业,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实作中,可以多和公司的 HR 以及 销售聊天,了解公司的供需关系。
- 大公司:了解个人所处业务线。一般来说互联网产品的发展为五年一个周期,高速发展的时期为 1~2 年,业务/产品越成熟,成长的速率会逐渐趋于平缓。
-
领导的成长
- 完备的知识体系、不断学习更新:领导者随着专业技能的提升,会做越来越有挑战的事情,而且会将对你来说有挑战性的事情交付给你。
- 冒险精神:成长往往是对更高能力的野心,不断挑战未知的领域领导者一定是期待或正在高成长的。
-
同事的成长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进取心的同事会和你一起切磋,一起成长。可以从以下判断同事的成长:- 是否关心组织成长;
- 是否关心领导者成长;
- 是否关心同事成长;
- 个人是否努力;
个体的努力
个人努力成长虽然性价不高,但却会在外因都一样时,让你脱颖而出。个体的努力主要来源于学习和实践。
-
学习
如今已是「纠缠时代」,分类法已失效,学科的高墙已导下,我们不能在只困于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孤岛中独自精进。必须广泛阅读,输入多个领域的知识,让其相互激发,产生新的洞见。 -
实践
需要通过一定的项目、产品历练,形成个人的「产品观」。
3. 如何评价成长
工作习惯
是否不断的尝试高效的方法,来提高工作产出的「量」与「质」。
思维 > 技巧
是否时常总结工作,形成有体系的思维框架。而非专注于奇技淫巧(比如原型画得有多逼真)。
职业性格>职业规划
切勿过早的开始职业规划。如今,职业生涯已不再是一根管道,而是由时间串联起来的点。环境正在飞速的发展,不要着急下定决心,而是要努力拓宽自己的边界,突破 filter bubble。重要的是培养妥当的职业性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