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04】厉王止谤

作者: 百年yesuo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11:26 被阅读56次
周厉王止谤

西周末年,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让他来监视那些议论的人,巫师告谁议论,周厉王就杀掉谁。这样一来,议论的人逐渐减少,但同时诸侯也不来朝拜了。

周厉王三十四年(公元前846年),当时周厉王的暴政更加严苛,百姓没有谁再敢开口说话,路上相见也只能互递眼色示意而已。周厉王见此非常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消除百姓对我的议论,百姓再不敢有怨言了。”召公说:“这只是把他们的话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处更严重。水蓄积太多,河流一旦决口,所伤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让百姓说话,道理也是一样。所以,治水的人要疏通河流,使流水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开放言论,使百姓敢说话。因此天子治理国政,要使上至公卿、下到列士都能进献讽喻朝政得失的诗篇,乐官进献反映民情的乐曲,史官进献前代得失利弊的史书,太师进献有劝戒意义的文辞,然后由乐师朗诵和宣读。百官可以直接进谏言,平民则可以把意见辗转上达天子,左右近臣要尽规谏的责任,内亲外戚要考察和弥补天子的过失,乐师和太史要负责教导、诲育天子。老臣汇集、整理各方面意见,然后君王斟酌考虑衡量取舍。这样政事施行起来就很顺当,不会违背常理。百姓有嘴巴,就如同土地有山川,人类财富用度都从这里产生。百姓有嘴巴,又好比土地有饶田沃野,百姓衣服粮食也是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把话从嘴里说出来,善事加以推行,恶事加以阻止,这样就能够产生财用衣食。百姓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心里考虑好就去做。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那么赞同你的,跟随你的能有几个呢?”周厉王不听劝阻。从此百姓都不敢说话。

周厉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约而同起来反叛,袭击周厉王,周厉王于是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县东北)。

当时周厉王的太子姬静躲藏在召公家里,百姓知道后,就把召公家包围起来,召公说:“先前,我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不听,所以才造成这次的灾难。如果现在杀害太子,君王不会认为我把他当作仇人而发泄怨恨吗?事奉君主的人,即使处在危险之中,也不能仇恨怨怼,即使有责怪,也不能发怒,更何况是事奉天子呢?”于是就用自己的儿子代替姬静,姬静最终免遭杀害。召公、周公二位相国共理朝政,号称“共和” ,史称共和行政

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在彘地去世。

相关文章

  • 【夏商周04】厉王止谤

    西周末年,周厉王暴虐成性,奢侈专横,百姓都公开议论他的过失。召公劝谏说:“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周厉王大怒,找...

  • 读《古文观止》之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讲的是: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

  • 【“周厉王止谤”与“子产不毁乡校”》——有点意思的历史216】

    【“周厉王止谤”与“子产不毁乡校”》——有点意思的历史216】 《国语·周语上》 记载了“周厉王监谤”: ...

  • 【古文观止】召公谏厉王弭谤

    【解题】本篇记载召公劝戒厉王止谤的主张,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防的观点,语意详实,很有见地。 厉王(1)虐,国...

  • 古文学习(《国语》节选)

    召公谏厉王止谤 左丘明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

  • 读史摘记19:周道衰落的那些王2

    杀人止谤的周厉王 周厉王姬胡,周第十位王。即位之初,因见父王懦弱,诸侯背叛,打算重振国力,树国威,但他为人暴虐无道...

  • 古文观止: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出自《国语·周语》,说的是周厉王不听召公的劝谏,执意实行严酷的政令,最后因国人暴动而惨遭流放的故...

  • 止谤的两种办法2018-09-05

    止谤的两种办法 为政者无论好坏,都可能受到毁谤。止谤办法有两种:一种是周厉王式的,令人监控,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

  • 师出有名——《古文观止》读书笔记19

    本周阅读《祭公谏征犬戎》 和《召公谏厉王止谤》20200504 卫国的国君曾经请孔子去当官,走之前,子...

  • 周厉王

    周厉王 防民之口甚防川, 殷鉴不远钟鼓悬。 止谤岂能消众怒? 姬胡悲剧史明传。 《国语.周语上》:召公:防民之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夏商周04】厉王止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nmk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