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身体记忆」创始人
学校:英国〡中央圣马丁大学
坐标:中国〡北京
行业:文创
"
文|海吉
图|周易
采访|文雯
编辑|李文博
她爱好自由,率性,喜欢尝试,不排斥任何可能。她曾经为潮流杂志的家居设计栏目写过稿,未来命运如果丢下一个另一个机会她也会跃跃欲试。
“但坚持还是很重要,这和爱不爱自由并不矛盾。当然,得先活得明白、知道想要什么,再谈坚持。”周易说。
△关注微博「MG主编Lily说」,围观周易采访视频
‖茶儿胡同
北京二环的前门,是片热闹街区。从胡同拐进去,越往里走越清静。胡同里老式电线杆撑着密麻电线,支叉在胡同上的天空中,自行车零散堆在墙壁里。偶遇老大爷提着菜,慢悠地转回屋。
胡同外是现代,是发展,是疾速,胡同里是市井,是暂停,是温柔。这是北京的味道,这是周易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在茶儿胡同里,有一间小工作室,从外面看灰墙砖瓦,里边墙面涂色却明亮现代。
我们到时大约三点半,周易正靠窗吃午饭——一个三明治。
她短发微卷,黑色上衣,戴一副黑框眼镜,围条黑色花纹丝巾,绿面背景墙给她添了点明亮色彩。在调试设备时,她耐心等待着。
△ 现场拍摄花絮
她一口京味儿:“我叫周易,大家叫我周大夫,但我既不会算命,也不会治病。”
平日她会套上一件白大褂,接待客人称为“坐诊”,去外地工作称为“出诊”。
“白大褂是网上买的,还能绣我们工作室的logo呢。”她笑。
这儿已经是胡同深处,僻静。这间名为“BodyMemory身体记忆”的工作室就安静地藏在这里。“胡同这个环境让人状态比较放松,这里比较生活、接地气、市井。我不希望它是高高在上的、冰冷的模样。”
“当然我们以后开在山上也没问题。”她大笑着补充一句。
△ 在波特兰
‖ 不治病的“周大夫”
身体记忆这个项目过程会使用不少医用材料,牙科的模型粉、骨折用的石膏绷带。周大夫这个名号,也就由此而来。
在读书期间一堂模型制作课上,周易第一次直面了一字排开的手模雕塑。她说:“奇妙。”把自己的手从材料里挖出来,石膏是冰冷的、苍白的,但手形、指纹却是清楚的。
每个人的“手”看上去似乎一样,却又烙着你的痕迹。它不是你的身体,却又像是你的一部分。
从世界著名艺术设计学院中央圣马丁出来的学子,在胡同深处偏安一隅,经营一家小工作室,似乎算不上成功。但周易认为,即便是一个小项目,也包含着众多设计思维与方法论。身体记忆不仅是表象的简单复制,还有她想要思考和表达的东西。
“看到一个人一双好看的手,很久后你可能不记得这个人,但对这只手会有印象,它会变成这个人在你脑子里的符号。”
如何围绕着身体储存记忆的这个主题来延展?这是周易思考的问题。
身体的一部分就是一个记忆点,以雕刻的形式留存身体,那一刻的感情也随之凝固在了其中。随着主体情感的变化,实物承载的情感也发生着变化。
△ 早期的「身体记忆」作品
有人镌刻甜蜜爱情里的牵手,有人记录孩子满月的脚丫;有人记录当下,有人缅怀过往。身体记忆借此,完成每个客人与自己的对话。
周易渐渐觉得这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猎奇项目,也不觉得自己是别人身体记忆的掌控人——她的位置变得非常小,只是安静观望各种情感,并记录下来。后来周易也开始借助3D技术将那些雕塑缩小成精致的东西,变成项链、戒指。
“技术只是一种呈现方式,诠释身体记忆才是核心概念。做首饰、摄影或者画画,这些对我来讲都不重要。只是目前来说,首饰是较好的呈现方式,大家容易接受,并且它本身带着珍贵的气质和感觉。”
前两年,周易印刷了一本关于身体记忆故事的小册子,里面记录下这些年她见到的动人故事。强烈的爱情、亲密的友情、温和的亲情,这些都凝结在雕塑作品里,她想以这种方式,尽力完整展现爱的模样。
△「身体记忆」在上海展览
‖ 直面周易
从中央圣马丁毕业后,周易先去环游了一圈欧洲,然后回到伦敦,不久又去美国转了转。最后她收拾东西,回了北京。
身边有同学去咨询公司,也有去微软研究院的。做用户体验、学术研究,都可以,但周易没去。“其实你大概感觉得到自己合不合适。”她说。
“身体记忆”这个名字,充满了想象。作为设计师的周易,似乎应当站队感性。但她觉得自己更偏理性。她能捕捉到事物的细微变化,但却不仅仅停留于此。把微妙的难以名状的事物,梳理、归类、表达,然后执行操作,这是周易的逻辑。
艺术商业化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普遍现象了。尽管也有对此捶胸顿足叹气的,但周易想的很明白:“人都要吃饭啊。”
身体记忆发展的背后有实体场所、团队人员,这不再只是业余爱好,而需要严肃考虑了。周易目前负责工作室的管理、运营,“设计师”这个身份在她的角色里只占了百分之二十。
设计沾上金钱,会变味吗?对周易而言,只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身体记忆的初心没变,她是设计师还是生意人,不需要纠结。打开“身体记忆”的公众号和微博,透过文字和图片,能看到作品的创意和情感,的确足够了。
△ 在「身体记忆」的情侣
将热爱变成工作,是前几年大众热议的话题。周易说:“做模型这件事我并不讨厌,但你要说我多么多么喜欢它,其实也就那样,处于一个中间位置。”直白得令人咋舌。
“找一个不那么喜欢的爱好成为工作,把最热爱的留给业余时间。”这是周易的态度。冷淡直白中窥见对生活的理性思考与克制。
“我知道很多创业者非常有激情,每天像打了鸡血一样,谈到项目就很亢奋,可能他们真的在为热爱而工作。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爱是慢慢积攒起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是顶点。”她补充道。
△给孩子留下“小手”记忆
工作室周二至周日开门,周一处理内部事务。只看时间安排,她并不清闲。我们问不怕没有自己的时间吗?她大惊:“怎么会?自己安排好就没问题啊。”今天需要早起还是可以睡晚一点,这周能不能腾出点时间出去玩一圈,去哪里出差办展览,这都是周易自己掌控的。
“是你去支配生活,而不是让生活支配你。”这项时间管理能力,是她在伦敦留学时慢慢培养起来的。
△「身体记忆」的作品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她爱好自由,率性,喜欢尝试,不排斥任何可能。她曾经为潮流杂志的家居设计栏目写过稿,未来命运如果丢下一个机会她也会跃跃欲试。
“但坚持还是很重要,这和爱不爱自由并不矛盾。当然,得先活得明白、知道想要什么,再谈坚持。”周易说。
‖ 先是人,再谈女性
高三的周易,未来想找一个可以画画做设计的专业。走上工业设计这条路,是周易自己选的,父亲再临门推了一把。
“某某设计”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的区别在哪,她根本不清楚。周易的父亲学产品设计,过去从事过汽车行业,他建议道:“你要不试试工业设计?”
那就试呗。在选择专业这个问题上,周易看得很开放:“跟着直觉走吧。”十几岁的中学生,连自己都没看明白,又哪能看明白行业与社会。做一个权衡利弊的完美决定太难,周易相信那片刻的直觉。
△ 在多伦多
周易留在北京上完大学本科,毕业到来之际,她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直接工作,似乎差点火候;考研,政治数学令她头痛。
出国吧,她决定。人生的选择,她都没有太过纠结。
申请的大多数学校都给了她工业设计的offer,最后她慎重选定了圣马丁。但她对出国读书并无太大的期待,也忘了去紧张。在还没想未来会面对什么的时候,她就坐上了飞机。
“在伦敦第一个月的感觉,就像是被直升机抓起来,从熟悉的环境空投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真的很惨痛。”前二十多年,从未长时间离开家,一出便是万公里外。讲到这里,她又大笑起来。
△ 在学校做模型
在圣马丁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每天大家做几件事:吃饭、睡觉、学习和社交。有限的时间精力让大家只能四选三。周易偶尔舍弃吃饭时间,偶尔舍弃睡觉时间。
将空荡房间置满生活气息,将费力的口语慢慢说得流利,适应陌生国度,承担学习高压节奏,这个阶段虽然艰难,但她觉得更好地面对了自己。
周易毕业前,她将自己的胸部翻模出来,送给了男同学。这些年也会有一些女性客人要求制作自己的胸部。在三十岁,这个还年轻的年纪,将保持完美的胸型复制下来,再过二十年,当身体被岁月老化松弛,这个实物便是年轻美好的载体。
除了胸部,翻模身体其他较为隐秘的部位,也是周易在坐诊过程中会遇到的业务。她表情轻松,说起这些如同其他事物一般。
“女性的胸是一个被社会赋予了太多含义的东西。但其实男女的胸除了哺乳外在本质上无别的区别。但社会在这上面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不坦荡的符号。那我想说,如果去掉这些符号,我们是不是就能正视它。”周易说。
△ 周易的毕业设计
符号是一种捆绑和累赘。她坦承自己和很多女性有不一样的观点,因为她得先是个人,再谈女性这个身份。
‖ 生活是取悦自己
业余时间,周易喜欢运动——游泳、攀岩、瑜伽。除此之外,她还有项坚持了两年多的业余爱好。
在每个周日早晨,扫去工作日的匆忙与疲惫,周易与朋友聚在一座mini四合院中,来的人都带上一道菜,菜品和之前定下的主题有关。这个“Brunch”活动最早由包括周易在内的六个人发起,平日里他们忙自己的工作。那是另一个轨道。
这两年,他们做过“香港主题”、“印度主题”、“凉面主题”等等。根据活动主题,他们邀请适合该主题的朋友一起参加。这个聚会是内部的、纯粹的。靠食物联结人心,是快速和稳妥的方式。通过一起准备食物、品尝同一盘菜,话匣子自然地打开了。
后来他们也开始做分享会、展览、物物交换,举办两百多人的大型Disco Party。活动小有规模,但他们几位最早发起人都保持着放松的状态,并没有指望它变成商业活动。
对周易来说,爱不爱美食、喜不喜欢做饭不重要,生活不需要那么多理由,这件事对她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取悦:“在那个时候我很放松。其实人能找到这种时候挺不容易的,所以它值得我去投入一些精力。”
△ 伦敦音乐节
她与先生艾瑞克的相识也有些浪漫色彩。艾瑞克在纽约有家音乐经纪公司,常年纽约北京两头跑。两人在北京一场音乐演出上相识,艾瑞克向她搭上话,两人留下联系方式。
“艾瑞克带的乐队都挺有意思的,你知道那种东北民族风风格吗?”周易雀跃地笑着问我们。后来两人在纽约再次碰巧遇见,周易开始觉得这或许是一段缘分。
“这个人挺逗的。”周易对先生只做了这样一句简单评价,语调却是上扬的——这似乎就够了。
周易上半年坚持运动,身体和心理都产生了积极的变化。她说:“如果你还没有开始锻炼,说明你还年轻。”
而下半年的周易,则关注情绪心态的调节。如果她自己是紧绷的,那么她对世界的感观也是微弱的。某一天,在平日走过的路上,她突然看到了叶落的缓慢过程,“我还是我,树还是那棵树,那什么不一样了呢?”周易带着笑腔反问我们。
△ 在底特律艺术家驻地
采访中途有客人进来,我们暂停采访,混迹在客人中,观赏工作室陈列出的作品。身体记忆已经六年了,实物制作越来越顺手、流程化,但周易仍会碰上一些心动的故事。
采访当天,工作室刚将做好的一条指纹纪念币项链打包。它即将发往一个女生手中,那是一个男孩子送给自己女朋友的。在印上自己指纹的背面,他要求刻下这样一句话:You make me want to be a better man。
“当看到一个人从别人身上得到动力,想要变好,无论这件物品是什么,都会让我很感动。”周易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