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南宁分公司举行“2017市区主管成长计划”第一次集训,公司授权由我担任催化师,实施一次行动学习共创会,共有64位团队主管参与了此次学习。
参训主管8:10,集训正式开始。南宁分公司培训部经理、此次“主管成长计划”的总负责人——方丽媛女士做开训讲话。她首先沟通了此次行动学习的背景、重要性、目标、要求等内容,特别强调了此次集训采取了行动学习共创会的模式,各位主管所拥有的权力、需要破解的难题、以及希望产出的成果。主管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开始了此次行动学习的历程。
课程表 开训讲话8:50,行动学习共创会正式开始,64名参训主管按8人一组,分成8组。为了尽可能满足多样化小组的要求,特别进行了不同年龄、职级、年资、渠道机构的搭配组合。
第一个环节是团队建设,需要完成两项任务,第一项是视觉探索: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彩色马克笔,在海报纸上画出代表自己的动物;第二项则是选组长、定组名,也要展现在海报纸上。
视觉探索 海报展示完成了团队建设,接下来是介绍行动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流程,包括行动学习共创会的特征和六步骤,这一部分我主要是以讲授式完成,用时30分钟。
介绍行动学习本次行动学习共创会是由公司管理层发起,需要破解的是基于参训主管共同面临的难题:团队组员出勤率低。因此本次共创会的陈述难题就是:“如何提升团队组员的出勤率?”在开训讲话中,方经理已重点介绍了这个难题的背景和紧迫性,共创会接下来要做的就是重构难题,破解这个难题背后的“障碍与挑战”。这一环节我作为催化师,提出的焦点问题是:“影响团队出勤率的因素有哪些?”,采用了书写式头脑风暴方式进行思维发散。
在这个环节里,每一个步骤都必须准确说明规则,包括书写式头脑风暴的书写规则、障碍与挑战的格式(特征+影响)、交换区的交换规则……
经过三轮书写,每个小组共产生了24个观点,先在小组内完成梳理、整合,再派代表轮流报读,统一由双人记录,最终收集到24个不同的观点,都是主管们一致认同的影响组员出勤率的因素。
小组报读双人记录
书写式头脑风暴成果
完成了思维发散,下一步需要进行关键因素的收敛,我采用的是点数投票法和分数投票法,这两个方法在使用时最重要的也是要讲清楚规则,特别是点数投票法要提前记下备选项的序号,以免出现重复投票。
点数投票法选取出关键因素后,再采用分数投票法确定当天拟解决的重要因素:“收入低导致组员不出勤。”,并以此完成重构难题:“如何提高组员的收入,以改善出勤率?”
点数投票共创会推进到这里,很多主管开始自我反思,过去总是抱怨团队组员不出勤、不接受管理,现在更多的是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帮助组员提升收入,把他们拉回到自己的身边(团队)。这个时候,共创会也推进到了目标设定环节。这个环节催化师最需要关注的是小组内讨论的方向,要求设定出可实现、可量化、有时效性的、能体现总目标的阶段进度的具体目标,不能变成空喊口号。
设定目标下午13:30,进行他山之石环节,我们邀请了一位对队伍管理比较有心得的主管来做分享,他讲述了自己过往的一些成功经验、有效办法,虽然时间安排在中午,但主管们听得都很认真。
他山之石我个人认为行动学习最体现团队智慧的环节,就是创新行动,因为在这个环节发挥了所有小组成员的聪明才智,也是让学员从有想法到落实具体行动的重要迁移。
此次共创会的创新行动分为三个步骤:自由畅想、聚焦方案、行动计划。首先采用团队列名法进行自由畅想,这个步骤必须把团队列名法的书写规则,以及创新行动策略与举措的格式(“动宾+目的”)介绍清楚,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后面的聚焦方案环节就会受到影响。
团队列名法使用团队列名法将大家的自由创意上墙,催化师要适当引导学员进行分类张贴,征集到5-7种不同类别的观点,然后请学员代表进行更深一步的研讨归类,并完成相应类别的命名。这时候有些类型的条目可能会较少,或者分类并不太合理,我就通过提问来启发了第二次头脑风暴,征集更多的观点,完善类别划分。
第二次头脑风暴通过自由畅想,我们完成了群体决策钻石模型的发散期、震荡期,征集到28项创意观点,并进行了分类编号。下面将进入收敛期——聚焦方案,采用的方式是二维决策矩阵。由每个小组在海报上画出难度与效益的二维坐标,再到智慧墙前,根据自己团队的具体情况选择出实施难度小、效益高的策略与举措,将其序号一一填入坐标系中。
聚焦方案当每个小组确定了将要采取的策略与举措后,我继续提出要求:制定行动计划表。要做好这个环节,催化师必须清晰介绍行动计划表的具体模板,特别需要讲解:策略与举措对应的行动是指什么?预期的成效如何量化?……这样才能做出一份真正具有实践意义的行动计划表。
制定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表之一本次行动学习共创会由于参与人数较多,最后的学习迁移环节我没有采取直接研讨发布的形式,而是使用了UMU的圣诞树模型4321进行总结(最后一个问题根据公司的要求设置为:你最需要的支持?),每位学员都认真进行了填写,我在微信群也做了集中展示。
四个知识点 三个感悟 两个转变 最需要的支持下午17:30,方经理再次发表结训讲话,肯定了大家的学习成果,提出推进行动计划执行、落实的具体要求,并宣导了相关的支持政策。至此,本次行动学习共创会顺利完成,历时整整7个小时。
结训讲话总结
这是本人第一次操作行动学习共创会,与之前完成的两次圆桌会相比,有很多不同的体会,下面就感受较深的几点进行总结。
1.本次参加共创会的人数比较多,更需要精确掌控每个环节的时间进度。之前的两次圆桌会人数都是10人以内,主要的时间压力在澄清难题的提问、回答部分和他山之石的经验分享部分;而此次共创会的人数达到64人,分8个小组,每组8人,每个环节都有时间压力。因此在开始之前,我专门思考了要使用哪些发散、收敛工具,特别是从操作时间、参与程度的角度反复斟酌,既不能为了时间紧凑而放弃全员参与,也不能为了照顾到每个人而不考虑时间进度。最终我选择了书写式头脑风暴、团队列名法作为发散工具,点数投票、分数投票、二维决策矩阵作为收敛工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让学员对行动学习的工具增进了认识。
2.在操作发散思维的各环节时,之前的圆桌会只需要小组成员发布各自的观点,而此次共创会需要先将小组成员的个人意见汇总为小组意见,难度有所增加。在重构难题的书写式头脑风暴完成后,每个小组至少产生了24个观点,有些可以合并,有些则适合保留。我首先提问:在小组内部如何自行整合观点?不同小组采用了不同的做法,有的用举手投票法,有的用优先排序法,最终在他们进行轮流报读时,每个小组都发表出了自己的观点,总共记录了24条。此时需要进行关键因素的收敛,使用了点数投票法和分数投票法,学员们更直观地体会到行动学习工具的科学性、专业性。后面在团队列名法操作时,各小组就自动开始使用这些方法来汇总小组的意见,然后派代表进行发布上墙,没有出现因为观点数量较多,争论取舍而影响进度的情况。
3.行动学习的流程要反复推敲,背后的原理更要深入理解。在这次行动学习开始之前,我反复听了杨桢老师的授课录音,特别是共创会每个环节都会提出焦点问题,而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必然关联,像抽丝剥茧般一层一层把难题背后的难题呈现出来,最终寻找到破解难题要采取的具体措施。前两次圆桌会操作时,因为对流程还不够熟练,我常常会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推进流程上,而非研讨本身,这无疑是舍本逐末了。通过不断阅读行动学习的相关书籍、文章,特别是对行动学习的原理不断地深入了解,此次共创会基本没有再出现囿于流程、忽略过程的现象,个人感觉与学员的互动、现场能量的输送,都有了一些提高,就像杨桢老师说的要读10—20本专门书籍,实践操作行动学习20次以上,才能充分掌握行动学习的要义。所以今后我会继续多读书籍,多做实践操作,在行动学习这条路上,不断努力探索。
行动学习,在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