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文学简书电影
论电影《边城》中的含蓄美之人物翠翠

论电影《边城》中的含蓄美之人物翠翠

作者: Dawn心禾 | 来源:发表于2018-11-15 12:36 被阅读24次

    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电影《边城》依托沈从文的小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编,经过改编后的电影《边城》在含蓄美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其中主人公翠翠的语言行动则更是含蓄美的深刻表现。

    从细节刻画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主人公翠翠在神情,动作等方面的小细节都赋予了她本身所特有的含蓄美的体现。比如说,电影开头翠翠因为大雨而湿了衣服后到船总顺顺家避雨,船总顺顺说二佬因为外出有事而不在家,翠翠眼神的下移表现出了一丝失望,眼神的下移是少女小心思含蓄的体现。电影中音乐的表现也是细节展现的一个方面。在电影中送亲队伍伴着以唢呐为主体的送亲曲的出现,翠翠着迷的眼神和嘴角的笑容,此时电影拍摄角度从中近景移至近景最后到翠翠脸部的特写,随着电影视角的逐渐推进,翠翠着迷的神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在小说中由于文本的表意性的局限导致翠翠对于婚嫁的憧憬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电影的视觉直观性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缺陷,电影的直观性也是对于翠翠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含蓄美的一个完美体现。

    再者,送亲队伍走后爷爷向翠翠说新娘只有十五岁,翠翠听后立马跑开了,少女的含羞细致的表现出来了。随着翠翠的离开,电影视角一下子又从翠翠背影的全景转到整个江面的大全景,在移至翠翠和爷爷所待的小船上,景别的转换一方面为我们展现了唯美的湘西如画的风景,在另一方面,景别的转换也是翠翠心理的转变,翠翠的心理随着镜头的转变给观众以一种含蓄的少女情节的展现。之后,翠翠问爷爷刚刚送亲所唱的歌是什么,此时的翠翠缓缓的抬头问爷爷,一个抬头的动作表现出了翠翠对于婚嫁的含蓄憧憬,还让爷爷吹给她听,在爷爷悠扬的歌声中电影景别的变化表现出了此时翠翠的心境已经随着爷爷的歌声不知飘向何方了。

    电影中还有一个含蓄表达翠翠芳心初定的场景。二佬送完爷爷的酒壶走后,翠翠的目光一直目送二佬远去,目光的追随为下文翠翠问二佬是谁的下篇奠定了基础,一个小女孩的懵懂爱恋从此展开。而同时,在电影的中后段翠翠在山上目送二佬远去,两次都是翠翠目送二佬,但是这期间的感情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的目送含蓄的表达出了翠翠和二佬的爱情最终结局。

    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情节的删减增添了含蓄美的表现,小说中当翠翠回来问送酒壶人的相关情况时,爷爷说 :“翠翠,你不记得你前年在大河边时,有个人说要让大鱼咬你吗?”翠翠明白了,却仍然装不明白问:“他是谁?”“你想想看,猜猜看。”“一本《百家姓》好多人,我猜不着他是张三李四。”“顺顺船总家的二老,他认识你你不认识他啊!”他抿了一口酒,象赞美酒又象赞美人,低低的说:“好的,妙的,这是难得的。”过渡的人在门外坎下叫唤着,老祖父口中还是“好的,妙的……”匆匆下船做事去了。 但在电影中爷爷明明白白的回答被省略了,在电影中翠翠是否知道送酒壶的少年就是二佬的事实,作为观众的我们不得而知。但在小说中就已经明显的体现出来了,电影中的恰时省略对于表现人物的含蓄性很有意义,为下文翠翠到船总家看比赛时认出二佬作了预示,含蓄的表达对于推动情节作用很大。在翠翠到船总家看比赛时有再次遇见上次渡船的有钱人家的小姐,这次人家把上次翠翠看的银镯子送给了翠翠,镯子的转送含蓄的表达了翠翠与有钱人家小姐的差别。一个镯子代表的不仅仅是善良的有钱人家小姐的转送,更是以一个镯子所代表的等级金钱差别含蓄的预示了翠翠和二佬爱情的坎坷会因为这等级的不同而展开。

    从电影人物语言来看,电影中爷爷问翠翠是否还记得几年前的端午节的种种故事,翠翠的一句“记不得,记不得”既是对于爷爷重提往事的嗔怪也是对于往事的回忆,通过翠翠小孩子般的语气表达翠翠对于往事的回忆,也含蓄的表达了其实此时的翠翠已经是芳心暗许了。在电影中,翠翠爷爷因为端午到县里买菜留翠翠一人撑船,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姐上船来,一个特写镜头给了有钱人家小姐手上的镯子,手上的银镯子映入翠翠的眼帘,当他们一行人走后,在景别上一个拍摄翠翠的全景的运用,此时的翠翠一人在船边说起了民谣“白鸡关出老虎咬人,不咬别人,团总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银钏子,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翠翠把自己看作是什么都没有的三妹,一句对自己身世概括的民谣在含蓄的示意着翠翠的命运会因为这“只有我三妹没得什么戴,耳朵上长年戴条豆芽菜。”而发生改变,翠翠口中的民谣是对命运的预示。再者,端午节去船总家看比赛的翠翠因要找寻黄狗而离去时意外听见几个人在议论二佬已有婚配的事情,翠翠转头离去,在河边找到浑身湿透的大黄狗的时候,对大黄狗说到:“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此句意不在责怪大黄狗,而是把大黄狗当做一个发泄对象表现对二佬的气愤以及对自己没法儿和二佬在一起的悲感。少女的一句嗔怪也是翠翠这个人物本身所具有的含蓄的性格的体现。

    再从影片的意象角度来看,意象的准确恰当的使用对于表现翠翠这个人物的含蓄性意义重大,意象的插入丰富了人物性格,充实了影片整体的节奏感。

    首先,影片中端午节作为一个典型意象在全片中展开,翠翠和二佬初识是因为端午节爷爷将翠翠误留在河边,翠翠和二佬再次相遇还是因为端午节的契机。翠翠在端午节这个契机上有很多含蓄上的体现,比如说二佬邀请翠翠和爷爷一起去看比赛,翠翠回到家兴高采烈的问爷爷去不去,翠翠心里是及其想去的但迫于自身性格的含蓄性,只得到最后演变成陪着爷爷去看比赛。但是象征着一家团圆的端午节最终也是二人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端午节比赛的意象多次出现在影片中,影片将端午节热闹非凡的场景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到最后,当初有多热闹,最后就有多悲伤。爷爷去世后,翠翠一个独守在渡船上,一闹一静的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在影片中和翠翠这个人物密切相关的意象还有山歌,作为走马路的办法——唱山歌。翠翠一觉醒来就向爷爷说自己夜里做梦梦见有人在唱山歌,爷爷误以为是大佬唱的,还在大佬走之前打趣说到等着大佬回来。当大佬和爷爷坦白是二佬唱的,爷爷一下子懵了。回到家中后,爷爷向翠翠说了“车路、马路的故事”翠翠的言语中避让的词措也是翠翠作为一个懵懂少女所特有的含蓄性。在唱山歌中还有一个隐藏的意象,翠翠告诉爷爷她在梦里听见有人在唱山歌,并且采了一大把虎耳草送给了一个人,但不知道送给了谁。在大佬死后,老船夫告诉二佬:翠翠听到山歌后采了一把虎耳草的故事。二佬走后,老船夫喊翠翠佷多次却无人应答,殊不知此时的翠翠正在山上采笋,正在山上采笋的翠翠看见了背着行李的二佬。又是一次目送的情景。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小说中,翠翠采笋归来时都展现了篮中只有几棵笋,其余的都是虎耳草的情节。在这里,虎耳草作为翠翠对二佬懵懂的爱情的意象的作用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翠翠,是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女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人生形式与理想爱情形式的寄托。她是一个天真无邪、自然善良、情窦初开的少女,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理想的艺术形象。由凌子风导演的电影《边城》在基于原作的基础上加以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在直观的表达翠翠这个具有含蓄美的人物体现上更加完善一点。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翠翠这个具有含蓄美的人物性格都给观众留下了深思和遐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电影《边城》中的含蓄美之人物翠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zfy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