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降糖稳不稳,关键看一点
一、为什么说控糖效果差
陈叔现年62岁,去年因为急性心肌梗塞确诊2型糖尿病。发病后,一直都很认真的吃药降糖,也很认真的自我检测血糖。病情一直很稳定。
前些天复诊心脏造影,做了全套的血液检查。发现糖化值偏高,过了几天又复查,空腹血糖在正常范围,就是糖化值偏高,10.7%,超出了正常范围。
(糖化血红蛋白≦6.2%提示你的控糖行为很优秀,6.2%~8%为一般,≧8%提示控制差)
医生告陈叔控糖效果不理想。对此,陈叔很困惑,明明我的空腹血糖控得妥妥的为什么说我的控糖效果差呢?
二、糖化血红蛋白是怎么形成的
在人体的血液红细胞中,有一种叫“血红蛋白”的物质,具有携氧的功能。
当血管内的葡萄糖的水平升高时,就会与大量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它的寿命在120天左右。
而人体内的血红蛋白是有一定的数量的,当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时,与氧的结合就会减少。
换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人体内运输氧气的工具减少了,所以导致体内的组织容易缺氧发生各种并发症。
三、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对健康的危害
除了血红蛋白,还有一些半衰期长的组织蛋白如基底膜、胶原、晶体蛋白等也会发生糖化反应。
当血清中的白蛋白被糖化后,分解代谢速度减慢,但半衰期不变,导致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高,那么,就形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原因之一。
当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降解速速减慢,在血中堆积,高密度脂蛋白被糖化后,降解速度加快,两者比例失调,使血管内的脂质清除能力减弱,脂质沉积增加,形成血管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梗塞、脑中风的发生。
神经蛋白被糖化后发生生化代谢异常,影响传导速度,导致感觉、痛觉异常,四肢出现麻木或是蚁爬行感觉。糖友往往会被热水烫伤或是被鞋子蹭破皮肤而不自知。
晶体蛋白被糖化后,使其结构改变,晶体出现沉积,造成水肿、纤维断裂等诱发白内障。
糖化值越高,并发症相对重,预后相对较差。任何一种的并发症,对于患者或是家属都是一种痛苦与负担。
四、导致糖化异常的几种原因
通常情况下,糖化与血糖的趋势相差不大。
暴发性1型糖尿病 此类糖友的血糖变化较快,糖化的变化速速赶不上血糖的变化速度,两者出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红细胞的质与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测定的结果。所以当糖友的血糖正常时,以下几种因素可以导致糖化与血糖的趋势不同。
血液浓缩时如大量出汗、腹泻、呕吐或是大面积的烧伤与烫伤,可因大量的体液丢失导致血液浓缩引起糖化的升高;
慢性缺氧如慢性肺部疾病、先天心、风心等,造成机体缺氧导致糖化升高;
一些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的因素如肝脏囊肿、肝癌、肾癌、卵巢癌等,可以导致糖化升高。
一些导致血红蛋白偏低的因素如缺铁性贫血,当铁元素摄入不足,会使血红蛋白生成受阻导致糖化值偏低;
一些导致红细胞破坏的因素如脾脏疾病或恶性贫血,会因为红细胞的大量破坏而导致糖化值的偏低。
五、监测糖化需要明白几点
1、你要明白糖化与血糖两者的区别:糖化反映的是你近2~3个月血液中平均葡萄糖含量,让你清楚你的控糖程度及效果;
而你每天进行监测的血糖只是帮助你决定如何去治疗糖尿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把血糖控制在预设的范围之内。
2、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不能替代你每天血糖测定,它不能反映你每天的血糖控制情况。
3、坚持有效的降糖治疗,不可以时松时紧,时好时坏。
4、如果你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每年至少进行4次的糖化测定,如果不是使用胰岛素的额,也要至少每年测定2次。
5、如果你的血糖不稳或是治疗方案需要改变的额,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检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