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犊君如是说
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坐拥海量信息,却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在今天,原本很多由人类掌握、支配和使用的知识,正在被机器替代。
在金融行业,高盛的雇员中已有超过25%是 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平台替代了投行分析师的部分工作。
在医学领域,IBM的沃森在医生录入病人情况的30秒内,就可以把诊疗一件列出来,同时标明每种意见的出处,并用置信区间告诉医生有多大把握。
我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更多是探索未来的能力;不再局限于知识本身,更多的是这些知识可以解决何种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更多的是知识间的联系。
信息饥渴症
每天刷着微博,看着微信,吸收着零散化的知识,自已为在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最终却导致信息饥渴症以及信息过载。
比如,你想学习如何写文章:
看微信公众号“每天能写文章的人是如何安排时间的”,很有道理,收藏;
资深同事说“写文章的时候,要旁征博引,要自信,别人才会认可你的文章”,赶紧记下来。
刷知乎,看到“好的文章,素材必不可少,赶快收藏吧”,很不错,收藏。
这样,你的大脑很快就会挤满成百上千条信息,你不停地学习,不愿放弃收集来的任何知识。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天呐,这么多内容,该如何下手?
而你之所以会孜孜不倦地搜索琐碎信息,只是因为你没有一个知识结构。如果你能够知道,写文章,无外乎三方面:定位、排版、内容,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了。
一方面:你可以按照这三方面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在写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配知识。
另一方面:你不会再出现这种信息饥渴症,从这三方面,完全可以自己推出各种写作小技巧。
比如,建立自己的内容素材库,既可以灵活安排写作时间,也可以随时调用写作内容,积累几套模板,写作是便可以直接套用。
如果你发现自己陷入了碎片知识饥渴症,或者明明积累了这个领域的很多知识,遇到问题却还是无从下手,你就该停下来,必须要先建立知识体系。
休道无术
鸡汤君经典语录:有趣是人生的终极意义、你还没有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如果却乏实践和经历,不去学习相应的“术”,你会发现,这些道理都是别人的。
如果你认同“有趣是人生的终极意义”,那就去思考、去学习如何先让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
试错
我们学习开车,教练跟你讲了很多注意事项,解释了刹车、油门、档位等,这些都是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去实践学习开车,不去实际踩油门、挂档位,那这些知识就无法转化为能力。
这种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学得越多,只会让你信息过载、浪费时间、感到挫败。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几乎是毫无用处。
我们的学习,一般有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
舒适区:就是你非常熟练、几乎是下意识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比如,有的人把一年的工作经验用了十年。
学习区:就是有一些挑战,可以通过努力掌握的。
比如,第一次学习练车,通过理论学习、实践试错便可以将驾车转化为一种终身能力。
恐惧区:远远超出你的能力,当前很难掌握。
因此,你需要反思,在你一天工作的8个小时内,分在各个学习区的时间比例是多少?如果在学习区的时间都不到一个小时,那你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长此以往,你工作十年,只相当于别人工作一年。
刻意练习
学习任何一项新内容,都需要打破思维惯性、进行大脑重构,需要多次练习,才能真正掌握。
这也是一个将有意识变成无意识的行为过程,比如,高速路上的老司机,通过早期的刻意练习,早已将驾车转化为潜意识反应。
刻意练习是以试错为中心的,如果一件事情你从未做错过,则证明你根本不需要学习它。有这样一种说法,专家是在一个狭小领域内犯过最多错误的人。
在最近三个月的工作中,虽然是一次小小的转行,但很快便上手了,在此期间每每面对新的任务,都会花费至少半天的时间去做各种实验,充分试错,如果你已经在一件事情上通过试错获得成功,则你在进阶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
当然,刻意练习是一件非常耗费精力和能量的事情,需要专注和持续。因此,如果想要提升你的时间的性价比,掌握正确的刻意练习方法必不可少,具体方法可以参阅《刻意练习》这本著作。
总结
从试错中学习,本身就是人类大脑的基本运行机制,每一次犯错,都是在学习中进步,都是成长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