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美)沙法丽·萨巴瑞,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 。著有《父母的觉醒》《父母的觉醒2》《女性的觉醒》。
当家长永远在努力保持忙碌和掌控的时候,他跟孩子就会有一个长期冲突,这个冲突来自哪儿呢?来自对时间的看法。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的三件事:第一个叫作“我被看见”,第二个叫作“我有价值”,第三个叫作“我很重要”。
我们头脑当中有着很多反应触发点,这个反应触发点像膝跳反应一样,只要孩子一出现某种行为,父母就被点着了,跟点打火机似的,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灵。而这个反应触发点来自我们头脑当中很多关于教育的迷思,作者总结出来七大迷思:
第一大迷思,叫作“教养都是为了孩子”。我们很多家长是不是经常讲“还不都是为了你”“我们还能为了谁,全都是为了你,将来财产都是你的”。家长要多买一些给你自己看的书,这个才是核心,因为一个家庭真正的改变来自父母读书,而不是让孩子读那么多的书。家长给孩子买书花多少钱都愿意,因为他们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这是第一大迷思,教养的核心对象不是孩子,而是家长本人。
第二个迷思,叫作“成功的孩子总是在前面”。你有没有发现,整个社会越来越竞技化了:学乒乓球越来越早,学体操越来越早,学弹钢琴越来越早。为什么?因为我们开始走上了竞技化的道路。因为我们头脑当中有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人只要在童年的时候排在你前边,那么这个人大概一辈子都排在你前面。但是你们只要做一个很简单的回忆,回顾一下你们上学时班里的排名,跟今天你们的生活状态是不是一一对应的,你就明白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生有很多起伏错落的过程。
作者把孩子的能力比喻成五根手指。外在成就,比如说学习成绩和体育成就,充其量是小拇指(就是最小的一根拇指),其他四根手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关系。首先是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能不能跟自己和谐相处(这是大拇指);然后是与家人的关系(这是食指);再是与社区的关系(这是中指);然后是与各种目标的关系(这是无名指);最后才是外在的具体表现(这是小拇指)。这五根手指是一个人受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但是现在家长们把它们反过来了,把“小拇指”(外在成就)看作唯一,整天带孩子参加各种竞赛,参加各种比拼,考证,觉得童年只要领先,这一辈子似乎都能够领先。
第三个迷思,叫作“孩子有好坏之分”。很多家长为了回避对自身的反思,他们的办法是给孩子贴标签,把一顶一顶“帽子”扣在孩子身上,直到这个孩子抬不起头来,比如我的孩子不听话、我的孩子天生就好动……因为贴标签比怀疑自己要容易得多,一个人最难的事是反思、改变。尤其是我们毕业以后,突然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于是认定自己不需要再改变。但实际上,生了孩子以后才是我们真正改变的开始,才是我们真正开始反思自己、调整自己,让自己跟着孩子一块儿不断地进步的时候。
第四个迷思,叫作“好家长是天生的”。有人认为他善于做家长,因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
作者说,我们要打破那个幻想,成为一个好妈妈,我们要靠大量的学习和训练,还有自我的成长。你千万不要对于成为好家长有浪漫的想象,它是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学习和自我成长的。这是第四个迷思。
第五个迷思,叫作“有爱就是好家长”。你要小心爱这个东西,爱当然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在爱后边特别容易跟着的一个东西是恐惧。佛教里边讲,叫“由爱而生怖”。你如果没有爱,你也没有那么多恐怖。
而很多家长认为“我都是从爱出发的,我就没有错”。不对,你从爱出发,衍生出了恐惧,而恐惧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恐惧使得我们的爱成为成长的对立面。
第六个迷思,叫作“父母的使命是培养快乐的孩子”。如果这个孩子的人生受到一点点挫折,比如说在学校里被人欺负、考试成绩不及格、在学校里被退学、高考没考上,家长就会觉得完了,整个世界都完蛋了。但实际上,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有它本身的意义,有可能这个孩子在这儿所受的挫折,正是其后让他不断进步、不断上升的动力。
第七个迷思,叫作“家长要控制一切”。家长喜欢控制一切,因为很多家长从小到大没有控制过东西,所以当他有了孩子以后,他觉得自己终于是老大了,现在可以控制一些东西了。
要了解我们的反应机制。因为每一个人害怕的点不一样,为什么每一个人的恐惧点不一样呢?我们给大家总结了以下一些不同的恐惧的来源。
第一种是“不被爱的恐惧”,我们的恐惧是来自我们担心不被别人爱。
如果你有以上症状,那么这个反应触发点叫作“不被爱的恐惧”。
由于你特别怕不被爱,所以你总是对孩子对你的反应敏感。一旦孩子被批评,你就会觉得敏感。你对于孩子在学校里边是不是受欢迎也非常重视。这些都是来自不被爱的恐惧。
第二种是“对冲突的恐惧”。有的人从小害怕冲突,我可能就是属于比较不喜欢冲突的人。
第三种是“对投入的恐惧”。什么叫作对投入的恐惧呢?就是做什么事都不敢全心全意。因为如果全身心地投入,一旦遇到挫折,他会觉得没法接受。很多人对于投入是有恐惧的。
第四种是“对独立自主的恐惧”。因为我们总希望依附在别人身上,或者总希望别人依附我,觉得独立是一个很危险的事,不愿意分离。
第五种是“对于不幸福的恐惧”。我们总希望人生不要出现不幸福,只要是觉得不幸福,我就接受不了。但实际上,人生哪来那么多幸福呢?如果我们在人生当中追求永远都要一帆风顺,永远都要幸福、都要开心,那是虚幻的,会让我们很累。
第六种是“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有些人会特别担心自己被别人瞧不起,特别担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看来没有用。这是觉得自己没用的恐惧。
第七种是“对于失去控制权的恐惧”。
第八种是“对平凡的恐惧”。有的人就是不能够接受平凡,他不希望自己平凡,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凡。
第九种是“对短缺的恐惧”。我们觉得这个社会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不拿,资源被别人拿走了,你就没有了。
走向觉醒,意味着什么呢?就是你要发现你身上的那个“模式芯片”。我们知道,芯片决定了一个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我们体内也有很多“芯片”,是我们从小到大在和父母的互动、和老师的互动过程当中植入在体内的。我们的一言一行,怎样处理和同事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上级的关系,怎么样赚钱,怎么样养家糊口,都跟这个“芯片”有着很大的关系。
把爱从恐惧当中分离出来。当你对孩子产生了一种情绪的时候,当情绪起来的时候,可以拿笔写下来你在害怕什么,把害怕的东西列一个表。我为什么会生气呢?你要知道,所有的愤怒背后都是恐惧。人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是不会愤怒的,比如说一个人骂你,骂得很厉害,假如你能够轻而易举地打败这个人,你会觉得很好笑,觉得他怎么这样,太怪了,你不会生气,因为你能够控制他。你生气是因为拿他没办法,当他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时候,你恐惧了,才会生气。
把恐惧的地方写出来,然后把爱的部分写出来,这个叫作把爱和恐惧分离。分离以后,你才会发现你真正应该坚持的东西是爱的那一部分,应该改变的是恐惧的那一部分。
家长觉醒
第一,从期待到投入。
投入会带来自由,就是放下你对孩子、对你的家庭过多的期待,而投入地生活在每一天的互动当中,这是第一个巨大的转变,叫作从期待到投入。
第二个,叫作“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什么是无心的反应?膝跳反射就是无心的反应。
你要学会用心地去陪伴,不再盲目地反应,而开始真挚地表达。你跟孩子说话,你要走心,不是唱高调,不是说那些教训人的、站在高处的话。这是第二招——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第三个,叫作“从混乱到平静”。作者小时候住在孟买,跟着她的妈妈一块儿在海边散步。她看到那个浪花“哗哗哗”跑过来,她觉得很奇怪,就问她妈妈,说:“妈妈,那个浪花是从哪儿来的?”她妈妈说:“浪花从大海当中来的,从大海当中来向你招呼,打完招呼之后就回到大海里边去了。所以浪花来了又去,出现了又消失,但是大海永远都这么宽广。”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在作者头脑当中特别清晰、印象很深刻。
第四个,叫作“从有角色到无角色”,这条很重要。有很多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跑来做咨询。
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这叫作无角色),而不是我是谁谁谁的妈妈(这叫作有角色)。所以,我们要从有角色变成无角色。
第五个方法,叫作“从情绪到感受”。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它们需要呼唤、陪伴、触摸……感受只能发自肺腑地、从非常个人的层面去得到我们的承认。
第六个方法,叫作“从干涉束缚到独立自主”。
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应该保证”,实际上我们无法保证。所以,我们要学会让孩子独立自主。有一个学术词叫“情感融合”,“情感融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很多家长分不清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把孩子的情绪和自己的情绪完全裹挟在一起。
第七个方法,叫作“从批判到共情”。家长遇到孩子的情绪问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反应是喜欢批判,觉得孩子不应该这样。
真正的共情是,我们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真正的共情,不是要操纵他人,是不会对他人有所期待。
第八个方法,学会“从纪律到开明的规矩”。一个家里的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绝对不是我们说的“觉醒的家庭”。完全没有规矩的家庭,反而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好的规矩的特点是什么呢?有这么两个特点:“这条规矩是否服务于你和你的孩子更高层次的自我(而不仅仅是你的“自我”)?
这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规矩。
最后一个方法,叫作“从战场走到谈判桌”。如果你自己不觉醒,你会发现你跟孩子天天都在作战,都在争吵。而实际上,你们可以通过共同在谈判桌上协商来面对这些问题。
如果你和孩子争夺话语权(就是这事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这意味着你的自我在不断地膨胀。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