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摄影
龍年第三本书·人的自我寻求

龍年第三本书·人的自我寻求

作者: 恒之馨空间 | 来源:发表于2024-02-11 00:19 被阅读0次

    这本书是《人的自我寻求》。为什么要读这本书呢?其实这本书是针对现代人的心理疾病而给出的系统性诊疗的方案。

    现代人有什么心理问题呢?

    为什么我们现代人会觉得心理上有很大的负担呢?无非就是下面这些基本问题。

    01.空虚

    空虚指的是什么呢?人就像陀螺一样转啊转,但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而忙。

    表面上看来,我们的生活很丰富,我们的工作议程表都是满满当当的,但是你去掉工作议程表上的每一个事项,就像把卷心菜的每一层叶子都剥掉,你最后看到的是什么?是空虚。

    因为你好像仅仅是为稻粱谋,为工作来谋划。你自己真正的人生期望,你真正的自我就像一个大大的空心汤团(上海方言,“空心汤团”指计划落空或什么都没有实现)。

    02.孤独

    表面上看来,世界上的人很多,但我们在茫茫人海中根本没办法找到一个真正能和自己交心的人,自己好像就是茫茫人海上的一叶孤舟,在风雨中飘摇。

    03.焦虑

    焦虑体现为什么呢?就是人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很多人到了四十多岁,感觉已经能够看到自己老年的样子了,这时会觉得要改变现在的人生轨迹也晚了,但是又对自己的现在的人生状态不满意,生活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前进?不知道。

    所有的问题,综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总问题:

    我们没有存在感!

    现在很多青年人都在抱怨“我没有存在感”“整个世界如果没有我照样可以运转”“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

    存在感的缺失就是上面三种问题的总体体现,首先是空虚,第二是孤独,第三是焦虑,我们没有办法找到我们在世界中的位置。

    失去了存在感那该怎么办?

    所以我们就要看《人的自我寻求》,这是一本帮助大家寻找自我存在感的心理诊疗书。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他属于存在主义心理学派。存在主义本来是一个哲学的流派,作为一个哲学流派,它的核心含义是要帮助大家寻找世界中的存在感。

    存在主义哲学流派又和心理学的弗洛伊德主义相互结合,然后就产生了存在主义心理学派。这个学派并不是把人看作一个机器。

    比如,按照现代有些科学化的做法,有些心理学研究者会研究人复杂的心理机制中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再用各种各样神经科学的术语来解释人为什么会产生焦虑,然后开各种各样的药。

    存在主义心理学派不是用这种方法,它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关照和关爱,然后对人和世界之间的整体关系做出一种判断,帮人们慢慢走出人生的困境。

    这本书写成于上世纪50年代。虽然现在离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但这本书里提出的基本诊疗手段,以及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境遇的看法,仍然是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

    这本书的脉络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个板块无非就是描述问题,空虚、孤独和焦虑这些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二个板块就是要对问题进行解剖。在这里,作者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我们如果不知道自我意识是什么,我们怎么把自我意识找回来呢?

    第三个板块就是解决问题,我们怎么把自我意识给找回来。在这个板块里,本书提到了一些关键词——自由、良心、勇气和时间。

    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把自由、良心、勇气这些概念做了重新的解释,这就让我们知道了,比如勇气是怎么落地的心理学过程。你知道这个过程以后,你就有一条更加清晰的路线来找回勇气。

    一、现代人的心灵困境

    01. 空虚

    作者引用了诗人艾略特的一首诗《空心人》,这诗写得蛮好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够体会到这首诗传达出来的意思。

    我们都是些空洞的人

    我们是被塞满了的人

    相互倚靠在一起

    脑中被填满了稻草。唉!

    有形状却没有形式,

    有影子却没有颜色

    瘫痪了的力量,

    有姿势却没有动作

    表面上看来,我们都被工作日程塞得满满的,但是我们塞的这些东西都是稻草,我们都是稻草人。

    我们只不过是完成了别人期许我们所做的事情,我们最后就完成了一个公司的运作当中的某一个步骤,但是我们没有找回自我,这就是一个问题,大家都会觉得精神非常空虚。

    人如果觉得自己缺乏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外部环境的能力的话,他就会觉得自己空虚了。

    请注意,空虚是一个比喻,但这个比喻有时候会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会认为一个空虚的人和一个空的电池或者没有电力的电池是一回事。请注意,这两者是不一样的。

    一个电池如果内部没有电力了,电池本身是不会产生“我要把自己的电充满,然后改变世界”这种想法的,那不是电池,那是电池精。只要是人就会知道,如果自己改变不了外部世界,即使是财富自由,自己的心灵仍然是不自由的,自己仍然是非常空虚的。

    02 .孤独

    有人会问:孤独与空虚有关联吗?有关联。空虚是找不到自我,找不到价值,也找不到改变世界的方法。于是,你会寻找心理上的补偿,也就是去找一个肩膀靠一靠。

    当你找不到改变世界的方法时,你去找一个肩膀靠一靠总可以吧?但是,如果你连找一个肩膀靠一靠这样的目标也没办法达成的话,你会感受到什么呢?那就是孤独。

    孤独感的产生也有一个很深刻的进化论根源,人本身是一种集体动物。当人类处于穴居采集狩猎阶段时,如果要判断做的事情对不对,是要以集体行动和集体判断作为依准。比如,我们可以看看伙伴怎么说、爸爸怎么说、兄弟怎么说,然后我们才知道做的这个事情到底对不对。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这就是说人要通过多重的意见,特别是集体的意见,来为自己的意见提供定位服务。如果没有他人的定位服务,我们就会迷失自己。

    但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这种已经行使了几十万年的“通过他人的意见来为自己的意见进行定位”的方法,会让现代人陷入了孤独状态呢?这就是因为我们现当代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即个体竞争的原则。

    举个例子,如果生活在原始社会,大家一起打猎,你获得的食物比较多,或者你在某一次打猎活动中特别勇猛,当然会得到部落其他成员的称赞,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肉都是给你吃的。

    比如,你猎杀了一头猛犸象,最终还是要和大家分着吃肉,你也许能分一块稍微好一点的肉,但是如果你不给大家吃肉的话,那你不能过集体生活了。所以,在原始时代,个体利益的权重相对来说就比较低,大家也不是特别在乎个人的得失。

    但是今天的社会把个人得失看得特别重,另一方面,今天的社会仍然保持了原始社会的集体定位系统。这就使得我们个体对集体的信息反馈非常敏感,非常担心别人对自己做出的负面判断会导致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迅速下降。

    一方面,我们并没有摆脱穴居人集体生活的原始习性,但另一方面,个体主义的成功观要求我们彼此竞争。

    这两个状态合在一起,人只会孤独。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在乎群体生活,你一开始就是像孤狼一样生活的人,你倒不会孤独了。

    孤独就是指你渴望集体生活,但集体生活带来的竞争又施加给你更多的压力,那你就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03 .焦虑

    空洞也好,孤独也罢,它们和焦虑都有所不同。更多的场合里,空洞和孤独都是指一个小环境对你的压力。

    孤独往往不是指你在人类中的孤独,没人会想到人类或者地球上的孤独,孤独往往是“我在公司里觉得很孤独”“我在学校里觉得很孤独”,这就是一个小环境的孤独。

    但是焦虑往往指向一个更大的场域,这也是现代人的特点。现代人有了电视、手机、报纸,于是能够知道全世界的事情,古代人怎么可能知道这些事情?而且,整个世界因为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了,比如德国的股市会因为遥远的华尔街股市的崩溃也迅速崩溃了,就是这么神奇,德国和美国隔着这么远,但两个国家的股市竟然会连着一起崩溃。

    这就使得我们的心理状态和先辈的心理状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先辈在看到遥远的国度发生的事情时会说:“哦,但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今天的经济把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看到遥远的国家股市崩溃了,就会心想:“会不会影响汇率?会不会影响投资?我的股票是不是也会跟着跌?”这就使得现代人更加焦虑了。所以焦虑往往会牵涉到一个更加宽泛的范围。

    很多人认为,焦虑是恐惧。不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恐惧和焦虑是有所不同的。

    什么叫恐惧。你如果违反交通规则去横穿马路,正好有一辆重型卡车开过来,然后你就会很恐惧,人在这时候不可能不恐惧的,然后你就拼命往旁边一闪,这辆卡车就从你身边开过去了。

    恐惧的特点是什么呢?你明确地知道你怕的对象是什么。在上面这个例子中,你怕的是重型卡车撞上了你。在这种情况下,这就叫恐惧。

    焦虑有所不同。一个人站在马路当中,四面八方的汽车都朝他开过来,他想往左边走,但是左边有一辆车开过来;他想往右边走,右边有辆车开过来。结果他被困在当中了,他根本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连躲的方向都不清楚。

    你知道恐惧就意味着你还知道躲的方向,焦虑是指你连躲的方向都没有,你丧失了坐标,整个人生的行动规划已经淹没在一片暧昧之中了。然后你会感受到什么?焦虑。所以焦虑和恐惧是非常不同的。

    但是,作者也指出,从纯粹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一个人从来不焦虑也不是什么好事情。

    作者给出了一个很好的隐喻。假设有一支部队在前线作战,打着打着突然传来了一个很坏的消息——司令部被敌人端掉了,没有办法传递信息了。如果这个消息在全军当中传开来的话,就会让全军陷于崩溃。

    尽管从硬件的角度来看,这支部队基本作战单位的装备和人员都是齐全的,但他们的心理防线崩溃了。所有的士兵都迷失了方向,因为没有司令部,士兵听谁的命令呢?于是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正常的焦虑就是指,你陷入了迷茫以后,你迅速或者至少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找到一个新的方法。比如,士兵陷入巨大的困惑,但是有几个中层军官站出来说:“我们按照顺位原则成立新的司令部,然后按照新司令部的命令来运作。”士兵们把刚才的混乱情绪整理了一下,就开始听从新命令了。

    人生也是这样。你不知道未来的方向怎么走,但是安定了自己的情绪以后,觉得自己可以去试一试这个方向,然后就朝着新的目标行进,焦虑感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你永远找不到新的前进目标,焦虑就会变得非常有害了。

    作者在这里也用了另外一个隐喻,他把焦虑看成发烧。我们都知道,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讲,人会发烧是因为我们身体的防御力量和细菌在进行缠斗,其实发烧体现了战斗的激烈程度。

    焦虑本身也可以视为一种心理学意义上的发烧,当你焦虑的时候,只不过是旧的价值观崩溃了,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建立起来,新旧两股力量在进行战斗,这时候你就焦虑了,焦虑无非就是这么一回事。

    这本是正常的发烧,比较可怕的是什么呢?可怕的是你的发烧一直好不了,或者是有些人干脆不发烧,有些将死之人防御系统已然崩溃,所以等到外来的病菌入侵以后,他竟然不发烧,这也就证明他没有任何的活力了。

    所以一句话,焦虑本身未必是一件可怕的事,正如发烧本身未必是一件可怕的事。

    可怕的是什么呢?就是焦虑的状态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没有办法通过焦虑走向更加积极的心理建设状态。

    二、空虚、孤独、焦虑的产生原因

    我们出现空虚、孤独、焦虑的核心问题是因为现代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丧失了。

    讲到丧失传统价值观之前,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了,因为我们曾经有过的东西才能叫丧失。比如,一个没有恋爱过的人谈不上失恋,同样道理,我们肯定是曾经拥有过传统社会价值观才能丧失。那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社会价值观呢?

    01 .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你还相信个人奋斗就能带来成功吗?

    第一个传统社会价值观就是相信个人奋斗能够带来成功。

    这个观念主要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盛行于西方,大家相信“早睡早起,辛勤劳作,你就会成为一个富有之人”。

    其实在当时的社会框架中,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的经济环境是按照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来运行的。

    社会中的很多市场产品的提供者都是所谓的小业主,你只要全家努力一点,然后雇佣几个帮手,做做便利店、做做小作坊,你就可以迅速地摆脱贫困,变得财富相对自由。虽然不能够大富大贵,但是每天吃吃牛排那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是到了今天,人就变成一个体制化的零件了,你必须融入一个集体,如果你缺乏了集体的支撑就完全不行。你现在是一个大学老师,完全要受到大学的体制性的束缚,不能够违背学校的规矩做事情。

    所以,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使得个体竞争无法完全和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相适应。但是,现代社会的规则虽然是集体主义的,它在对个人进行考核的时候却又实行的是个人主义。

    比如在表面上看,一个房地产销售公司的所有员工肯定要为整个公司的利益工作,但要对每一个销售员的成绩进行考核时,压力又落实到每个人身上了。

    老板会说:“小明,你最近这个月怎么一点业绩都没有?再没有业绩,我们就开除你了。”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员工就会把另外的员工视为潜在的敌人了。通过这种方式,集体的团结反而会被削弱。

    这就构成了现代社会运行的一个巨大的悖论:个体必须按照集体的意志来运作,我们才能够得到我们所希望得到的工资,但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原则又使得每个人之间产生了非常激烈的竞争关系。最后这就导致了价值原则的冲撞,我们到底是集体主义的,还是个人主义的?这样一冲撞,你说人能不焦虑吗?人的思想根本就捋不顺。

    这就让我们曾经拥有的一个基本的观点——相信个人的奋斗能够获得成功,陷入了巨大的价值冲突中。

    你还相信人是拥有理性的吗?

    还有另外一个原则:人对于自己理性的信仰。这个原则在现代社会中也崩溃了。我们在心理学上所说的理性并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知识能力,或者做数学、做物理学、计算和谋划的能力。

    这里的理性是斯宾诺莎提出的理性,斯宾诺莎是一个荷兰的哲学家,他所指的理性是什么呢?是指将生活当中的各个碎片加以整合的能力,或者说将人类的灵魂中不同要素加以整合的能力。

    所以能够把生活方方面面处理得很好的人,或者能够克制住自己情绪的人才是理性的人。

    比如,你觉得某一个人对你的冒犯让你很不开心,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你要克制住自己的负面情绪,仍然要保持住自己基本的礼貌,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是个理性的人,这就是斯宾诺莎所说的理性。

    这种理性和纯粹做数学的能力相比,档次还要高一点。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种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物质文明的繁荣。

    在繁荣的最后一个时期应该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也就是在十九世纪的中后期,在这段时间里面,大家相信理性是万能的,理性可以搞定一切。

    但是后来,尤其是一战和二战爆发以后,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理性整合的能力就失败了,什么叫整合失败呢?人类生活的统一性被破坏了,人重新变成了碎片化的自我。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即“上帝死了”。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一个疯子跑到广场里面和大家喊:“我告诉大家,上帝死了!”“上帝”是一个隐喻,它并不仅仅指基督教的上帝,它指的是人类曾经相信过的统一的价值观,这种统一的价值观现在崩溃了,也就是我们丧失了核心价值观。

    02 .自我感的丧失

    丧失了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导致一个直接的心理后果,也就是自我感的丧失。因为我们的自我认识都是通过价值观来构建的。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是在一个科举时代长大的孩子,我的梦想就是要学习我们村的张秀才,也考上秀才。我如果变成了徐秀才,我就会一天到晚把“徐秀才”这三个字挂在嘴上,我是“徐秀才”。

    如果我变成徐举人了,我就是“徐举人”。你看,“举人”这种社会价值名号就和我的名字、家族姓氏联系在一起了,如果你剥夺了我这些功名,我就不知道我是谁了。

    所以,的确有很多历史学家指出,当清朝终止了科举考试以后,很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就崩溃了。很多人不知道应该干什么,自己已经为科举考试准备这么多年了,皇上说明年不考了,朝廷说明年不考了,那怎么办?所以,价值观的崩溃会导致自我感的丧失,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03 .幽默感的丧失

    幽默是一种很重要的精神健康能力,为什么呢?当你能够嘲笑某些事情的时候,就预示着你知道什么情况是正常的,正因为你知道什么是正常的,你看到有人做出了反常的行为,你觉得滑稽,你才笑。所以幽默本身是一种精神健康的体现。

    有人说了,那现代社会难道不幽默吗?难道我们不是也有很多西方的脱口秀吗?中国有相声,日本有漫才,西方有脱口秀,它们在现代的商业生活里面也存活得非常好。

    但是作者却指出:现代的幽默是批量生产出来的,它关注的不是幽默的质,而是幽默的量。也就是说,我们把“笑”当成是一个商品来进行买卖。

    比如,你做了一个脱口秀的作品,别人会问“这里面有多少个笑点”,请注意,这句话的一个要点是在于多少“个”,他问的是数量。

    04 .自我语言的丧失

    现代自我感丧失的另外一种体现是自我语言的丧失。我们总是说一些空话和套话,作者指出,像莎士比亚这样的大作家的语言是有力量的,而现代人的语言是没有力量的。那么,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在50年代初,如果他是在今天写这本书的话,他肯定会加入很多新的内容来佐证他的观点。

    比如,现代年轻人都不会写文字了。无论是在英语世界还是中文世界,很多朋友在进行网络即时通信时都打表情符号,表示开心就打一个笑的表情,表达别的情感就打个别的表情。也就是说,大家根本就没有兴趣动用自己的脑髓、利用自己的语言知识组织起自己的话。

    我们在微信群里面经常看到的话是“收到”。就会迅速复制粘贴,一个字都不改。当然,有时候为了表现一下自己的个性,可能会减一句话或加一句话,但是也不会做根本性的改变。

    大家想想看,自己在微信群里不是每天都在干这些事吗?我们说出的话,有哪几句是我们的内心涌出来的?

    在一百句话里,有几句话是我们的内心和汉语进行了亲密接触后组织出来的真正传达思想的、有温度的语言?这恰恰也是自我感丧失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会说话了,我们只会复制粘贴。

    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心理病症,无论是空虚,还是孤独,还是焦虑,其根本原因是整个社会价值核心支柱的崩溃。这种崩溃就会导致自我感的丧失,而自我感的丧失又会带来很多附带性的病症。于是我们就成为一种非常胆小且没有自我的动物了。

    那么,怎么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对“什么是自我”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心理学挖掘。

    三、重新发现我们的自我

    我们说的自我不是指我们的肉体,而是心理自我。自我意识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狗狗就没有自我意识,从表面上看,狗也可以和人类进行非常浅层的沟通,它也可以听懂人类的指令,根据人的这种命令去做事情,有时候你还会发现人和狗能够有情感交流,但狗做不了人能做的其他事情。

    比如,狗不会思考“什么是狗?狗和人的区别是什么?”狗不会思考“我怎么样超越自己,成为一条更好的狗”,人却可以思考怎么超越自己,怎么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区别,这就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了。

    那么,自我意识在本质的意义上就是指,你要对自己的潜能有所意识,然后通过你的主动的能力把这个潜能变成现实。

    01. 自我意识与自我中心主义的区别

    有一些朋友就会说了,我们不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说“一个人不能太自我中心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很招人恨,是不合群的体现”?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中心主义非常严重,恰恰是因为他缺乏自我意识。

    举一个例子告诉大家自我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的区别。一个自我意识高扬,但并非自我中心主义的人听到了别人对他的批评,他会怎么样来反应呢?他的反应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说得有道理,他就接受;说得没道理,他就不信、不理就是了,然后一笑而过,继续做他自己的事,他并不会因为别人批评他而感到火冒三丈。

    而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色彩非常浓的人是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的,如果你说他不对,他就火冒三丈,要找你理论。如果是在近代欧洲,他还会到广场里面找你决斗。

    为什么有些人听到别人批评他就会火冒三丈呢?恰恰是因为他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人才会害怕别人对他进行批评,他会非常害怕别人指出他身上的瑕疵和缺点。

    而一个足够自信的人,即使别人指出他身上的缺点,他的想法很简单:“我把缺点改了不就好了吗?”他还会感谢那个向他指出缺点的人,因为那个人在帮他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你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陷入了一种自我吹嘘、不许别人批评你的思想怪圈,那么十有八九你又会陷入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极端就叫自我贬低。

    自我贬低和自我吹嘘怎么成了一条线上的两个蚂蚱,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它们的联系是,极度自我贬低的人也是骄傲自大的人,因为他会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成自己的错误,他会认为“如果不是我当时犯错,情况就不会变得那么糟”。

    问题是你在世界中那么重要吗?因为你把自己的地位放得特别高,你才会以为你的错误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灾难,从反面讲,这不正好说明了你是一个非常自大的人吗?

    所以按照作者的观点,过分地自我贬低就好比一匹马已经生病了,正确的诊疗方法是看它哪里病了,然后找一个兽医帮它医好,而你却疯狂地抽打它。这样做,你能够得到什么呢?短期之内,这匹马也许能够挣扎着拿出最后的一份力气再多跑几步,但是马的最后一点潜力却被你耗完了。

    对于人来说,你的这种做法就加速了人的尊严及自我的崩溃。而且,一个如此憎恨、讨厌自己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尊重和热爱他人呢?按照作者的观点,一个憎恨自己的人和一个憎恨他人和社会的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也预想到了,对于自我意识的高扬可能也会遭到另外一种批评:一个人如此强调自我意识,会不会让这个人变得过于敏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过多关注自己的感受,结果在社交中变得过于害羞,让他得上了“社交恐惧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小技巧,这个心理的小技巧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体要有真正的感受和体验的能力。

    02 .心理技巧:学会倾听身体的诉说

    大家想想看,婴儿在和世界进行交流的时候,他是通过最简单的身体运作来和世界发生关联。有一个阶段婴儿很喜欢舔东西,喜欢舔毛毯。

    其实对于婴儿来说,他的舌头就是他接触外部世界的方式。他要通过“舔”这样一种原始的行为,来感受外部的事物和他之间关系,这是婴儿的精神世界建立的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所以,身体是我们的心理世界和外部物理世界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联系媒介,没有身体,我们的心理世界是没有办法存在的。

    但是,感知自己的身体这种表面上看来是天然具有的能力,却在现代社会当中丧失了,因为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把自己的身体看成了一种工具。

    如果你是模特,你的任务就是每天光鲜亮丽地出现在镜头面前,如果你皮肤上出了一个疹子或者一个包,对你来说就是劳动工具被破坏了。我们是用这种观点看待我们身体出现的各种各样病症的。

    而且,我们现在的医院也是按照工业化的方法来运作的,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皮肤有问题,就去看皮肤科;如果你的脊柱有问题,就去看脊柱科;如果你哪个地方需要做手术,就和医生预约,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某些手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把自己的身体看成汽车,把医院看成4S服务店,通过医学诊疗方案获得一个新零件,或者装上了一个新器械后,我们就会重新恢复到我们应有的状态。

    而作者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诉说。如果身体疲倦了,或者身体的哪个地方不行了,你根本不需要通过某些外在的仪表来确定它到底行不行,你要通过内部的倾听和诉说感受它。

    身体比很多机器更加灵敏,你要按照身体自身的节律来安排自己的工作计划。

    讲到这一部分我们已经看清楚了,现代人为什么会感到空虚、孤独、焦虑,就是因为丧失了自我感。

    但是在我们发现了这种丧失后,我们要重新把人性中的自我找回来, 但自我到底是什么东西,我们要有正面的理解。如果对自我没有正面的理解,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地找回自我。

    四、如何活出完整的自我

    整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前面已经指出了现代人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生活是碎片化的,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些碎片整合成一个真正的自我。

    在进行整合的过程中,我们要凸显一些重要的价值,然后看看我们在这些价值的引导下,怎样完成具体的整合。

    01 .自由

    首先第一个价值就是自由。

    心理学家所说的自由和法学家、伦理学家、其他的专业的专家所说的自由有什么不一样呢?

    心理学家所说的自由是指一个人要具有特定的能力来发展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潜能。如果你有一种能力发展你的潜能,挖掘你的潜能,实现你的潜能,你就是自由的人,而且自由也是自我意识非常重要的组成。很多人都会有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的自由会受到限制。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作者是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他特别指出的是,即使遇到了某些不可抗力的强制性约束,使得我们某方面的自由被压制,我们仍然要在心理上变成一个自由的人。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一个基本的想法是把握你现在能够控制好的资源。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对飞在天上这件事情具有很高期望的人,你去参加空军的招募,然后你发现自己是不可能做飞行员的,但是你仍然有办法接近自己的梦想。你可以和他们商量,看自己能不能做一个地勤兵。地勤兵就是给飞机做维护的,那么你仍然有机会接触到航空器,然后可以间接地为国家的空军事业做贡献。

    这样,你的人生仍然没有遗憾,因为你穿过天蓝色的军服了,你觉得自己还是为这个事业做过贡献了。也就是说,你要盘点你现在能够做的事情,然后追求离你的梦想最近的地方。不管自己到底能够多近几步,但是每近一步都是你人生的胜利,这就是一种积极和自由的态度,而不是消极的态度,认为自己完全干不了这件事了,完全自暴自弃了,认为自己的梦想就是空想,自己的梦想一文不值。

    所以自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或“错”的问题,它是一个增量的问题。你可以一点一滴地增加自由的量,不要因为某些自由的量的减少而灰心丧气,因为减少并不意味着自由的量全部清零,你仍然可以保存自由的量,慢慢增加你的自由的库存。

    作者也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有些人可能会被完全剥夺自由,比如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无辜的人,他们就被纳粹剥夺了所有自由,包括活下去的自由。这种情况在人类历史中是会出现的,不过即使是这样一种极端的案例,也可以帮助我们在概念上澄清自由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及自由是多么可贵,了解这些案例也能帮我们珍惜手头拥有的自由。

    而且我们的境遇显然要比那些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好得多。

    作者也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一点点奥斯维辛的味道,听上去也是细思极恐。但是这个故事对于帮助我们理解自由之真谛而言,还是颇有裨益的。

    假设有一个国王吃饱了撑的没事干,而且他还有比较大的权力,他想知道一个普通人关在笼子里面到底是什么反应。于是,他就叫他的手下把一个上班族关到笼子里面,那个上班族没有任何罪名,他就是个很简单的良民。

    国王把他关在笼子里面,喂他好吃的好喝的,在生理上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不许他出这个笼子,也不许他和家人见面。

    每天下午,国王就会踱着方步来看看他的精神状态。这个平民突然遭遇到了这种无妄之灾以后,他开始的反应就是摇着这个笼子说:“放我出去,我犯了什么罪了,我做错什么事情了?你即使是国王也不能够不顾法律把我关起来,这天下还有没有王法!”他就会大呼大叫:“我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反抗意志会越来越淡漠。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国王来了,还会兴奋得像小狗一样拉着国王:“国王,你又来看我了,今天我想吃海鲜,我想吃大龙虾,能不能加餐。”

    国王说:“朕允了,你想吃龙虾就给你吃龙虾。你学声狗叫,今天再给你加只龙虾。”“汪,汪,汪!”“好,今天给你加一只特大号的龙虾。好,真乖。”他就真的变成了一只宠物了。但是,看着国王远去的背影,这个人还会哀叹一声:“在笼子里面学狗叫,吃龙虾,这就是我的命,认命吧。”

    你看看这个人丧失了什么?

    他未必丧失了身体的健康,但是他丧失了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自由。

    他的梦想、他的进取心、他对于整个世界的期望都消失了,因为他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必须在这个笼子里面度过。但是,他心中也许没有丧失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有人就问了,如果一个人关在这个笼子里面该怎么做呢?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的罗洛·梅说,你还能做一件事,如果你是个真正自由的人,你还能做一件事情,这件事就是恨。他可以恨这个国王,恨他使用这种无端的权力把一个无辜的人关到笼子里面,而仅仅是为了逗国王一笑,他必须恨国王。

    有人说,恨国王有用吗?有。请注意,这就是自由和不自由的区别,在故事的开始他是具有恨的能力的,后来他就丧失恨的能力了,这就让他慢慢失去了自由。

    自由和怨恨之间是有内在关联的,当你能够恨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在否定一件事情,而当你在否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在肯定你的尊严。如果你不能够恨这个世界的阴暗面,这就意味着你和这个黑暗同流合污了,你就没有自己了,你被黑暗淹没了征服了消灭了。

    你仇恨的是那些破坏真善美的力量,然后你要把仇恨转化成建设真善美的力量,这样仇恨就会变成一种正面的情绪资源了。

    怨恨作为一种积极的能量,必须引向对真善美的正面价值的营建,否则怨恨本身的确会带来一些问题。

    02. 创造性的良心(规则)

    那么,我们下面就要谈怎么营建价值观了,也就是作者在讨论人格整合时提出的第二个关键词良心,而且这里强调的良心还有一个定语,是创造性的良心,也就是说这个良心本身能创造出新的规则来。

    规则这件事非常重要。社会要想运作良好,人和人之间必须有规则的制约。规则两个字很容易写,但是要真正理解可不容易。

    人类能够瞻前顾后,人类能够理解规则,人类可以牢记过去,计划未来。我们会知道规则的抽象性,我们会知道在一个抽象的规则指导下,我们做哪些事情是可以的,做哪些事情会遭到惩罚。

    所以,我们在讨论创造性的良心时必须建立在人类基本的心智能力上,也就是我们对于规则要具有理解能力。这还不是最要紧的,我们还有个更厉害、更超越动物的能力,我们还可以创制规则。

    比如,商鞅变法。商鞅创制的规则是秦国以前没有的,然后这个规则就帮秦国富国强兵了,这是个了不起的规则。创制规则是人类很重要的能力,这说明人类能够修正错误。人类不仅仅服从规则,而且会反思规则,会察觉现有的规则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然后会把这个规则修正得比较符合实际。

    这就说明,规则和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很多人都以为规则和自由是互相对抗的,规则就是限制自由的。

    其实规则是自由的心灵创制出来的,而自由的心灵要创制它,就要能想象未来不同的状况,然后估测出哪种规则可能是最符合实际的。

    所以,恰恰是因为你意识到“老的规则不行,所以要反抗老的规则”,才能够产生新规则的源头活水。

    03 .勇气

    勇气和自我的营建有关。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讨论的勇气未必和自我人格的营建有关,我们谈的更多是这样的一种勇气。比如某个跳水运动员第一次站在很高的地方跳水,但他不敢跳下去,于是旁边的教练和队友鼓励他“你要有勇气,你得跳”,然后他扑通一下跳下去了。

    但这种场景未必和自我营建相关,它只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你的期望,因为大家期望你跳下去,仅此而已。

    但是和自我营建有关的勇气,恰恰是基于“你应当成为怎样的人”的期许,你要勇敢地去做你自己所希望成为的人。

    作者指出,很多人的行动并不是基于他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期许,而是基于四周人的压力,以及这种压力带给他的虚荣心。人们说,你一定要考北大清华,你考北大清华以后,你才能够满足大家的期许,如果你考不上,别人对你的期许就落空了,你自己的虚荣心也没有办法得到满足。

    很多人所说的勇气实际上是指要勇于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勇气是相反的,我们所说的勇气是指你要勇于做一回自己,按照你的心灵去实现你真正的潜能。所以,这里的勇气就是自由选择的勇气,你要按照你自己的期许去做选择。

    还有一个勇气,就是认识真理的勇气。作者举了一个古希腊神话的例子,他特别喜欢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的父亲听到了儿子有可能犯下杀父娶母之大罪的诅咒,所以送儿子离开了祖国。结果在不经意之间,俄狄浦斯王还是犯下了杀父娶母的大罪,这完全是在他的主观意图之外的,但事实上他已经犯了罪。

    这时,俄狄浦斯王虽然对自己的身世还不是很了解,但是当戏剧进展到某一个阶段,他隐隐觉得自己的身世很复杂,所以他要搞清楚自己的身世。

    所以,他就找来了一个知情的老牧羊人,问他:“我到底是谁,我到底做过哪些事?请您把关于我自己身世的真相,都一五一十地都告诉我。”

    这个牧羊人一听,“年轻人,我是知道你的真实真相的,但是事实的真相说不出口。年轻人,我觉得你现在快快乐乐地生活也蛮好的,什么都不知道也是一种福报。”

    俄狄浦斯王就不开心了:“你越这么说,我越想知道我的身世是什么,你必须一五一十地告诉我。”牧羊人最后没有办法再隐藏这个真相了,就把这些惊人的秘密告诉了他。

    罗洛·梅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俄狄浦斯王,你愿意不愿意知道这个真相?这个真相可能很可怕,有可能会摧毁你的世界观,你还想知道这个真相吗?

    这个问题非常严厉,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你就会说:“是的,我愿意知道这样的真相。”但不是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但是,一个有勇气的人为什么明明知道某些真相很可能会导致他的世界观的崩塌,他还愿意承担这一切呢?道理很简单,他是个精神上的强者,他对自己有信心。

    只要是真相,即使我的世界观(严格地说是旧世界观)因为这个真相的揭露而崩溃了,但只要我是精神上的强者,我仍然可以把新的世界观建立起来,我还可以在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

    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样的强者,他觉得自己有这个精神能量,而缺乏这个精神能量的人就没有办法进步。

    但是,得知真相还是可以带来很大帮助,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你不是在和一个假象打交道,你是和世界中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打交道。

    如果你变成一只鸵鸟,将脑袋钻到沙子里面不问外部世界发生了什么的话,你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一个真正强大的人,都应该知道真相。

    比如一个商业家,当他的某一个商业计划失败的时候,他就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一切,勇敢地知道他的这个商业计划真的失败了;如果一个将军的某一支军队派出去以后被敌人歼灭了,他也应该知道这个真相。

    为什么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一点的话,他就没有办法制定出后续的计划,使损失被控制到最小,这是一个强大的灵魂应该做的事情。

    04 .时间

    如果我们已经知道我们的人生,或者先祖那一辈有很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是我们最近才知道的,而且已经确定这是真相了,这些所谓的真相好像对我们现在的境遇不是很有利,应该怎么掌握时间弥补损失来让未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呢?这就牵涉到了下面的关键词——时间。时间是个很重要的资源。

    我们一定要记住,人并非按照时钟来运作的。人不是植物,植物的确是按照时间来运作的,尽管植物没有钟表。但你去看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的,我们可以根据年轮算出树的年龄。而且,你去养一个君子兰或者别的植物,你也要去定量控制它的水分和光照时间。植物的光照时间基本上是按照小时来计算的,如果它少了几个小时,植物有可能就会显得病恹恹的,尤其是一些喜光性的植物,这点养过植物的朋友都是知道的。

    但人不是这样,你想要让一个人茁壮成长,不是说计算好每个小时要接受多少阳光就行。人不是植物,时间对于植物的意义和对于人类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这就是爱因斯坦讲的话:“如果你坐在我面前听我上课,你又对物理学一点都不感兴趣,我讲了十分钟,你就会觉得过了两个小时,但是你和你的女朋友在一起过了两个小时,就像过了两分钟。”

    心理机器会改变时间的长短。这是人类的时间和植物的时间之间的一个根本不同,因为人类的时间是有意义的,而植物的时间是没有意义的,它不是根据意义来生活的,它没有一个理解意义的语言系统和自我感。

    作者主张人要超越时间的流逝,首先就要培养出时间主人翁的意识。而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握现在。那到底怎么体现把握现在呢?你要意识到你现在所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就是现在能够把握到的最大资源。

    如果你判断今天你的工作状态比较好的话,那就做你应该做的事。当然这个事具体是什么,要根据你现在的工作状态和特别想做什么来决定。

    比如,我要实现一个学术念头,我就会从事学术论文的写作;如果我现在特别想备课的话,我就会去备课;我现在特别想看一部电影,我也会看电影,看电影对我来说也是一种工作,因为从好电影的精神当中,我也可以获得很多人生的这种教义。

    既然现在能做,那为什么不做呢?甚至有时候我觉得自己累了,特别想睡觉,那我就好好地睡觉。我把睡觉也看成一种积极的活动,因为睡觉是为了醒来以后能够更好地工作,能够把明天的工作做得更好。

    你现在的状态特别想干什么,你就好好地去把这件事给干好,这种状态就可以帮助工作的效果变得更好。但是,很多人把“现在”看成一个稍纵即逝的东西,总觉得“明日复明日”。

    请注意,能够勇敢地睡觉也是一种勇气,

    很多人现在连勇敢地睡觉的勇气都没有了。举一个例子,很多人在睡觉之前,还在刷微信,还是在刷网上的很多东西,在刷网剧,或者是在各种各样的手机软件上流连,想要再多看一会儿,你连睡觉的勇气都没有。

    现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没有勇气积极地工作,也没有勇气积极地把握现在,甚至是把握好休息的现在。

    作者也引用了斯宾诺莎的话:一个人应该在永恒的形式之下作出行动。这句话特别抽象,特别哲学化,通俗一点,即我们生命之中做的那些事情背后都有一个永恒的评判法则。

    比如,罗洛·梅的书《人的自我寻求》是在50年代出版的,但是这本书一出版后,它就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罗洛·梅先生在一九九四年已经过世了,他过世了以后这本书依然在流传,今天被我们读到,和我们就建立了精神的联系,也许过了一两百年还会被别人读到。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和后世产生了这种影响。

    很多人都说:“我并不著书立说,难道我做的事对于后世有影响吗?”当然有影响!即使你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你在做这个建筑工人的时候,你所参与的每一项工作后人也会用到。

    这就意味着我们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以一种我们所想不到的方式,被后人所看到或者用到。

    如果我们一直能够记住人生永恒的价值,那么我们就可以好好地上紧我们生命的发条,严肃地面对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刻。

    随笔/恒之馨(图原创·文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龍年第三本书·人的自我寻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cgr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