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事件火了,信中这位老师说:“我已心生魔障,真的不适合再在校园里和孩子们在一起”。读后让我鼻头一酸。教师,受人尊敬的职业,多少毕业生年轻人所向往努力的职业。
教书育人成了恐惧?笑话?老师成了家长的出气筒?老师的门槛被迫降低。
前不久,温州某中学体育老师,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用“鸭子步”训练孩子们的腿部力量,结果家长告知媒体体育老师虐待儿童。
似乎是这样一种模式:“我钱也交了,学费书费我都交了,孩子在学校也归你们管,孩子有错误就是你们老师不对,孩子哪哪不好,就是因为老师教的不好”
您苛责的是老师,您觉得您在护您的孩子,实际上被伤害的却是孩子。
河南教师事件经过很简单,教师将学生默写古诗的成绩单发到了家长群里,却激起了家长的不满,孩子受到了打击,有自残倾向。于是,愤怒地求这位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就去告教育局。
听上去好搞笑是吗?但它却反应了一个事实:“我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我孩子学不好,都是老师的事。”
如果说,问题的高度已经上升到自残和生死的层面,就有点过分了。
难怪这位教师会有心理魔障,假如第二天上课,让孩子默写古诗文,孩子默写不出来或者写错了,那孩子回家会不会自杀?我又该如何面对自己?
我是体育老师,孩子这个动作做不了,那个动作不敢做,也不敢吵,那我还能干什么?
带着这样的恐惧,这位老师离开的自己热爱的岗位。这位老师走后,会有下一位老师来,她的职业热情,她的职业认同,职业幸福感会随着这种趋势由高到低。最后导致束手束脚地尽量什么都不做。
您给老师上了枷锁,最后您会发现被困住的是孩子。
中国的孩子,如气泡,不能碰,不能吵,一碰就会崩裂。
记得《经济与法》有期节目“都是蚊子惹的祸”,一位学生因为被蚊子叮咬,得了乙脑,治疗无效死亡。家长把学校告上了法庭,要求学校赔偿20万元。
最后,法院判决学校赔付五万元。因为,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挂蚊帐,学校没有提醒学生挂蚊帐,负有管理责任。这个逻辑,有点像“好人有罪”推理认定。很可笑。
教育,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育人就要给老师赋予管教的权利,比如课外活动,春游,夏令营,课外活动实践课,也必然要求家长社会承担部分风险。
但在当下许多小学教育中,教书和育人完全是分开的。只重视课本知识。
您作为家长,以为自己供给孩子吃穿喝,零花钱已经合格了,让孩子不被受伤害。但您无形中已经伤害了孩子。
一方面,孩子现在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信息量越来越大,调皮捣蛋的孩子越来越多;
另一方面,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都是掌上明珠,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是一颗玻璃心。
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的调查数据”五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有过自杀念头。
孩子只要稍有一点不如意,如挨吵,作业不会,攀比,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被校霸欺负了等不如意事件,都会有轻生的想法。
在《杨绛传》中,这样说道:“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是啊,孩子必须要认清这个世界,吃苦和挫折一定是世界的主旋律。
在日本,中小学是没有保洁的,所有的卫生都是由在校生打扫。
在德国,每年都会有一大批学生,利用寒暑假去非洲独立生存体验。
在美国,有些州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特别规定:“孩子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
其实孩子没有那么娇弱,我们作为老师的也没有您想象的那么伟大。
中国的老师不能再被苛刻,无情的指责谩骂!
中小学教师体系中,八成是女性教师,男女教师比例不均衡。对孩子的成长有诸多不利。
男性不愿意从事教师的原因有很多,职业认同低,职业地位低,职业收入低,职业氛围过于苛刻。如果家长再继续苛责下去,很可能更多的高学历,高知识女性分子也不会选择老师这个行业,请问:“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老师的门槛被迫降低,老师的整体素质被迫下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好,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不要再无情的苛责老师,最终被伤害的是孩子。
汴西湖花我希望每位老师是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我也希望每位孩子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