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周,我们去学校听课,在一年轻语文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了该教师对高中二年级语文《大学之道》的细致入微的自导自演。从“诗经”讲到“礼记”,再到后来要求学生记录下来的“三礼”“三记”的内容,我们看不到师生互动的对话与生成,也没有课堂的评价与反馈。老师拿着课本就站在讲台中央一步不移的讲完了这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
下课了,和该教师交流听课心得,方才知晓该教师是刚出道两年的年轻教师。在谈及对该节课的评价和准备时,年轻的语文教师露出了一脸的无赖。他自己是非师范专业毕业,也就未曾受过专业训练,加之学校对教学管理的松散,也未曾有专业人员给予他们培训或指导,教学工作也就仅凭教师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在上课。要说对课堂教学工作的钻研与努力,自己也少不了的勤奋,可就是找不到课堂课改的方向。很多时候,她也明白自己的课堂质量低下,但就因为苦于寻路无门,也只有凭经验边做边研究。在谈及备课的环节时,他对教学案的撰写还是持怀疑态度。还仅仅停留在“抄写教案”应付检查的层面,对于备课的方法及教学案的撰写运用还存在很多的错误认知。也难怪,这样的公开课活动课上,我们只看到老师的敬业,而看不出老师的“专业”,让本该师生灵动的课堂却成为了一种无效的课堂劳动。
对于一个初入职的年轻教师,撰写详案应该是其成长的最为重要的见证。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前理清上课的思路,还需要对细节的处理都做好预设,甚至在课堂上的说什么,怎么做都要做好预案。要不然,面对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我们一个初出茅庐的“牛犊”咋会不怕虎呢?不但坚持要写教案,而且还需要认真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你的课堂或许都仅仅是简单应付,一定不会有精彩的出现,更不有优质的课堂。
这让我想起我二十年前刚入职时的备课经历。
那时候,没有电子产品,我们的教案都是需要一字一句的书写的下来以备学校检查的。当再次翻开那些青涩的记忆,我的教学经历立即在本子里鲜活起来。
最初的备课,我们是从师范学校就开始反复训练的。可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们的备课功夫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难在从教学的设计上有所突破,教案的撰写更像是教参的简单移植。左边放着教材和教参,右边放着备课本。依照教参要求,从课题开始抄写,将文本的重点、难点逐一列出来,然后将教学过程进行按部就班的做了预设与计划。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总结,我们都一字不漏的将课堂上我们所要说的话给写出来。整个备课过程,都是依靠教参来完成的,也是依照教参这个葫芦来“画瓢”的。因此,课前备课,也就成了我熟悉教材,理解文本的重要手段。虽然在课堂生成或教学路径上无法预设,但“抄写教案的过程却让我对如何上课理清了思路。
那会儿,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年龄,对待工作的态度还真是有模有样。教案的撰写不仅字迹工整,还会在每节课结束后写下一些心得。虽然在内容仅仅停留在“抄写”的层面,毫无“设计”可言,课堂也都是照本宣科式的简单讲授式活动,但对我上课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有了明细的思路,也为我后来改进教学有了很好的借鉴。对文本的理解,对作业的设计与布置,都做到了胸有成竹。也成为我上新课前的必修功课。
随着教书阅历的增加,慢慢的就积累了一些经验,备课也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之前的“抄写”教参的层面,而是有了有些根本性的改变。虽然在教案的书写上没有了以前那么认真,内容也简略了许多,但在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上增加了很多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情景创设,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做了更新,更强调教学的整体思路的理清,至于教学的细节上的问题,更多的时间都交给课堂上临时性事件的处理上,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再后来,成长为“老”教师,开始做教研员。我的教案撰写也随之而逐步升级,从抄写到“创造”,有了质的飞跃。书上有的,不写;PPT里展示的,不写;轻松理解的,不写。即便是对教材十分熟悉的情况下,我还是不会忽略备课环节,因为我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我会在教案本里明确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要怎么样他把他们带到目的地?检测他们是否达到了目的地等做了预设,给他们任务,给他们评价标准。有时候,我会写下每一节课的设计框架甚至写下一个难题的分析思路与教学的疑惑,写学情反馈甚至是教学反思……
教案撰写是教师备课工作的外显,更是教师上好课的有效工具。教师离不了,优质的课堂更少不了。教师唯有将功夫下在备课上,在预设与生成上做好文章,这样的教学案才会更为有效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才会不断地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