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凤凰青年一篇文章,题为《我和几个富士康流水线一线的员工聊了聊》
文中有对深圳观澜地区富士康厂区周边生存环境的描写。
有对富士康厂子里普工群体的描绘。
看完,我第一感觉是,年纪轻轻的那些普工,该读书的时候没有好好读,断送了改变命运的第一次机会。
在富士康厂里,普工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学历证书,在职几年根本学不到什么,拿着一份勉强糊口的工资,耗费着青春。
他们的未来在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中消耗殆尽。
腾讯新闻推送《16岁女生画活黑板报》,说的是福州某中学高二女生杨童婳创意画活黑板报的事。
文中谈到在水粉画中加入荧光粉,让黑板报在黑夜里也有惊艳之感。
叹服。
年龄不大,学生时代便多才多艺,创新意识极强。
还未走出校门,你便能看到她的将来,美好前途,未来可期,各种上升的可能。
想到一篇文章,《二十几岁的女生做什么才最升值》,作者孙晴悦,央视驻外记者。
文中说,这个时代需要更多的开创者和实干家,需要聪明的头脑,和敢于创新的魄力,需要你真正去投身到新的行业里,然后杀出一条血路。
什么人才能达到如此要求?
就是杨童婳她们一样的人。
我将这篇文章归类于好的家庭教育类文章,推荐给家长朋友读一读。
其实,这篇文章不是家庭教育类文章。
我曾经迷恋于技术类、可操作性强的专业家庭教育类文章。
如《为孩子注入情绪正能量》《奖励也要随着孩子长大》《巧对孩子得寸进尺》,等等。从文题便知,这一类文章偏重于小心得,小技巧。
也有较大的选题,如《国学教育不能代替现代教育》《法制教育也是家庭教育的内容》。
不能说人家文章写的不行,反正我不愿意去读,也读不进去。
小心得小技巧类的文章,曾经心动过,后来发现,难以一一落实,每家的情况不一样,每家的孩子也不一样。好比带出牛娃上北大的某妈妈,她写的家庭教育指导书籍,大部分做法看法与她们家情况适配。家长,初始会热衷于追捧同类的成功秘诀书籍,慢慢地清醒过来,就失去阅读的热情了。
有一段时间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感觉特新鲜,如婚姻家庭选题的,什么《不戴套还想睡我》《我想做个坏姑娘》《女人的春药是什么配方》,标题惊悚,读一读,发觉说的挺有道理的,读的多了,感觉千篇一律,最终取消关注。
几个月前,特喜欢一位撰稿人写的家庭教育文章。转了好多在自己的空间。
晚上闲来无事,再翻翻他的公众号,依然在围绕勤奋、苦学之类的选题大谈特谈。
感觉特没意思。
奋斗拼搏上好学校,家长,孩子,道理谁都懂的。
写作者,用文艺范儿表达,从不为人所熟知的角度表达,如《每一个用心的家长,他们的孩子会差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短期内能吸引到若干共鸣,长期看,不具有可持续性。
换一种表达,换汤不换药,实质还是讲道理。
生活,最不缺的就是道理。
无论是孩子,还是大学生,一旦察觉到你是在跟他煞费苦心的讲道理,好吧,闭嘴吧。
我拿他前期写的与现在写的比对一下,以前好多人在打赏,现在打赏的只有几个。
阅读量也在骤减。
读者厌倦了。我呢,再也不转发他的文章了
什么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兴趣?
拿我来说吧,家庭教育类的文章,正儿八经的,就事论事的已经被我屏蔽掉了。
无法再勾起我阅读的兴趣。
相反,类似于《二十几岁的女生做什么才最升值》这样的文章,让我自行感悟到家庭教育真谛与方向的文章,我会将之归类为家教好文。
譬如这篇文里说学历:所以学历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重要。
名校给你的知识结构,给你的视野,人脉,和大格局,永远重要。
说能力的:但躺在学历上,企图拿着毕业证书就问社会要高薪的年代已经彻彻底底地过去了。 而那些也许并没有一张牛逼的毕业证书,但是肯努力,有魄力,能够看清这个时代潮流的人,正在渐渐走在浪潮的前列,成为这个新时代的弄潮儿。
作者孙晴悦的观点,在好多鸡汤文里有相似的说法。
我排斥鸡汤文,那是摆明了要教育人开导人。
我喜欢她的表达,完全是因为她的身份,驻外记者,现身说法,有经历才有感慨。
她的感慨不是编撰,相对真实。还有,她没有摆开架势喊,列位,我要讲一讲家庭教育法宝,你们听好了。
她若板起面孔严肃开讲,读者渐渐地就会被吓跑。
空间里转载过另外一篇新闻报道,《回家种菜的部委官员:公务员背景有多大用处》。
我将此篇文章也视为好的家教文章。虽说和家教不搭界,我却从主人公的学习经历寻觅到家庭教育的启发。
我期待能从非专业的文章里,找到更鲜活、更真实的家庭教育范例,期待从中收获点什么。
我欣赏的这两篇文,让我寻找到实在的有用的东西。如孙记者的文里说了一个事例,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的一个男生愤怒地说,回国你才发现,你是哥大毕业,是全世界最有名的新闻学院的硕士,还比不上北大,人大或者传媒大学的本科呢。这个事例引发我对于学历和能力的思考。
那篇关于公务员种菜的报道里,讲了主人公学习的经历,尤其是谈了学习外语的经历,也让阅读的我有了意外收获。
我的阅读偏好有了转移变化,太正常了。
十年前,鸡汤小品文流行,现在好像偃旗息鼓了。
但变种的鸡汤文活跃在各平台上。
看多了,厌倦 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不看好这一类文。
让我百看不厌 的,例如电影推介评述。
再如推理小说,悬疑小说。
我想,无论是家庭伦理、亲子教育,还是婚姻情感,凡是陷入一种模式的,生命周期不会太长。
专业类的家庭教育文章,要么宏大的选题吓死人,要么沉溺于炫耀小技巧小心得而不能自拔。
现在你让大家读纯历史的书籍,谁愿意?
《百家讲坛》倒是有不少受众。
《明朝那些事》火起来,文艺范讲历史,读者买账。
《舌尖上的中国》比纯粹讲授厨艺的节目收视率高。
跟教育孩子一样,板起面孔严肃呆板正儿八经的教育,没人乐意听的。
我推荐的两篇文章,拿给大一点的孩子看,说不定他能悟出点啥。
要是家长是有心人,以适宜的文章为由头,跟孩子交流,说不定教育的效果要好点。
大学生总不切实际要创业。
推荐一篇文章给他看,腾讯财经版块的奇文,《中产阶级是如何走向贫穷的:赌博、创业、炒股、期货》。
文章里谈创业干第二职业的。
说,好多人会第二职业选择做餐饮。
举例谈了一个做牛肉拉面亏损的事例。
接盘10万、装修20万、租房20万、厨师四人月薪共2万,收银及服务员,共7000。 一碗面10块,鸡蛋1块,毛利就算50%,那得一天要卖多少碗才能保本。三个月,亏70万。
小餐饮,做面、做小吃等,挣的是人工钱,家人齐上阵,既是老板也是服务员、厨师、采购,这个钱辛苦不好挣。
第二职业能干这个?大学生创业能做这个?
稍微理智点的孩子,看看就懂了,不用父母老师多唠叨。
关于创业,作者有一段话说的好:成功背后有经验、技术、人脉、资金的积累,积累到厚积薄发的程度,创业才有胜算。
如果没有这些,大学生创业,摆明了是拿钱打水漂,好听点是学费,不好听点是傻帽。
愣头青孩子,青春期孩子,跟他讲道理,他能有一大堆匪夷所思的话等着你。
好文章强过说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