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尚往来之随礼

作者: 木子冀 | 来源:发表于2020-06-12 21:56 被阅读0次

《礼记•曲礼上》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如果受到恩惠却不报答,就不合乎礼;如果受人报答却没有给人恩惠,也于礼不合。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讲究施与受间的互相往来,受到别人的恩惠,也要回报别人的恩惠。

同事间的日常交往,亲戚间的看望探访,朋友间的问候关怀,常常需要礼。

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离不开礼。这就说到了我们要说的通俗的说法—随礼。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礼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

记得听妈妈讲过,小时候在老家,谁家娶了媳妇一床床单便是很体面的礼物。那时的老粗布,虽然花样不多,但质量却很好,可以铺很多年。我上高中的时候还铺着妈妈压在箱底的结婚礼呢,用了好几年,床单的颜色被洗的褪了色,床单还好好的。不得不感叹原来人们的实在和对质量的关注。

谁家要是添了孩子就送去一担粮食,用竹编的篮子装着,感情的亲疏就在这篮子的大小和装的粮食的多少了。还有再亲近一点的,篮子里还要再加上二斤糖,铺上满满当当的鸡蛋(产妇月子里多吃红糖和鸡蛋来补充血气和能量,说来倒还真是比较关注产妇的了)。想要看孩子,还要给上十块二十块的宝宝礼。印象中,若是去较远的亲戚家,四轮车上除了人就是一家家的一篮篮的礼,谁家的是哪个篮子都能认得分明,到下车时各自拎着自家的礼送到门里去了。而主人也有专门的记账员做好标记,等客人走后把粮食上称一称,鸡蛋数一数,全都记到账本上,等来年别的家有喜事了再还回去。

说到丧事,若谁家的老人离世,全村的男女老少就有力的出力,有物的出物。除了钱之外,还会裁上几刀冥纸,为离去的老人烧上一烧,祈祷他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富足。

那时婚丧嫁娶各有不同的随礼方式,亲戚朋友之间也不必商量,量力而行。

现在所有的事情都简单化了,基本上以随钱为主。甚至连现金也不用了,微信红包或者转账红包就解决了一项大事。

但同时又产生了问题,那就是随多少合适的问题。除了要以自己办事时的标准作为参考外,还要观察旁人怎么随,还有就是如果时间间隔的久一些,还要考虑时间的价值,要不要跟着水涨船高。总之,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或是说三道四。

所以现在的随礼已经不只是随上一份感情。要顾及的因素太多,有时不免有些冲减这本该讲究的感情。有时候,还会让亲戚之间产生隔阂。给他家随了500,给他家随了1000啦,被随礼的人只知道随礼的人比给别人随的人,却不关心人家是否也付出了同等的代价。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就在心里忿忿一段日子。

越到现在,随礼仿佛越多了成本计较,而少了情感关怀。

我想,我们还是要回归初衷,有礼也要有心,这样才能建立起长久的关系,和谐的关系。

相关文章

  • 礼尚往来之随礼

    《礼记•曲礼上》有云:“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如果...

  • 你们结婚我至少随300元,我结婚你们73元?

    在中国这个礼尚往来的人情社会,往来随礼是每个人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特别是在随礼人多的情况下,还需要准备礼簿把大家的...

  • 真诚随礼

    文/吉祥花 人们常常被俗事困绕、挟持,因而慨叹人事复杂。随礼,世俗事之一,礼尚往来的事,理应是...

  • 闲谈随礼

    随礼,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增进感情,稳固关系,相互助力、捧场的重要形式。 礼尚往来,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亲朋好...

  • 随礼

    中国是人情社会,离不开人情往来,随礼也是一门艺术活。 《礼记曲礼上》中也曾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 这些时候,不必“随礼”,要学会放下

    在生活中,必要的人情往来应该有,该礼尚往来的时候要有所往来,在该随礼的时候,即便自己“囊中羞涩”,也该有所表示。然...

  • 栀子花开

    我这个人断舍离得很利索,不轻易随礼,也不轻易收礼。老觉得那种我给你随1000,你若回我500便嘟起嘴的礼尚往来,就...

  • 90后面对陋习之一

    人活一世,各种习俗礼节,礼尚往来,逢年过节走亲戚,总是避免不了的 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随礼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负担...

  • 不能贪的三种钱

    只进不出的“随礼钱”。 对待金钱的态度,往往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人品和格局。 来而不往的礼不随,礼尚往来,有往还...

  • 农民兄弟,这事得换个想法,要不全都好过了饭店

    图片来源网络 结婚要随礼、搬家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过生日要随礼……时下,名目繁多的“随礼”或“份子钱”,使得许...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尚往来之随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fo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