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超微距镜头下的显微艺术

作者: 游世欢喜LatteSunset | 来源:发表于2023-10-02 13:09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看世界完全像盲人摸象一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们自己认为它是客观的世界。其实我们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其余96%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我们根本不知道的。
            ——施一公 《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

    我们都知道:人类最重要的对世界的感知系统是视觉系统。那么,视觉感知不到的事物,是不是就不存在哪?很显然这个命题不成立。只是我们好奇那些看不到的却又存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微生物。

    在WHO(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的官网首页上,有一个专栏是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即新冠肺炎),专栏说:2019冠状病毒病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这个CoV-2病毒,大家都已经领教过,它太凶狠了,严重危害全球人类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几乎有三年时间都在抗疫。一直想象它一定是一个青面獠牙长相凶狠的恶魔。

    直到看到这张照片,我惊诧了,原来它竟是这样一个如艺术品般的好看存在。

    the SARS-CoV-2 virus  © Oxford nanoporetech Oxford (Head Office)

    小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感冒发烧,连带咳嗽的时候,就会被爸爸妈妈带着去医院,医生诊断时总会说:要去化验一下是病毒感染还是细菌感染。

    因为病毒或细菌太小了,大概直径只有0.5~5.0um,而人眼的极限分辨率大约是100μm,所以我们用肉眼是看不到它们的存在,以及以怎样的形态存在的。医生则通过抽血化验,来观察他们引起了哪些不正常的反应,通过这些不正常的反应指标诊断病情。

    看着长长的抽血针头插入胳膊细细的血管里去抽取出血液,很多小朋友都会闭上眼睛,夸张的还会张牙舞爪地大喊大叫哭闹。确实是太可怕了,那时候,总会想,怎么样能不扎针抽血直接就可以看到细菌呢?

    几天前,我搜索到一张惊为天外来物的照片。

    这是放大倍率36000:1的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肺炎链球菌菌落。病菌可以被看到,只要有显微镜、只要放大到足够的倍数。而我惊讶的是:原来病菌通过显微镜拍摄再经由艺术处理,居然这么神奇。我禁不住好奇,它是怎样成为如此艺术地存在呢?

    Streptokokken Kolonie(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链球菌菌落(肺炎链球菌),Streptokokken Kolonie(Streptococcus pneumoniae),Vergrösserung 放大倍率: 36’000:1

    理论上,任何物体,距我们眼睛的距离小于10cm的话,我们就看不清了;任何物体,它的结构尺寸小于人眼分辨率,我们也是看不到的,这意味着人类仅凭裸眼是有太多的无法看到的细节。

    细菌和病毒是地球上最不起眼也是无法看见的存在。而要看到它们,就要借助工具,这些设备通俗点说就是放大镜,把极其微小物体放大到可以让人类的肉眼看到的仪器,便是显微镜。

    从微生物在1676年被Antonie van Leeuwenhoek(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首次看到后,便走入了人类的世界,以图像的形式成为人类的已知。

    2004年,在荷兰,有个票选最伟大的荷兰人的活动,选举结果,我们熟知的荷兰伟大画家伦勃朗、梵高分别排位第九和第十,而排在第四位的正是让我们知道细菌存在的、被人类称为“光学显微镜之父”、“微生物学之父”的安东尼‧菲利普斯·范‧列文虎克。他借助自己手工自制的显微镜,第一个观察到并描述了单细胞生物,他将这些生物称为animalcules(微生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微生物学。

    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充满活力以及充满独特细节的微小细胞,实现观看、观察微观世界,探索那些肉眼看不到的微观结构,进而深入研究它们的组成、性能等特性、直到掌握它们的规律。

    显微镜又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电子显微镜最大放大倍率更是超过1500万倍。

    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即扫描电子显微镜),是电子显微镜的一种,它利用聚焦的高能电子束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来扫描物质,之后形成放大到超大倍率的表面结构的图像。

    SEM images

    而对摄影而言,放大倍率超过1倍称作为超微距,放大倍率超过10倍以上就是显微。在利用显微镜这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最微小的生物体时,获取的图像图片称为显微拍摄。

    长期从事病菌科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博士,瑞士癌症研究科学家Martin Oeggerli(马丁·奥格利),在充分利用SEM探索病理的微观图像时,开始专攻微观事物的艺术表现,从而实现了超微距镜头下的显微艺术Microscopic Art。

    Martin Oeggerli © post.ch

    从艺术家角度,Martin Oeggerli在SEM的科学观察中,从捕捉到表面客观的、自然形象的黑白影像开始,在作为科学家的雄厚理论和敏锐洞察的基础上,准确获取那些具有代表性且常人无法捕捉的细节,并对这些微观图像构建,精心选择和掩盖不同的结构,利用隐藏在结构中的幻想激活他的戏剧化构思,融合艺术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附加色彩的运用将结构引向了纯粹的艺术渲染,给画面注入活力,增强图像叙事,同时也提升了人们对从未见过的微观事物的感官体验。

    马丁·奥格利使用SEM已经拍摄了大量的细菌、真菌、花粉、昆虫以及人体组织等显微照片,放大倍率有些高达到50万倍以上,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艺术处理。

    数百万年来,进化塑造了花粉粒,并使其适应不同的栖息地和授粉规律。每当春天到来,花粉粒似乎无处不在,春天的花粉有一种无限的生命活力,却很少有人有机会近距离看到植物的花粉。

    在Martin Oeggerli的SEM镜头下,十二种不同植物的花粉粒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深入花粉的微小世界,可以发现花粉粒实际上非常多样,非常美丽。

    从上排左起:Acacia sp.金合欢属,Armeria sp.海石竹属,Cucurbita sp.葫芦属,Fargesia sp.箭竹属,Gazania sp.勋章菊属,Ericasp.石南科灌木属,Hakea sp.哈克木属,Echinops sp.蓝刺头属,Eranthemum sp.喜花草属,Epacris sp.澳石楠属,Pinus sp.松树属, Wittrockia sp 威特罗克菌属

    以百万分之一米为单位的Geranium Stempel(天竺葵雌蕊柱头)花粉粒,它们在春天的冒险爱情之旅是史诗般的,几十种花粉已经落在雌蕊上发芽,但只有少数花粉会及时到达为数不多的一个未受精卵中,并成功繁殖。

    Geranium Stempel天竺葵雌蕊柱头,放大倍率:300:1

    Ambrosia Pollen (安布罗西亚花,即豚草)具有强大的产出花粉能力,每小时产生超过160万个花粉粒,它们通过风传播,具有强烈的致敏性。这种植物最初原产于北美,在上世纪70年代因粗心大意随船运带到鹿特丹,此后在整个欧洲势不可挡地蔓延。

    Ambrosia Pollen安布罗西亚花粉 放大倍率:3500:1 Forget-me-not pollen – V 勿忘我花粉-V,放大倍率:17700:1

    花粉粒非常多样化,形状和大小在10–250µm之间变化。银叶树的花粉表面光滑,它会分泌一种叫做花粉腻子的粘性液体,附着在昆虫身上被带走传播,提高了授粉成功率。三角形是该植物科花粉的典型形状,在每个顶端都有一个预定的断裂点,花粉管可以通过该断裂点离开保护壳,向卵细胞生长。

    Silberblatt Pollen (Proteaceae sp.)银叶花粉,放大倍率:5500:1

    昆虫的神秘结构是在SEM下观察到的最美丽的结构之一,蚊幼虫嘴角的超现实表现更是精彩纷呈。

    大约3000种不同的蚊子已经适应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栖息地。数千年来,他们发展出了许多生存技巧。蚊子在幼虫阶段的适应包括高度专业化的吸血和滤口工具。马丁·奥格利通过SEM观察到,幼虫用特制的意大利面条勺状嘴具制造出一个滤水漩涡,用它从水中过滤出微型浮游生物。

    Feeding Hairs (喂养毛发,即Anopheles gambiae,冈比亚按蚊)按蚊属物种,其雌虫吸取人和畜的血液,利用口器叮咬的方式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疾病,是非洲重要的传疟媒介。

    马丁·奥格利的这幅作品被相关出版集团授予2014年度最佳科学形象奖。独特的图像设计和着色使原本黑白的SEM图成为了一件艺术品。

    Feeding Hairs喂养毛发(冈比亚按蚊)放大倍率:13'520:1

    果蝇不能咀嚼,在进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口腔工具已经长成了高科技的吸嘴。在食物进入消化道前,苍蝇必须把它们碾碎,即首先用含有强酶的唾液润湿食物块使其成为食物粥。之后,用树干的腔管上下抽吸,直到所有东西都能通过吸管的小孔被吸收。

    Labellum (Drosophila melanogaster)唇瓣(黑腹果蝇)放大倍率:4’887:1

    血液由红细胞、血小板、淋巴细胞和血浆组成, 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氧气和能量,因其中心功能,又被称为“液体器官”。血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液体,充当血细胞的载体。制作血液成分的图片就要首先使用SEM精确分析含水样品并经脱水和临界点干燥将液体去除,还要让细胞在干燥过程中保持其自然形状和表面结构。所以从中可以看出这也是一项非常科学又细致至极的工作。

    Blutfleck (Homo sapiens)血迹,放大倍率:7'360:1

    一个成年人的身体每秒产生大约240万个新的红细胞。它们是血液中最常见的细胞类型,并不知疲倦地将氧气从肺部输送到身体组织。受伤后,伤口区域会发生凝血(血液凝固),形成一个短期的纤维蛋白线网络,粘在血细胞上,然后逐步闭合伤口。

    在10,000倍SEM放大下,马丁·奥格利划伤自己完成了这一观察。他说:“我的血、汗和泪都在这张照片中”。完成的工作显示一百多个红细胞已经缠绕在细网状纤维蛋白网络中。而后他通过在计算机上标记各种结构并逐层仔细着色,为原始的黑白SEM扫描图像呈现了有故事的色彩。

    Blood, Sweat & Tears (Homo sapiens)血、汗与泪(智人)放大倍率:10'019:1

    凝血是我们身体的重要保护机制,如果流血后凝血功能丧失,就会血流不止。在图中,凝血被激活几乎2分钟,例如献血时拔出针头后,就可以看到凝固时的血细胞和纤维蛋白网。

    Blutfleck血迹,放大倍率:17,360:1

    哺乳动物有两种不同形式的脂肪组织,具有不同的功能:白色是能量储存与隔离的脂肪组织,棕黄色是产生热量的脂肪组织。为了在尽可能小的空间内储存大量能量,单个细胞仅通过薄片状的结缔组织壁分离,其结构类似于蜂窝。

    Fettzelle (Mus musculus)脂肪细胞(肌肉),放大倍率: 4’548:1

    马丁·奥格利作为微生物学家有着娴熟的探索微观世界的技术。在高放大倍率下,物质表面犹如火星景观,就像科幻电影里来自太空的背景。这或许意味着显微艺术似乎和科幻电影场景一样远离现实世界,但他将其独特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融合进作品,并通过对近距离观察事物的奢华、意想不到的艺术感知,将其转化为纯粹的艺术影像,在看起来几乎是外星世界的神秘微观结构上进行艺术化处理,为我们扩展了对微观世界的视野。

    超微距显微艺术实际上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绝佳结合,带给我们在自然世界中交叉与融合的科学与艺术,使得科学机理得以通过艺术被演绎,而艺术又体现着精湛的科学理论。

    艺术和科学的契合,让我们惊叹于微观世界的繁复结构和难以想象的奢华美丽。

    2023/09/18于V,BC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严禁私自转载!相关数据、个别图片来源官网、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遇见|超微距镜头下的显微艺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bzr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