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完《追风筝的人》,忍不住感叹,世间最真挚爱的表达莫过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为了追寻心中那只风筝,我们错过了多少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
作者阿米尔从小渴求的是父亲的关爱和重视,父亲回应他的却是冷漠,对他表现出的懦弱感到嫌恶,对他热心创作的故事并不欣赏。
但他对仆人的儿子哈桑却能做到关怀备至,阿米尔对父亲的爱与敬仰转化为恨意和对哈桑的嫉妒。
一想到这种对于父爱求而不得对后半生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我想到了张爱玲。她对人对己彻骨的薄凉就是源自原生家庭的冷。
当父亲将她囚禁在屋,即使身患痢疾也不给她请医生,害她一病半年差点死掉。
在她终于逃出那个扼杀她亲情的牢笼后,她和父亲的缘分就如断线风筝,一去不复返。
父爱的缺失同样造就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悲惨的命运。父亲从小偏爱病弱的妹妹,为了博得父亲一笑松子不惜做丑脸搞怪。
为了获得更多的爱,她爱上人渣,当女混混,做妓女,像上帝一样盲目爱人不求回报。
松子舍弃自尊博得并不值得拥有的爱,即使身处地狱也一头扎进,到头来伤痕累累,孤零零一人潦倒死去。生为而人,对不起,多么痛的领悟!
张爱玲说: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童年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后来人们对爱的过分狂热或冷漠。
当时光滚滚向前,你将会发现曾经执着追求的并不值得,而那些你舍弃的,背叛的,本该珍惜的,已经离你而去,再后悔也是惘然。
阿米尔前半生为得到父爱,背弃正直信义和友谊,要用后半生的时间去忏悔赎罪!
你正在追寻的是你真的想要的吗?看完本书也许你心里会有答案。
童年时期——罪恶
故事发生在1970年代的阿富汗,在这片动荡而美丽的土地上,与阿米尔一起长大的哈桑是他童年最好的玩伴,也是他最忠诚的朋友。
他们经常爬上白杨树,用镜子碎片反射阳光到邻居家,用胡桃射狗,每当哈桑的爸爸怪罪下来,哈桑从不揭发阿米尔,他总是这样对他言听计从,忠心耿耿。
阿米尔和哈桑虽然是喝同样乳汁长大的,然而他们截然不同。阿米尔是普什图人,哈桑是哈扎拉人,阿米尔是逊尼派,哈桑是什叶派。
阿米尔住在爸爸华丽的房子里,哈桑和他爸爸住在简陋的泥屋里。锦衣玉食的阿米尔健康成长可以去学校念书,而哈桑生下来是兔唇,半个字也不认识,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杂活。
表面上看,哈桑处处不如阿米尔,但是他有阿米尔最妒忌的东西——纯良正直的天性,爸爸温柔的爱,甚至阿米尔的爸爸也对他关心过度。
每次出门前阿米尔的爸爸总要叫上哈桑,他记得哈桑的每一个生日,并送上礼物;他请来最好的医生为哈桑治好兔唇。
而对阿米尔这个唯一的儿子他选择漠视,当阿米尔在运动上表现差强人意时他丝毫不掩饰对他的失望;阿米尔沉迷于书堆让他瞧不上,写的故事他从不屑于看哪怕一眼,他甚至怀疑阿米尔不是他亲生的。
父亲的冷漠和偏爱对阿米尔的打击是巨大的,他心情痛苦而复杂:那个扎哈拉人凭什么得到父亲的爱?他为什么总那样纯良无害的样子?一字不识的他凭什么对自己创作的故事指手画脚?
读到这里我不禁心戚戚然,阿米尔敏感而阴暗的内心啊,难道不是父亲的冷漠嫌恶造成的吗?难道不是因为对自我的否定怀疑导致的懦弱自私吗?
和哈桑的友谊建立在这般复杂情愫上,犹如风筝线一样脆弱,一割就破。
所以后来为什么阿米尔在面对哈桑被阿塞夫强暴而不挺身而出,为何对哈桑尽管愧疚却难以承认错误,甚至不惜撒谎使计赶走哈桑和他爸爸也就不难理解了。
少年时期——背叛
“飞蛾扑火是因为着魔,狼群爬山是为了寻找太阳”。阿米尔从小把爸爸当作神一样崇拜,被他嫌恶让阿米尔深深自责,他迫切想要寻求一个机会在父亲面前证实自己。
追风筝冬季巡回赛让他看到了希望,那是融化他和父亲之间冰峰的小溪,是让他被父亲看到和听到的唯一机会。
为了这次追风筝大赛,阿米尔全身心投入与其他风筝的PK,他全力以赴,割破手指,最终击败了所有其他参赛风筝!只要追回风筝,把他拿到父亲面前,他就能成为父亲的骄傲!
如果上帝这样眷顾阿米尔,那么也就没有后面的赎罪之旅了。偏偏在这紧要关头,阿塞夫出现了。
当阿米尔亲眼看到哈桑被阿塞夫赤裸裸强暴时,他站在角落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他看到哈桑为了夺回风筝如羔羊般真诚奉献的眼神,看到能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蓝风筝,看到被丢弃在碎砖瓦上哈桑的灯芯绒裤,看到哈桑双腿间滴下的血滴将雪地染成黑色,这画面构成以后日夜折磨阿米尔的噩梦。
结束后,哈桑面对假装毫无所知的阿米尔什么也没说,阿米尔得到他心心念念的战利品,他爸爸第一次以他为荣,给他温暖的怀抱,带他去看电影、去动物园,就像朋友那样。
但是哈桑不再微笑了,他变得奄奄一息,只想睡觉。阿米尔获得梦寐以求的东西,却失去了哈桑的友谊。他内心的煎熬无人诉说,常常喘不过气。
这时,阿米尔又做出一件让他后悔一辈子的事:他把爸爸送给他的生日手表和部分钞票塞到哈桑枕头底下。很快被父亲发现,为了捍卫阿米尔,哈桑默认自己偷东西。
“他知道我看到了小巷里面的一切,知道我站在那儿,袖手旁观。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
读到这里,我为阿米尔失去这样赤诚真心的朋友感到痛心,“哈桑曾经深爱过我,以前无人那样待我,日后也永远不会有。”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阿米尔对哈桑的背叛和愧疚,不管过去多久依然像鬼怪一样自行爬上来,折磨阿米尔无眠的日日夜夜。
而立之年——填补
不得不说,阿米尔始终是被上帝眷顾的,从父亲那受冷落让他从妻子索拉雅那里得到了填补。
苏联入侵阿富汗,父亲带着阿米尔逃亡迁移到美国,在那儿他认识了温柔美丽的索拉雅。
他很快博得了索拉雅的爱,还获得正直的将军丈人的认可,当然这要归功于他父亲积累善行的好名声。
在阿米尔父亲的生命最后时刻,他帮儿子上门向索拉雅提亲,促成儿子的美好姻缘。
从这里看出父亲也是爱阿米尔的,如果不是因为他自身的罪恶感,对哈桑的亏欠,我想他不会待阿米尔这般冷酷苛刻。
不惑之年——救赎
相比之下,哈桑的一生是悲凉的,如悬崖上的野草,不断被命运肆虐。他与阿米尔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却始终被阿米尔父亲瞒在鼓里。他最信赖深爱的阿米尔,没有站出来保护他,一心想让他离开。
在生命的后半段,哈桑因为贫穷拮据紧巴地活着,还要被塔利班人当作盗贼赶出房子,最后不幸被枪毙。
“他那不求回报的忠贞生命,像他以前经常追逐的断线风筝那样,从他身上飘走。”哈桑贫瘠的一生什么都没留下,除了他的儿子。
阿米尔从拉辛汗口中得知哈桑是同父异母兄弟时,他终于知道父亲对自己冷酷的真相。
找回哈桑留下的血脉,拉辛汗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为了给自己和父亲赎罪,他要找到哈桑的儿子,带他回家。
命运偏偏捉弄人,他得知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竟然在阿塞夫手里!这一回他不再懦弱逃避了,他要像个真正男子汉一样和阿塞夫干一架。
结局是他和索拉博赢了,但受到阿塞夫等人身体和心灵侮辱的索拉博身心俱残,在得知自己又要回到孤儿院时,精神彻底崩溃自杀。
即使被救活的索拉博也变成一个不喜不悲的自闭儿,阿米尔的救赎还没有完成。
故事的结局当然不是这样,阿米尔最终用风筝唤醒了索拉博的心,而他遗留下的心魔也在风筝飞上天那一刻得到解脱。
阿米尔在尖叫的孩子中奔跑追赶风筝,为了那个兔唇的哈桑,为了索拉博,千千万万遍,他追。
莉莉说:
《追风筝的人》很早之前有人向我推荐过,买来这本书后一直闲置在家没看。年后无聊拿起来翻了几页,一翻就停不下来,被故事里细致入微的感情所打动,通宵读完。
最近又通读一遍写下这篇书评。深深感到父母爱的表达方式和引导,对孩子日后性格的养成,友情、爱情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都说童年亲子关系,会形成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决定一生的性格命运。
我是一个普通工薪阶层出生的孩子,小时候亲戚和左邻右舍拿我和妹妹常常比较,让更懒散的我对这种比较厌恶反感。
再加上父母的疏于引导,导致童年时期在大人面前我总是害羞拘谨的。这也造就了成人后我逃避型人格,面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习惯性选择回避。
长大后我懂得有些人际关系和挑战是自己逃不掉的,除了勇敢面对别无他法。
小时候希望被重视被看到也不是真正所求,我最想要的不过是家庭温暖和懂我的知己爱人。
如果你也在苦苦追寻心中的风筝求而不得,甚至茫然无措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追寻的是什么,那么我推荐你看这本书,一定能让你获得很多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