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王腐化昏聩,重用奸臣酷吏,坑害百姓还止谤,贤臣劝告无用功
前面若干期的图文着重介绍了西周的历史,其中很多的人物故事都说我们耳熟能详的。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要和大家聊一聊西周说如何过渡到东周的西周中期自恭王以后直到夷王时,由于四周围戎狄和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相侵扰,周王朝陷入了与这些少数民族的长期战争中。连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使周王朝元气大伤。为了维持生存,周王朝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从而使国内的各种矛盾也进一步激化起来。
01周厉王腐化加昏聩,荣夷公敛财供挥霍
夷王死后,他的儿子胡继承了王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暴虐君主之一—周厉王。周厉王不仅生活腐化,终日沉湎于酒色,而且生性贪婪,成天盘算着如何聚敛更多的财富以供挥霍。有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特别有横征加暴敛的本事,得到了厉王的赏识。
早在恭王时代起,一些贵族的“私田”就愈来愈多土地国有被打开了缺口,特别是不少的山林数泽,早已事实上成为贵族的私有财产。还有一些平民也常到河流湖里去打鱼提蟹,或到山林里去砍树采果,从而使他们的收入有些增加。顽固地维护土地国有的荣夷公看到这些非常眼红,便建议周厉王禁止民众到山林河湖里去另谋生路,并重申山林河湖里的各种产品都归国王所有,为周王所“专利”。
02芮良夫良言劝告厉王醒悟,王不听并提拔重用奸臣酷吏
周厉王限制民众到山林湖泽里去另辟财源,公开与民争利的措施,引起了国内民众的强烈不满。一些王朝大臣也对这一作法表示反对。一个名叫芮良夫的大夫,知道这是荣夷公为了迎合厉王,在背后捣的鬼,意识到这对周王朝的统治是很不利的。因此他不顾个人安危,劝谏厉王远离奸佞小人荣夷公,废除有关“专利”的各项规定。
芮良夫恳切地说:“荣夷公这样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点小利,而不知道这点点小利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恶果。大王您如继续听他的话,国家可就要危险了!”又说:“好利,这是人的天性。财利是百物所生,百物是大自然所赐予的。自然界生成的各种东西,人人都可以利用,怎么能只许天子您独自受用呢?您的这种做法,将会激怒天下的老百姓!荣夷公只教您看到眼前的小利,而不考虑将来会引起什么样的危险后果。这样下去,您的统治能长久么?”
厉王对他这一番慷慨激昂的话毫不介意,但芮良夫还是十分耐心地往下说:“俗话说得好,要想很好地君临方民,就要给老百姓广开财路,才能得到他们的拥戴。您应该成天总是想着要使全国上上下下均平饱暖,唯恐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招来老百姓的怨恨才是!我们的祖先文王立下了要多施利布泽于老百姓的规矩,所以周朝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才能一直延续到今天。可是您现在把祖宗留下的成法忘得一干二净,反而去学什么‘专利’,这样做是不行的!”
芮良夫说得口干舌燥,周厉王还是无动于衷。可芮良夫并没有灰心,还是继续说下去。不过,这回话说得更重了:“要是老百姓净想专利发财的话,别人还会说他是个无厌的贪贼呢!而是您身为国王,也实行自己发大财的专利’做法,那普天之下就会没有人归附您了!如果您不赶快罢免臭名昭著的荣夷公,周王朝的江山就会危在旦夕了!”
周厉王对芮良夫这一番披肝沥胆的话一句也没有听进去,他不仅没有疏远的荣夷公,反而提拔他当了周王朝的卿士。
03百姓被专利害苦有怨言,厉王镇压谤王堵言路
本来,西周的初期地广人稀,贵族们所重视的是可耕种的土地。而山林川泽之类不可耕的地方,虽然名义上也归国王所有,但实际上管理不严,民众可以随便使用,“以时入而无禁”。但厉王“专利”以后,老百姓失去了这个重要的谋生之路,真是搞得民怨沸腾,谤言四起。古代的所谓“谤”,是批评、议论的意思。周王朝举国上下对厉王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纷纷“谤王”。大臣召公听到老百姓在街头巷尾对厉王的各种议论,赶快跑到王宫向厉王报告。厉王听了报告以后,真是火冒三丈。他马上找了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监视敢于批评厉王、发表
“谤言”的老百姓。并且下命令说:“如果你发现有谁敢议论朝政,就报告给我,我一定把他杀掉!”
在厉王的严厉镇压下,老百姓不敢公开地批评厉王了,只好在路上碰见熟人时,互相使使眼色,表示对厉王的不满,这就是古书上所说的“道路以目”。厉王觉得自己很有办法,非常高兴地把召公找来,得意地向他夸耀说:“怎么样?我能弥谤’,老百姓再也没人批评我了吧?”
召公听了不以为然。他对厉王说:“不是把‘谤言止住了,而是您堵住了老百姓的嘴。但是,堵住了老百姓的嘴就像堵住了奔流不息的河流一样。堵住的水流一旦冲垮了堤防,就会势不可挡。因此善于治理河流的人,一定要疏导障塞。而善于治理老百姓的人,一定要让他们讲出心里的话。为君王的一定要随时了解下情,然后根据民情决定自己的取舍,才能把事情办好。老百姓人人都生有张嘴,就像大地上的山川一样。大地上的山川都不断地生出财物器用,而人的嘴巴能表达出心里所想的事情并评论政事做的好坏。老百姓说好的,就要去做。老百姓说坏的,就要想办法及时改正。您应该让他们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出来,怎么能把他们的嘴堵上呢?其实,堵住老百姓的嘴,使他们敢怒不敢言,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厉王拒绝了召公要他广开言路和放弃“专利”等切中时弊的劝谏,继续一意孤行。虽然表面上看来很平静,但三年以后,火山爆发了。愤怒的国人前呼后应,袭击了厉王的宫殿并赶跑了周厉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召公谏弥谤”的故事。厉王不顾大臣们的劝阻,一心实行“专利”虽然增加了一些财政收入,但大大地失去了民心。一些贵族由于国王征收贡赋的加重,土地被兼并。也有一些人在政治斗争中失势,沦为平民,壮大了“国人”的队伍。《诗经·大雅桑柔》把破产的贵族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心中忧苦又愤怒, (忧心殷殷,)
总想着失去的土地和房屋。(念你土宇。)
我生不逢时命好苦, (我生不辰,)
正赶上老天爷发了怒。 (逢天惮怒。)
东游西荡谋生路, (自西徂东,)
找不到个安身立命处。 (靡所定处。)
眼看我全身都是病, (多我觏痻,)
流落边陲心如煮。 (孔棘你圉。)
04总结与启示
贵族们为了转嫁自己的负担,也想方设法加紧了对奴隶和平民的压榨,从而使奴隶、平民与贵族间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偏偏这时又遇上了严重的虫害。厉王的地位岌岌可危,再也统治不下去了。诗中还写道:
老天降下大灾难, (天降丧乱,)
重重惩诫当今王。 (灭我立王。)
螳虫满天危害大, (降此蟊贼,)
吃尽禾苗地变光。 (稼穑卒痒。)
可悲可怕周王朝, (哀恫中国,)
到处一片荒凉相。 (具赘卒荒。
回天之力谁能有? (靡有旅力?)
光想上天没用场。 (以念穹苍。)
周厉王姬胡(公元前904年―公元前829年),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周厉王在位期间,任用荣夷公实行“专利”,即以国家名义垄断山林川泽,不准国人(指工商业者)依山泽而谋生,借以剥削人民。他违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泽以利民生的典章制度。 致使百姓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逃到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最终死于彘地,谥号厉王。
周厉王的腐化堕落的历史事实进一步说明,夏商周和后面的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规律,开国君王或初期的君臣们都是注意善待民众的,为的衰长久的统治利益。但是到了几代之后,后继之君由于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体会不到这些,因此上台以后往往我行我素,追求享乐和威严,把过去一些很好的东西丢弃了,与民众百姓越来越远,慢慢走到了对立面,而被民众抛弃,最终走进历史的坟墓。您看完本文后同意老龙的这个观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