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想法
我们能否成为真正的“人”,取决于是否被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我们能否成为真正的“人”,取决于是否被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作者: 九月星辰 | 来源:发表于2019-07-07 22:59 被阅读0次

    01

    好几年前,在某个节目里看到一个夫妻对视三分钟的视频,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视频内容是拍摄者做的一次实验,找到几组不同年龄段的夫妻,在计时三分钟的时间内,夫妻或者情侣双方直视对方的眼睛,期间没有对话,也没有任何其他的肢体交流。

    除了看着对方,两个人之间只剩下巨大的静默,以及滴滴答答流淌过的时间。

    有一对老夫妻在结束三分钟对视后,忍不住相拥而泣,妻子说:“这几十年都没好好看过你,怎么一下子就老了!”

    这个视频给我印象如此之深的原因来自于我的震惊,为什么两个之前还嘻嘻哈哈、相处自如的人会在短短三分钟的对视中丢盔弃甲,甚至,泣不成声。

    这很反常!

    这是我当时未及细想下的一个结论。

    很多年过去了,这个视频呈现的画面在我心里从未被真正忘记。

    直到我看了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里写的一句话:

    我们是具有功能价值的“物”,还是真正存在的人,取决于我们是否被另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这本书讲的是母婴关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更多地被“看见”这样一个动作所触动。

    每一个小婴儿降生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Ta的快乐是什么?悲伤又是什么?这些感受和情绪是否能被家人像珍宝一样用心对待和看见,几乎决定了Ta在未来人生路上奔跑的姿势。

    我在这句话里才突然意识到,每个人都拥有热气腾腾的灵魂,关键的那个决定是,我们是否愿意沉下心去【看见】。

    我们的眼睛在平时虽然可以看到很多生命里的人,但却很少真正饱含深情地“看见”过他们。

    你有安静、认真的用三分钟看过你的父母、爱人和孩子吗?

    很有可能的是,我们天天都看到了他们,但从未“看见”他们。

    那对老夫妻在安静对视三分钟的时间里,一定看见了对方脸上悄悄蔓延的皱纹,看到了曾经清亮的眼眸慢慢浑浊的过程,看到了下垂的眼角曾经飞扬起的快乐。

    三分钟,把平日里粗糙的看到,孵化成了饱含深情的【看见】。

    02

    上个星期我看了一部有名的日本电影《垫底辣妹》,女主工藤沙耶加是年纪倒数第一、不学无术的高中生,因为被学校老师劝退休学在家,无法按照学校的内部升学制度顺利进入大学。

    沙耶加的妈妈提议她进入补习班,用考试来突围。

    但经过水平测验,沙耶加目前只有小学四年级的文化水平,而在乐观开朗的坪田老师的辅导下,在一年的时间内,沙耶加硬生生考进了精英学府庆应大学。

    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我在看的过程中,除了被学渣成功逆袭的故事振奋地热血沸腾外,还留意到,沙耶加可以在这个重要的人生拐点上收获如此丰盛的果实,离不开两个非常重要的人。

    一个是沙耶加的妈妈。

    “只要沙耶加感到开心就好”——女儿在成长过程中的感受是妈妈用力守护的珍宝。

    为了这个,她不惜一次又一次和校长、老师理论,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说:“她真的是非常好非常好的孩子。”

    她还给沙耶加转校到能令她更开心的学校,在每个困顿时刻陪伴和安慰她。

    另外一个是沙耶加的补习老师坪田。

    沙耶加第一次测验的分数是一个大零蛋,而坪田老师却非常认真地对她说,你怎么那么厉害,这样的解题思路都想得出来。

    沙耶加的逆袭之路也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开始了,坪田总是用一种赞赏的语气告诉她,这次你又做到了。

    沙耶加的妈妈和坪田老师都是用力【看见】沙耶加的人,无论外界说沙耶加是垃圾、烂泥扶不上墙,他们都坚定地和沙耶加站在一起,一遍又一遍告诉她,你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

    最终,沙耶加考上理想大学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银幕前的人。

    我想,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未知的自我值得挖掘,是什么让你不敢像沙耶加一样勇敢地向前迈一步呢?

    刘媛媛用100天的时间考上北大研究生,她说,考北大确实非常难,但有一个秘密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那就是有更多的人甚至连想都不敢想自己可以考上北大,于是他们根本不会给自己这个选项,于是北大研究生的竞争也真的没有你们想得那么惨烈。

    这段话给我的是当头一棒,很有可能,我们手里握着未来人生的一万种可能,但因为太害怕得不到,或者觉得自己不可能配得上,我们亲手掐灭了那些最好的可能性。

    看那些人到中年,把路越走越窄的中年人就知道了,他们最终把自己蜷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直到无法动弹,直到失去生命的活力。

    03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会做画地为牢的事?不敢离开舒适区?不敢迎接挑战?不敢主动求变?

    在心理学上,把这样的“不敢”称为“心理防御模式”。

    当我们感受到了外界的威胁,我们会不自觉地开启这样的心理防御模式,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然而我们面对的社会环境正在日趋复杂,剧烈的社会结构转型、职业转型、教育竞争的压力把我们推向一个又一个心理系统失衡的边缘,于是,我们不断开启这样的自我防御,而最终导致的是,我们因为过度防御,放弃自我探索,把自己永久地锁在舒适区里,逐渐切断与外界的联系。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

    我认为最可怕的一个后果是,我们因此永远无法遇到未知的自己,也就永远无法靠近和认识真实的自我。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沙耶加敢把精英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是因为她在妈妈的珍视下长大,保有一个完整、稳定的内在动力系统。

    所以,她不会在发现自己的文化水平与庆应大学的入学标准相差十万八千里时,首先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攻击。

    电影里的她总是露出一幅满不在乎的笑容,接过老师的习题册,心里想着,“我试试”。

    而不断的尝试最终把她送进了理想的未来。

    大多数人的起点一定比沙耶加高太多,但很有可能连试一试的勇气都没有。

    你们真正的差距在哪里?

    也就差在从小到大的生命历程中,你是否真正被一个人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你在这样的【看见】里才真正感受到安全,没有评判,没有质疑。

    于是你终于知道如何自然地舒展自己的身体,敢于涂抹自己的颜色,拥有自己喜欢的形状。

    大多数成年人甚至没有完成这样的自我舒展,而是用防御一层又一层地包裹住自己,乃至自己的形状和颜色都模糊的看不清。

    04 重要的永远是人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全职妈妈L。

    自从当了全职妈妈后,她一直很焦虑,觉得自己脱离社会 ,没有了自我价值感。

    犹豫再三还是把婆婆从老家请过来帮忙带小孩,而她选择了去上班。

    有一次,和往常一样,她下班回家随口问了句:宝宝今天吃饭了吗?

    就是这一句,她婆婆直接爆炸了:问问问,难道我会饿着他吗?我会虐待他吗?

    L直接懵了,而婆婆的情绪却被这句话点燃了,开始细数这么多年来,她的种种“罪状”。

    婆婆的狠话一句接一句,L的情绪也被引爆了,两人据理力争、歇斯底里,场面一度决裂。

    这是一个典型的“防御过度”的例子。

    表面上是L问的那句话点燃了矛盾,实质上是当事双方都陷在了自己的情绪里,无法真正看见对方的不容易。

    无论是婆婆,还是媳妇,角色站位的背后,还有一个鲜活的生命需要被看见。

    我自己也是媳妇,也是全职妈妈。

    我听婆婆说过她最开始背井离乡来这里帮我带孩子的时候,每天晚上因为想家睡不着,躺着直哭。

    我也理解一个全职妈妈离开自己曾经的朋友圈子、生活方式,每天剩下的只是围着孩子的这亩三分地的自我迷失和无力。

    在发生争执这件事上,我想说,人比事更加重要。

    在任何时候,先承认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生命,他们有过去、现在、未来时,他们也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他们是鲜活流动的。

    如果可以意识到这些,那么大概率可以【看见】面前的这个人了,他们从功能价值的层面剥离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只有一个鲜活的人,才会保有探索自我生命的勇气。

    而自我探索和发展,是一个真正的人终生的课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能否成为真正的“人”,取决于是否被饱含深情地看见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np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