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历史爱好者,我想一般人都不喜欢回顾中国近代历史,因为那的确是一段越读越心塞的历史。
做为后人,我们往往只能看到事情的结局,而起因和过程已然越来越难辨真伪,以致于我们经常会怀疑,当时的国人为何就甘心任人宰割、不思进取呢。
通过历史资料我们能了解部分真相,但还有许多内容需要自己去脑补和猜想。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我们,看到那段历史,无一不会痛心疾首,这种激愤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对历史真相的构想,情感上一定会偏向受苦的人们。
这种时候,某些特殊身份的人的独特视角,就有助于我们理清头绪,摆正观点,陈舜臣的《甲午战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陈舜臣祖籍台湾,1924年生于日本,他的青年时代就是在中日战争的大背景下度过的。连他自己都说,自己是台湾人,由于战争让他成为了日本人,二十几岁时又重新成为了中国人。
这种经历让他具备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双重身份,因此在看待中日纷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视角,这也让他的作品独辟蹊径,独具特色。
《甲午战争》虽然是一部历史小说,但其写作风格颇似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也就是以大历史观的视角研究分析历史事件。这部书不仅仅以战争双方的视角还原整个过程,还以朝鲜和欧美列强的视角对战事的起因经过进行还原,让我们了领略到了当时东北亚外交的波诡云谲。
长得丑也是需要照镜子,即使往事再难堪也应该予以正视。
我们比历史上的人物唯一幸运的,就是我们看清了他们一辈子都不一定看得清的命运走向。
1处于成长期的枭雄
提起袁世凯,我们第一印象是他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还妄图复辟,最终遭到举国声讨,惨淡收场。
可是他是如何发迹的,一般人可能没那么注意,历史上他比较有名的早期经历就是出卖戊戌六君子,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可见历史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负面的。但是即使他是大奸大恶之徒,也的确是卓有才干的人。
他最初的工作就是听从李鸿章的安排,进入朝鲜稳定朝鲜局势。
晚清的时候,清政府虽然名义上还保持着对如朝鲜的宗主国地位,但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难以掌控了。
朝鲜虽然一直以大清属国自居,但谋求独立自主的念头一直没断,加之国门被欧美列强打开,与他国的沟通无疑拓宽了他们谋求独立的道路。
这时的日本看准时机,逐步渗入,最后借助朝鲜宫廷政变的机会,成功在朝鲜站住脚,成为和清国分庭抗礼的存在。
这一时期,在朝鲜全权负责清国事务的,就是袁世凯。
日本人和袁世凯频繁交锋,一直没能讨到好处,以致于后来甲午战争爆发,中日坊间都有很多人认为就是袁世凯将日本得罪的太狠,才引发的战争。
这种观点无疑是不够公平的。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余年间,核心任务就是控制朝鲜,保持清国在朝鲜的利益,而对抗日本的渗透,本就是职责所在,可以说,袁世凯在朝期间是十分称职和出色的。
而就日本而言,其实还想感谢袁世凯呢,正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才有借口和清国制造摩擦,最终引发战争。
通过在朝鲜与日本人和其他列强打交道,袁世凯积累了大量的外交经验,也拓宽了他的见识和水平,这也为后来作为民国总统的袁世凯获取各国承认积累了资本。
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已然卸任回国,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敏锐的感觉到日本的图谋,如果继续留在朝鲜,很可能首当其冲。回国后的袁世凯起初想躲躲清静,没想到战事来的迅速,他也被李鸿章安排去中朝边境整军备战去了。
看着从前线退下来的一波波清国残兵败将,袁世凯不禁感慨,假如现在给我一万兵,训练一年之后,同十万日军打一仗,我准能打败他们。
也许这也就是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北洋军阀崛起的起点吧。
2闭目塞听的老者
甲午战争结束后,签订《马关条约》的清廷代表是李鸿章,因为这件事,李鸿章自己也清楚,自己一定会遗臭万年。
从组建淮军起步,一点点走向中枢,成为掌控国家命运的权臣,李鸿章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
办洋务,建水师,每一步都是奔着富国强兵去的,可终究还是败在了自己的手里,无论是谁经历这些,都会是巨大的打击。
单就个人来说,其实李鸿章已然竭尽所能,奈何掣肘太多。
甲午战争之所以一败涂地,马关条约之所以签的着急忙慌,都和李鸿章以及清廷的外交水平有着直接关系。
当时清国外交水平之低,甚至都赶不上属国朝鲜。
朝鲜为谋求独立,不停的在中、日、俄之间摇摆,欧美列强也不希望这三家有谁在朝鲜独大,所以各国公使就像朝鲜皇室的外交团队一样,为朝鲜独立出谋划策。
朝鲜很快学习到了“独立国家有外交权、属国没有外交权”的知识,发现别国既然已经在朝鲜境内开设公使馆和领事馆,那么朝鲜也可以向列国派遣外交官。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让朝鲜成为了一个被别国所承认的独立国家。
而在听闻这件事后,李鸿章只觉得,对方来人,我方若不去,显得太冷淡了,交际就应该如此。可见当时他对国际外交常识的浅薄程度。
虽然后来在袁世凯等人的提醒下,清政府要求朝鲜禁止派遣使者出国,但这时的朝鲜皇室已然摸透了清朝政府的秉性,表面上表示顺服和反省,保持清廷的体面,实际上该派遣还是派遣,最终获得了实际上的独立国家外交地位。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李鸿章所代表的的洋务派想通过学习列强来强国,可是终究还是有些东西学得不到家。
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还是因为另外一个老人,慈禧太后。
慈禧作为晚晴政府的实际统治者,超控大臣的人心很在行,但在国际事务上连李鸿章都赶不上。
甲午战争之前,她心心念念的,不是列国虎视眈眈,而是怎么办好自己的寿诞,甚至不惜为了寿诞挪用军费。
当时筹备太厚寿诞的经费已达到两千多万两白银,而北洋水师每年的军费,只剩下一百五十万两。六年间未购置一艘新舰船,弹药严重不足,水师缺乏训练。
而同一时期,日本水师奋起直追,战舰质量逐渐赶超北洋水师,最终成为甲午海战的胜利者。
有时我们在怀疑,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不能保持忧患意识,不致力于富国强兵。
其实很可能就像李鸿章一样,再努力也扶不住将倾之大厦,清廷的腐败,已然渗入骨髓。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败退到威海卫整备时,接到了日本的劝降书。书中说,中国陆海军队接连失败,不是君臣某一个人的错,而是因循守旧政治导致的。
也就是说,清政府的失败在于落后的思想和腐败的政治。
既缺少国际政治常识,又没有保家卫国的实力,晚晴已然是垂垂老矣的老者,一推就倒了。
3无所不用其极的光棍
相较于清国的凄清晚景,日本无疑是斗志昂扬的。
北洋舰队成立之初曾到日本访问。自从见识了舰队阵容,日本举国上下都被铁甲舰的存在所震惊。
为了抓紧赶上,相较于清国太后的挪用军费,日本天皇可以说是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发展帝国海军。
两相比较之下,甲午战争的胜利天平早已倾斜到日本一边,只是最初交战双方都没有意识这一点。
开战之初,应该说日本上下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心里准备,因为顾忌到其他列强的干涉,同时也担心清国的军事实力,因此日本老一辈主政者如伊藤博文,还是坚持稳妥起见,想通过外交渠道谋取最大利益。
可是日本政府的少壮派已经等不及了。由于日本特殊的整治体制,军部独立于政府,因此军届少壮派们瞒着日本首相向朝鲜派出了先遣部队。
也正是这只部队,让清国和朝鲜认识到了日本的意图,也让日本政府不得不顺水推舟,撕破嘴脸。所以也有人说这一场战争是由日本政界年轻一辈的挑起来的。
虽然说准备比较仓促,甚至只想但对于最初只想干一架的日本人来说,坚持做对了两件事,最终奇迹般的成为了胜利者。
一是在不停的试探。对于清军的实力,尤其是北洋水师的真正实力,日本其实是模糊不清的。
毕竟上次北洋水师的到访,给日本人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更别提人数是自己好几倍的庞大清政府陆军。
而且,各国列强对中日开战的态度也不是十分明朗,很有可能借机干涉,甚至侵入日本本土。为了解决这两个难题,试探清军实力,试探列强底线,成为当务之急。
而一经开战,两大难题其实迎刃而解。因为对手已经没有想象中的强大,甚至已经不堪一击。列强也没有那么热心肠,而都是保持观望的态度。所以从结果来看,日本是幸运和成功的。
二是在不停的欺骗。开战之初,日本上层就不断编造各钟中日摩擦的借口在国内宣传,将自己装扮成公义的化身,鼓动民族好战情绪。同时利用狡狯的外交手段,促成开战、延缓和谈。
这种欺世盗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虽然也被其他列强所不齿,但可接受的范围内,列强还是默许了。
这无疑为几十年后的二战中日本变本加厉,埋下了伏笔。
从结果上看,日本无疑是胜利者。不过这种兵行险着的光棍做法,虽然能取得短暂的胜利,但势必不能持久,几十年后日本的战败就证明了这一点。
4假如甲午战争最后中国胜利了
有人假设,如果当初中国打赢甲午战争,中国将会不一样。
不过我觉得,单就从书中了解到的两国历史,即使中国赢得那场战争,国内的积弊也只是暂时被压制住了,而变革依然是迫在眉睫。
就比如袁世凯后来终于拉起了自己的队伍,建立起了现代化军队,从清廷手中接过统治权,但依然没能摆脱列强的控制,走上丧权辱国的老路。
殊不知国家强大的关键已不仅仅在于军事实力,政治、经济、文化,每一项都可或缺,百姓能否安居乐业才是关键。
一个人的眼界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高低。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当我们用更加客观、理性的视角去看待我们的过去,即使曾经为难过我们的人,也变得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身在历史大潮,是不可能看清历史走向的,也只有通过阅读过去的经历,才能让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甚至我们自身,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