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北爷」,转载请联系作者
欣赏艺术时,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艺术最伟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够具体,它有非常多的可能性。
如何欣赏艺术?在很多人眼里,艺术是高冷、难以接近的,欣赏艺术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比如古典音乐,给人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听音乐会甚至都会睡着;看到印象派的绘画,那种抽象的画面更是无法理解...
其实,这些都不是问题。当艺术逐渐从小众变得大众起来的时候,关于如何欣赏艺术的话题才是值得关注的。
贡布里希有个著名的观点: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很明显,艺术只是艺术家眼中的世界。每件艺术品也都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体现物。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读懂”艺术品略显浮夸,更多的应该是体验这些艺术品能传达给我们什么感受。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某种语言,好的艺术作品会说话。
无论是沉浸在古典音乐里,还是站在西方绘画面前,我们都在和艺术交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交流。
很多人觉得欣赏艺术就得需要阅读大量的艺术参考书,从书中才能更好地学到那些艺术品的精华。其实这样的做法类似缘木求鱼,并不会有多大的效果。如果通过阅读艺术参考书和观看艺术类的电影,再结合具体的艺术品去欣赏艺术,这样会比只看参考书更有效。具体哪些参考书值得我们去看呢,首推《艺术博物馆》、《艺术的故事》等。
欣赏艺术,核心是欣赏艺术品,感受艺术家从作品里传达出来的情感,而不是那些讲艺术的书。关于艺术的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具体的感受还得因人而异。
比如书中的《蒙娜丽莎》,作者会夸它生动、神秘、技法精湛。但无论生动还是神秘,都是作者的感受,并不属于你。艺术家在创作时想表达的是一种抽象感情,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的,需要你自己体会。
因为每个人的差异,经历与环境的不同,艺术家本身已无法还原。如梵高、贝多芬,如达芬奇、巴赫...我们其实并不能很好地看懂这些艺术家眼中的世界。但毫无疑问,大师之所以伟大,即是他们总能用精妙的创作来解读人类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人类的共鸣点,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以后。
那么,艺术到底怎样欣赏呢?引用严伯钧老师的话:Go back to the originals,也就是回归作品本身。这里主要有三个简单的步骤:
1.触及背景:搞清艺术家的生平、社会背景、科技水平以及政治环境等客观事实,在了解这些材料的基础上,再去欣赏艺术作品,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洞察。多读一些艺术家的书籍,对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很有帮助。
2.回归作品:直接聆听和欣赏艺术作品。想了解古典音乐、美术,最好的办法是回到作品本身,脱离艺术作品本身的美术和音乐是纸上谈兵。每天在音乐爱啪啪上听几首古典音乐,在网上看几幅大师的绘画作品,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会有种“原来这幅作品是这个意思啊”的感觉。
3.亲身体验:多去艺术馆和音乐会感受,将这份感受结合艺术家创作的背景,这样对我们的艺术欣赏水平将会有很大的提升。每月一场音乐会、一场艺术展览是我的最低要求。去现场,感受艺术的魅力!
如果我们在博物馆中,面对梵高的《星空》而哭泣,面对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而悲愤;如果我们在音乐会中,听到莫扎特的《小夜曲》而快乐,听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而激动...也许这时候我们就懂了如何欣赏艺术。
在我的另外一个公众号「狗艺术」里,我会将从古希腊神话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将近三千年的艺术史,从独特的角度、用幽默的风格,将这些有趣的瞬间分享出来,不仅能让你会心一笑,也许会有助于你欣赏艺术。
最近,也在微信读书上看了几本不错的书,推荐给大家:《带珍珠耳环的少女》《世界美术名作20讲》《詹森艺术史》《加德纳艺术通史》《雕刻时光》《无限的清单》《丑的历史》以及《艺术的力量》《美的历史》《美的沉思》《认识艺术》(全彩插图第8版)《艺术通史》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