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品牌究竟是靠什么,之前老大讲课也讲过,我这总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最大的程度,说一不二,避免踩坑,持之以恒。。把握好这十二个字,等待最后收割的那一波,基本上能够传子传孙了。
所以品牌最终还是靠砸钱给砸出来的。
每个人看项目的方式和角度既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性。我看项目,一定会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我之前讲过的“从人性弱点入手,快速找到项目的切入点”,很多同学直接理解为解决人性弱点的需求,是判断项目是否靠谱的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也说明学有所获。人性的本质是好逸恶劳的,都是希望追求少劳多得的美好生活。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无法接受明年的生活比今年差。为了这个民意,任何国家的统治者都会想尽办法推动经济前进。
十九大报告说,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18年,国家的GDP增幅下降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企业经营困难出现集中爆发和连锁反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梦想遭受打击。但是,从人性追求美好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人们是不甘于也不会长期接受“节衣缩食,让自己生活越过越差”的状况的,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主动改善,国家也会想尽办法推动经济前行的。
所以,长期来看,消费不会降级,反而会升级,但是消费形态会发生变化。消费升级并不意味着骄奢淫逸,不是简单地把更贵更好的消费品卖给更有钱的消费者,而是人们从简单的物质追求向品质和健康发展,向品质提升、品牌提升、体验提升等发展。消费会从原来的崇尚奢侈品开始转向平实消费。举个例子,从日本的消费发展可以看出,爱马仕在衰落,而无印良品、优衣库在崛起。从这一点来看,与消费升级相关的教育医疗大健康行业,都有投资机会。
第二个,从科技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进步,都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新石器取代旧石器,人类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变化;青铜器取代新石器,人类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蒸汽机取代铜铁器,资本主义横扫全球。科技创新都是以提升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生产效率的提升过程就是做大蛋糕的过程。资本助力科技,就会让蛋糕越做越大。当科技可以极大提高生产率时,会引发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更会引起社会的变革。
分析人性和科技,都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投资,有两个趋势要跟,一个是跟着人口趋势,一个是跟着科技趋势。消费升级和人工智能,就是这两个趋势的典型。简单来理解,就是“多人化和无人化”。
人口会更进一步加快向大城市、城市带、城市群的集中,因为只有聚集才有效率。大城市化、城市带化、城市群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刚刚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是对这个趋势的说明。中产阶级目前有2.3亿人口,2015年将达到4亿。新的消费机会随着人口集聚效应会崛起,同时,科技的提升,也会改变消费的物流、供应链、产业链,带动消费升级的进一步发展。
科技提升,将会让人工智能加速普及,未来将取代绝大多数人工低效的部分,也将对绝大多数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我们判断,人工智能领域未来每个行业都有独角兽,但很难出现BAT这样的赢者通吃型企业,因为人工智能的场景是多样化的、碎片化的。换言之,人工智能的技术将民主化,每个人都能免费享受;但是场景是独占化的,人工智能要和场景结合才有价值。例如无人驾驶,尽管现在看起来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但未来非常看好,这个场景,将有很多投资机会。
2018年,是资本的寒冬,但是比2018年更冷的,是接下来的两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过去二十年,科技和资本,让蛋糕越来越大,但是在做蛋糕的过程,就如一家处在高速增长期的企业一样,所有的问题都会被掩盖起来;一旦增长的曲线平缓、进入平台期,技术没有大的革新,增长效率不再,蛋糕不再变大,社会开始进入分抢蛋糕的时机,所有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人类社会在大周期上就是不断追求效率进步和不断进行社会资产再分配的斗争,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周期性思维。
虽然也有乐观的预测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左右会触底反弹,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认为在这两年,如巴菲特所言,减少投资的频率,加大学习的力度。中小企业主,少打麻将,多参加有价值的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管理水平。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投资人,都要开始研究和分析结构:人口的结构、产业的结构、地域的结构。过去的城市是统一化的、标准化的,未来的城市将是区位化的,各地的基础设施、主导产业、人口结构都会百花竟放、各具特色。
在资本寒冬之下,依然还有机会,那就是寻找低效环节,真正的企业家就是寻找把低效变高效的创新创业机会,这也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企业家。只要是有创新精神且创造价值的企业家,他(她)的企业,即便是这个时候,也尽管放心去买。企业的定价,就是资本就是对企业家的估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