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史雅文共赏想法简友广场
文史随笔:从《明史》看张居正

文史随笔:从《明史》看张居正

作者: 老书虫 | 来源:发表于2022-05-06 13:43 被阅读0次

    今天闲极无聊读了会儿明史,稍稍有了些感慨。明代中后期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权臣斗争最激烈的时代。

    从严嵩开始,明朝首辅真正成了除皇帝外唯一权力中枢。当然严嵩的权力源于嘉靖皇帝。

    严嵩的权势都是嘉靖皇帝给予的。不管如何威风,也敌不过嘉靖的一句话。严嵩风光了15年,最终因事处怒嘉靖,落得个丧命屠族的命运。

    在严嵩之后的徐阶和高拱也都做到了位极人臣的位置,但也经不住政敌的攻击和皇帝的不信任,黯然离场。倒是他们的后进小辈张居正后来者居上。

    张居正历经了严嵩,徐阶和高拱三代,见证了诸多政坛风云,但从未受到太大冲击。即使在严嵩最为残酷对待政敌的时期,张居正也颇受严嵩礼遇。《明史》有记载:

    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

    徐阶是宽厚长者,自然不会为难张居正,更是多有提携。而高拱也曾是张居正的友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亲密无间的。不过,最终因徐阶儿子犯法之事走向决裂。高拱讥笑张居正收受了徐阶的贿赂,张居正愤怒异常。与高拱的友情也就不在了。《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而拱客构居正纳阶子三万金,拱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

    高拱为人狂傲,树敌众多。再加上与张居正决裂,最后被众人联手推下了首辅之位,孤独的回归了故里。接替高拱的自然是张居正。

    执政之初的张居正自然是与过往的首辅们有所不同的。明史用“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一句概括了张居正为人。

    张居正做事兢兢业业,为明朝万历初期的中兴景象起了很大作用。他同时更善于团结他人。

    自明宣宗以来,明朝政治格局分成外朝和内廷。外朝是指以内阁为首的大臣们,而内廷就是伺候皇帝生活的太监们。两股势力水火不容,互相对抗。

    两边一直如此僵持,互相制约。皇帝从中驾驭获得最终利益。这样的格局在张居正手里被打破了。

    张居正与大太监冯保结盟,外朝与内廷和睦。张居正所出政令不会被掣肘。另外,神宗皇帝还是个孩子,刚成为未亡人的两宫年轻太后把张居正当成了唯一依靠。

    自此明朝天下权势都聚集张居正一人身上。张居正达到了明朝历代首辅都不曾想过的权力巅峰。

    也许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地下有知,会气活过来吧。他一辈子努力集权力于一身,罢丞相制。可是他的子孙却造就了一个比丞相还有权势的存在。早知如此,杀胡惟庸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居正执政10年,为国为民,一心为公,倒没什么私心。只是他所有的所做所为都是完全正确的吗?也许他第一个错误就是把神宗皇帝当儿子养了。他亲自给神宗编纂教材学习之用《明史》记载:

    帝初政,居正尝纂古治乱事百余条,绘图,以俗语解之,使帝易晓。至是,复属儒臣纪太祖列圣《宝训》、《宝录》分类成书,凡四十:曰创业艰难,曰励精图治,曰勤学,曰敬天,曰法祖,曰保民,曰谨祭祀,曰崇孝敬,曰端好尚,曰慎起居,曰戒游佚,曰正宫闱,曰教储贰,曰睦宗藩,曰亲贤臣,曰去奸邪,曰纳谏,曰理财,曰守法,曰儆戒,曰务实,曰正纪纲,曰审官,曰久任,曰重守令,曰驭近习,曰待外戚,曰重农桑,曰兴教化,曰明赏罚,曰信诏令,曰谨名分,曰裁贡献,曰慎赏赉,曰敦节俭,曰慎刑狱,曰褒功德,曰屏异端,曰节武备,曰御戎狄。其辞多警切,请以经筵之暇进讲。又请立起居注,纪帝言动与朝内外事,日用翰林官四员入直,应制诗文及备顾问。帝皆优诏报许。

    在黄仁宇的那部《万历十五年》里有段记载颇显张居正严父之风的。张居正不管政务多忙,总要考较小皇帝背诵功课的。

    如果小皇帝背诵不出功课,可能会招来张居正的戒尺打手心之苦。这种教育方式似乎深宫中的太后们也是认可的。

    只是严父般的臣子与年幼的皇帝在未来,未必是一段佳话。也许是悲剧也说不定呢。想那仲父吕不韦与秦始皇就是一段悲剧吧。

    小皇帝对张居正是又敬又畏,既依赖又厌恶。想与之脱离,可是又无法做到。隐藏在小皇帝内心的是相当复杂心理。明史记载:

    帝初即位,冯保朝夕视起居,拥护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闻慈圣。慈圣训帝严,每切责之,且曰:“使张先生闻,奈何!”于是帝甚惮居正。及帝渐长,心厌之。

    当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皇帝也不会流露出来对张居正厌恶的。有些惧怕是深入骨髓的,不会轻易离去。

    张居正第二个错误可能就是夺情事件。在中国古代,影响人的并不是法律,应该是伦理道德。

    在古人眼中由伦理道德形成的规矩才是稳定社会的基石。张居正正是破坏了这一规矩才遭人厌恶的。

    张居正老父去世,按规矩他应辞官归家,丁忧守孝三年。只是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他被夺情留任了。这里是否有自己的意愿还是难说的。

    只是按明史的论调,夺情之后,张居正变得骄狂,处事全凭好恶,做了很多贪赃枉法的事。

    只是这段是否有故意杜撰之嫌呢?一个意志坚定之人,怎么可能轻易打破自己的原则呢?明史又说张居正出行奢华,似乎这也成了罪状。仔细读史,张居正的一切高规格待遇都是明皇室给予的,和张居正倒没什么关系。

    也许在古人眼里,没有按照伦理道德形成的规矩做事的人都为恶吧。做什么都是罪孽深重的,需要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警示后人。

    当然,张居正活着时并没有被定罪。他的罪而是定在死后。也许真像明史说的,他死后清算,是因为功高盖主所致。

    只是在张居正心中最大的期望也许是打造一个强大的王朝和培养一个贤明的君主。可是在万历皇帝心中想法有所不同的吧。

    历史是由一个又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发生的事组成。人的内心和行动引导了历史的走向。这也许就是每每读史,常有叹息之感的缘故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史随笔:从《明史》看张居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ava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