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4
今晚是紫光勇气赋能读书会最后一个晚上的共读交流时间了。虽然加入进来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从所有伙伴身上感受到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守,每天跟着大家共读一个章节,交流分享自己的工作故事,我深深地被大家感染,每天早上5:30的闹铃响起,不管前一天晚上睡得有多晚,我都会一跃而起,洗漱停当,打开电脑,进入晨读会议室。每天不管我有多早,会议室里总会有人在等着我,不是吴虹校长就是王莉莉老师。
每次一进入会议室,吴校长或莉莉老师都会第一时间跟你问早安,这种如家人般的亲切,一下子就温暖到了每一个人。
一段冥想过后,是静读时间,10分钟读完一个章节,然后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打到聊天区,要么打开话筒,读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语句。这样的读书氛围,似乎把我一下子拉回了课堂,看到了全班同学一起早读的情景。大家都读得投入,在时光静静地流里,心灵得到了净化,思维也得到了净化。
读完后,主持会带着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或自己的困惑。大家在这样的交流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就这样,思考被不断引向深入。
带着思考进入一天的工作,会不知不觉运用到书中的概念去解决问题。一粒沙的实践就是吴虹校长的提议下我们进行的小实验。
晚上,所有的人再次相聚,就白天的实践再次交流做法、碰撞思考、分享收获。经过这样非线性的学习过程,每个人都有了很大长进。每天这样的沉浸式共读活动,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不断回忆起自己经历的一些教育教学故事。
今天晚上的分组交流时间,我有幸跟王庭集老师、刘佳琪、莆田的郑老师分到一个组,就提出,每次组织孩子的交流时,不知如何把握这个度。让孩子们尽情地说吧,有的孩子并不太愿意发言,最后分享的时候,总是那几个孩子在表达;如果制止孩子的大声讨论吧,又可能会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个度很难把握。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我也遇到过这样类似的事情,在尊重孩子天性和遵守规则这两者间,我曾经有过一次事件处理的经历:一年级的孩子喜欢趴在地上,我不知道这个现象有没有城乡差异,但我确实看到太多太多在课间趴地上的、躺地上的,大有人在,男孩、女孩都有。校长看到我们班孩子的这种情况,提醒我,叫我教育教育孩子。我口头上答应去处理问题,心底里却觉得用严格的行为要求来约束孩子课间(安全的)行为,有点“不人道”,不尊重人性。结果,没几天,校长再次提醒我注意班级学生的这种行为。该怎么办呢?我觉得自己使用的就是一粒沙的实践:
我请孩子们开展了头脑风暴,一起来罗列趴在地上的好处和坏处。经过思考、讨论,当时一年级的孩子们将趴地上的好处坏处列了一大堆,我把这些都记录在白板上。最后,当孩子们发现趴在地上的坏处比好处多了好几条时,再询问他们会不会趴地上时,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表示不会再趴地上了。
把问题抛给孩子,带着孩子一起头脑风暴,就是尊重儿童天性的行为,与遵守规则并不相悖。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看到了伟大事物,并愿意成为那个伟大事物,这就是教育的成功。
当我说完了这些,脑子里忽然一激灵,秀明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提醒我不要总跑题。我发现,在今天这个讨论的场合,我似乎又跑题了。
不过还好,经验丰富的王庭集老师赶快把我的话接过去,重新进入主话题,请刘佳琪老师交流了自己的困惑。王庭集老师最后给我们支招:讨论是一个逐步地规范过程,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以能力强的同学为主导,给每一组学生分好工,讨论时,让最弱的先发言,次弱的接着发言,分配记录员一一记下讨论的内容并呈现出来。这样的规范化操作过程,培养的是学生敢说、想说的欲望,又对讨论的形式进行了一定的规范,真是一举多得。
郑晶丽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深入讨论和思考,显然,郑老师的提问能力很强,值得我学习,王庭集老师的组织引领,归纳提炼的技能真是高人一筹,值得我好好学习。
一周的读书时间虽然过去了,但吴虹校长就像是照亮互联网时代的那道紫色光,穿破云层,洒向人间。她为乡村教育所做的这一切,不断鼓舞我,坚定了我心中追光的信念。追逐光,成为光,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力量。五个人就可以改变世界,我希望我就是其中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