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的小说竟然变成了现实。我写的小说……”看着站在我面前的念静,我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刚刚自我介绍完的念静又说:“读了您的小说《遥望》,觉得自己产生了错觉。我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这个故事,为什么您能写出来呢?”
“这……这……我也不知道,念静居然是真实存在的。那泽霈、念之、奇俊、德宝、恩和——”
“还有晓辉、牛牛、桃子、刘伟、叶子和望舒,他们都在。”念静好像知道我要问什么。
“恩和回国,小说就完结了。你和泽霈的书店怎么样了?”
“恩和回国后,在晓辉那里调整一段时间。现在她接手书店的统筹管理,已经把我和泽霈替换下来。我们正走在公益助学的路上,陪伴憬琛一起度过高中生活。”念静说道。
阳光下,我看到念静头上的几根白发正闪闪发光。
“五十多岁的人,白头发也多了不少。”念静能读懂我的心。
“前半生为自己操劳,后半生为事业拼搏,这都是岁月的痕迹。”我说。
“是啊,一代代地传承下去。现在是恩和和晓辉的时代,就像从前我和泽霈一样。”
“他们——”在《遥望》的结局,我没有写恩和决定跟晓辉在一起。
“等了两年,穆恩没有回来。在晓辉诚恳追求下,恩和接纳了这份感情,这是我和泽霈的愿望。”
“这也是我的愿望。你的善良救了晓辉,晓辉用真诚的爱去呵护恩和。爱在传递,善良也在传递。你们真好!”
“谢谢静迎老师。也感谢您用文字记录我们的故事,借笔传递善良和爱。前几天桃子的女儿望舒推荐我读《遥望》,让我一定找到您,还说想跟您学写作呢。”
“望舒,我想起来了,这名字还是恩和取得。”我眼前浮现出恩和抱着《楚辞》查名字的样子。
“是的,您还记得。”念静笑着点点头。
“我突然想起来,写作班有一位可爱的老师,也叫望舒。”
“这么巧?”念静望着我,急切地想要个答案。
“望舒是中学老师,喜欢写作,进写作班后,虚心求教,踏实练笔,那可是写作班学员的榜样呢。”望舒和库老师在群里讨论如何遣词造句的样子真切地映在脑海里。
“真能进步啊?有老师点评吗?”念静又问。
“有啊,群里的学员既是老师,也是学员。学习的目标就是成为写作大师。而且还有陶老师和燕老师的详细点评。从标点符号到‘的地得’的使用,从语句精炼到文章结构,从作文到修心,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指导。”参加写作班后的记忆在我的眼前回放。
“听起来真不错,那平时是不是要求每天必须交作业?是不是有专人督促?”
看来念静是对写作学习比较了解。我说:“自律之律是假律,无律之律是真律。所以写作班是‘无为而治’。无即是有,心里有写作,不需要约束和提醒。”
“这很特别呀。我陪小望舒选写作班,也了解一些。但是你们写作班确实与众不同,值得尝试。”
念静起身向窗外望望说:“静迎老师,耽误您这么久,我也该回去了。有机会再继续给您讲我的故事,也希望我能继续生活在您的笔下。
“下次我一定把小望舒也带来,跟你们的望舒聊一聊写作,也许她们能成为好朋友。”
“好的,下次见!”
“再见!”
送走念静,窗外的街灯都亮起来,五彩斑斓,闪烁着属于夜晚的故事。
书房里弥漫着白茶淡淡的清香,在那杯淡黄色的茶水里,我仿佛看到望舒与望舒正畅谈写作。
写在结尾:翻阅简书里的文章,读到《与念静告别之前》,想起用110天写20万字小说的日子,感慨万千。突然发现小说中桃子女儿的名字和写作班伙伴同名,都是望舒。于是这篇文章就诞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