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高帜
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后
温州医科大学博士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研究学者
"
文/Tsuki
图/陈高帜
编辑/李文博
2018年1月17日,陈高帜博士作为第一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研究文章,其文章阐明了一种蛋白质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该成果结束了近二十年来的科学争论,并在其专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基于这种分子机制的药物设计开辟了全新的天地。
英国著名杂志《自然(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向其投稿的文章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让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
〡坚定目标,细节微调〡
陈高帜从小就对医药研发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本科到博士,他一步步明确自己的目标,确定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为什么药品能治疗疾病?这个在我们看来似乎无需回答的问题,却让他打开了探究生物医药学的大门。
2006年,他考入温州医科大学,并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九年的学习和研究生涯。期间,他多次调整专业,寻找更加心仪的研究方向。
本科阶段,他发现自己就读的药学专业只学习现有的药品知识,与他想象的药物开发有一定的出入,并不能满足他的兴趣。他期待的是发明创造的愉悦感,体验一件产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他虽然在专业选择上有过迷茫,但为了找到心仪的方向,他做出了许多努力,在这过程中,他逐渐坚定了致力于科研的决心。
在大三这年,陈高帜参加了大学生挑战杯竞赛,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科研。在竞赛中,他研究药物化学,他发现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并决定将科研作为自己奋斗终生的事业。
他在读研究生时,通过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接触了国际前沿的药学知识,这为他前往美国深造埋下了伏笔。后来,他申请到了美国纽约大学结构生物学专业博士。
现在正在温州医学院从事全职科研的陈博士非常肯定,这就是自己理想中的研究方向。
〡不断突破,你的努力才有价值〡
科研工作者给小编的印象是神秘而又有距离感。但关于科研工作的吸引力,陈博士的说法极具豪情,“这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对个人的想法有很高的要求,我们虽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必须有所突破。你想象一下,你通过努力能够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东西,或者阐明世界上从未有人阐明过的道理,这是怎样的一种成就感?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所有浸泡在实验室的日日夜夜、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复的实验,都是值得的。”
科研实验的成功率很低,这对现在的陈博士来说是很正常的事实,经常失败并不算是挫折。他反倒说,“我这一路走来还算比较顺利,没有什么波折。”
在研究生阶段,有些实验在他所在的实验室已经很成熟了,但是他总是挑战和尝试新的实验方法,期待发现更多种类的药物。
尽管他投入了整整两年时间也没有收获甜美的硕果。但在此期间,他意外的发现了一种抗炎的小分子化合物,还因此获得了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
〡岁月的考验〡
在美国读博士后期间,他选择了一个最难的课题,最终成果就是我们篇头提到的那篇刊登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研究文章。
这个课题的研究花了整整10年时间,在陈博士接手前已经开展了七年,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已经进展了十分之七。和我们熟知的爱迪生发明电灯一样,此前的所有尝试只是证明了哪些路行不通,却没有实质性帮助,而接下来到底该怎么走,也没有人知道。
陈博士接手后,他要做的事情就是重复性实验。陈博士每个星期都在重复这样的实验,重复了整整两年的时间,终于守候到了想要的结果。
这也是他在采访过程中唯一一段用“艰苦”来形容的岁月:一个人在国外,研究没有任何成果,短时间内也不能回国,陪伴他的只有那一张冰冷的实验台,还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选择课题的正确与否可能会直接决定自己的前途发展。
陈博士当时可以选择相对简单的短期的课题,小投入小回报,研究的成果不一定能够刊登在前沿的期刊杂志上,但至少不必承担无功而返的风险。
很多人劝阻他,但是他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我选择了一个最难的课题。这件事比较考验个人心态,你得做到在面对一次又一次失败时,还能不断地提醒自己,我能成功,我一定要成功。”
读博士的苦,大多数人都有所听闻;做科研的艰辛,又有多少人可以真切体会?听着陈博士描述他那段日夜重复、看不见明天在哪里的项目,不经意间把小编带回了曾经在实验与论文中挣扎的几个月。
每天起床,脑子想的是今天的实验该如何突破?如何找到更多的实验对象?早餐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再次回到图书馆的同一个座位,坐在一摞一摞的书丛间,继续敲打着键盘、翻查资料……
有一晚,亦或是清晨,小编踏着黎明的朝露离开图书馆,东边的太阳微见笑脸,湖中的天鹅游来作伴,你感受到孤独,但内心却是欣喜的,因为研究有了成果。那段日子虽然艰苦,但回忆起来却最美好的时刻,这应该也是所有研究者们的共鸣。
〡科研,寻找内心的答案〡
在我们看来,科研或许是一条伟大而又寂寞的道路;但对陈博士而言,这或许是一份能让他心醉不已、充满幸福感的工作。
现在的陈博士是一名全职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已经占据他生活百分之七八十,工作日做科研项目、周日开组会。周六的休息时间,陈博士会去公园散散心,或者打打球。
“我曾经为大学和研究中心开讲座,与年轻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分享科研的好处。科研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你创造了世界上完全不存在的一种化合物,或者把没人知道的一种机理阐释清楚,甚至为全人类的生物医药做出了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当然它也有枯燥乏味的一面,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混日子是不能出成果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度量衡,科研工作到底是无聊的还是有成就感的?别人的说法不该影响你的判断,问问自己内心是否喜欢科研,能否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陈博士建议本科生们通过挑战杯竞赛的方式,实际体验科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场景,才能真正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才能直面未来无数煎熬的岁月,在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之后仍能砥砺前行;
才能不负千千万万个昼夜的守候,去迎取那丰硕的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