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小心碰倒了孩子的小熊,他不依不饶地嚎啕大哭;
某个阶段,孩子对“屎屁尿”等字眼特别感兴趣;
忽然有一天,孩子宣布要跟他漂亮的音乐老师结婚……
你认识、了解你的孩子吗?发现孩子需要怎样的过程?
蒙特梭利早教经典著作《发现孩子》提出了培养孩子的新观念新方法。
1.儿童是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儿童是成人制造出来的,因此成人也把儿童当成了一种私有财产,无助的弱小者。
有时候我们会将孩子随心所欲的性情误认为是一种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是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而已。
孩子2岁时,希望看到东西都摆放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使用每样东西都有特定的方法,如果有人打破孩子习惯的生活秩序,他就会非常不高兴,想尽办法把东西放归原处。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儿子不喜欢我把眼镜摘下来,也许他看习惯了戴眼镜的妈妈,摘下来他就哭闹不止,怎么哄都不行。我只好乖乖的戴上眼镜,连睡觉的时候都不敢摘。
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都以为是他太霸道,太任性,却不知道是自己打破了他认知的规律。
2.心理胚胎
新生儿应当被当做心理胚胎对待,它是一种包藏在肉体中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精神。
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成长,是一个非常神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启动了新生儿原本可以自主的身体。
于是他的手脚就开始运动,还会开始学习说话,而不只是具有行动的能力,有了表达思想和意见的能力,这就是人的内化过程。
作为心理胚胎的孩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他所处的环境中求生存。
像生理胚胎一样,心理胚胎也需要外部环境的保护,需要得到爱的温暖和人们的尊重,需要被他所处的环境完全接受而不会受到阻碍。
3.吸收性心智
幼儿在心智上跟成人很不相同,他们凭自己的天赋创造出很高的成就,不仅掌握了语言,更发展了说话的器官,还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和表达智慧的方式。
有个远方表姐,结婚后随丈夫一起去了厦门,并在那里生下了他们的女儿。
几年过去,他们也没学会闽南话,奇怪的是,小女孩三、四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河南方言、普通话、闽南话和英语了,与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交流起来得心应手毫无障碍。
不是她的父母教会她那么多语言,而是她运用自己的天赋努力从环境中学到的。
我们把儿童吸收的语言称为他的“母语”,与他们日后下功夫学来的其他语言进行区别。
这可以说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作用促成的化学变化,这种声音的刺激不仅会进入孩子的心智,还能通过数字变成孩子自身的一部分,蒙特梭利将这种心智称为有吸收力的心灵。
4.回归自然的母爱
蒙特梭利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认为,母爱必须要回归自然,母爱也是一种大自然的力量。
母亲应该积极学习育儿的知识,从孩子一出生就给予他们心灵的保护,而不是把他们交给素质参差不齐的保姆。
现在的女性大多追求个性解放,誓与男人一争高下,或者迫于生存或升迁的压力,生了孩子,也不愿意亲自去带,而是交给保姆。
且不说保姆虐童事件层出不穷,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保姆,给予的也只是表面上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会因此精神困顿或心灵匮乏。
有一首歌曾经风靡全国,瞬间被击中心灵,泪水滂沱:
爱我,你就陪陪我;
爱我,你就亲亲我;
爱我,你就夸夸我;
爱我,你就抱抱我……
在孩子幼小的心灵当中,最好的爱就是陪伴、亲吻鼓励和拥抱,没有人可以取代父母,特别是母亲。
《发现孩子》还指出,每个孩子都应该去观察周围的世界,都应该学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都应该自然的学习和成长。
儿童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具有内在的潜力,我们应该将幼儿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当我们渐渐控制自己,不再对孩子指指点点,他们就会对自己的智慧信心大增!
《发现孩子》,就是告诉我们儿童发展的规律,教我们真正发现孩子的书。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育问题,首先绝不是针对儿童,而是针对成人教育者,包括孩子的父母与老师。
只有理清自己的观念,摒除一切偏见,为孩子提供他们那些生活所必需的东西,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进行创造。
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双眼闪烁光芒、边走边思考、充满灵气的儿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