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伏生

作者: 歧凝夏 | 来源:发表于2022-07-23 16:36 被阅读0次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战乱年代,儿时便喜爱读书的伏生常常会望着窗外的景色,行人匆匆,村里大多只剩老弱妇孺,在这个年代,男丁大多都会抓去当壮丁,常年征战,百姓叫苦连连。他就在脑海里想何人可以结束这战乱,《书》中提到在”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何时才得以实现。孟先生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谁人能懂?

    从那时起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愿有一天像孔圣人那般传承儒家经典,传道受业解惑矣,愿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世人找寻心灵的启迪,为世人解答《书》,有人也曾问他,他也曾问过别人,“为何读《书》”,他总是会笑一笑,“读《书》,可以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于《书》,他有太多的情感在里面,他看着书中上古时期的重要历史,那一个一个鲜活的故事,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伏生的脑海里便有着波澜壮阔的景象,温故而知新,他每每翻阅《书》都能有新的收获。

      后来,秦一统天下,伏生喜极而泣,天下一统,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可惜,《书》却因此差点被焚,秦始皇自以为“功高三皇,德迈五帝”,便想用自己在治世观念代替上古圣王的治世理念,欲厚今而焚古。伏生害怕《书》的失传,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后秦末动荡,书籍遭劫。为了保护典籍,伏生带着家藏的《书》,一路从咸阳都城赶回山东老家,重新修缮整理,想着儿时的愿望,开始讲解传授,不愿让《书》蒙了尘。

      时间飞逝,世间早已千变万化,可只有伏生未变,守着那一方案台,讲述着《书》的一生。他也早已两鬓苍白,到耄耋之年,这些年,听学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而《书》因为他的大力宣讲,而不至于埋没,流传于世,汉文帝感伏生年迈,特派晁错前来听学,晁错来的那一天,他都以为是错觉,还以为是哪家顽皮的学子,可筹近一看,那衣着气度,那随行的人员,以及那诏书,都明明白白在告诉他,一切都是真的,而今帝王派晁错来求学,代表着当今对《书》的重视,以及对自己讲学的认可…

      读了一辈子,悟了一辈子,讲了一辈子,伏生那一刻流下了泪,有很多种情感,却不知如何表达…

      晁错求学结束那一天,他没有送他,他知道自己此生了无遗憾,世人从那天起一一皆会知道《书》,传承《书》…

      后世流传“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

相关文章

  • 小说‖伏生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战乱年代,儿时便喜爱读书的伏生常常会望着窗外的景色,行人匆匆,村里大多只...

  • 伏生

    我叫伏生,2000多年前,要不是我最爱读的书藏在我家墙壁里面,我也就是千百年前的一粒尘埃,早被风吹雨打去,消失的无...

  • 伏生

    伏阁受读 生生不息 你就像一株雪滴花 带来了希望与力量 老骥伏枥 倾囊相授 我们在你走过的路上 激昂前行 莫怕莫怕...

  • 第318篇 伏生

    【读史日历】(第318篇 伏生) 伏生(前260年-前161年),汉人,享年90岁。汉国济南人,曾为秦博士。伏生系...

  • 随笔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心是国家的根本) 伏生传经,伏生保护《尚书》第一人,传书,汉文帝年间,专门派晁错到伏生家,...

  • 繁丽伏生

    “老头儿,他们又出现了吗?”狐妖挑眉,顺势放下手中的茶杯。 “是的,蔓萝大人,我们长老阁的希望您能......”树...

  • 如果穿越可选一个人附体,我选伏生,为何?05/10

    假如可以穿越到先秦,选一个人附体,我会选伏生。唐代诗人王维有一副《伏生授经图》,刻画的就是年逾九旬的伏生给晁错讲授...

  • 《经学教科书》第十课 两汉《尚书》学之传授

    秦代焚烧经学书籍,《尚书》在焚烧之列,到了西汉,只有济南人伏生懂《尚书》了。伏生将《尚书》传给晁错和张生,张生传给...

  • 诗:伏生颂

    孩子们一个一个推门进来 带着满头的雪花,和红扑扑的笑脸儿 我用废纸引着树枝,然后加煤 亮晶晶的黑煤块儿,饱蓄着热情...

  • 起伏生活

    最近的日子过得有些潇洒,连续放松的时候把自己全身的能量都给放没了,不论是接连不断的小说还是各色各类的综艺,一旦开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说‖伏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ku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