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87:古老通衢南大街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08-08 08:50 被阅读0次

    【文章:张义奇;配图: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建川博物馆】

    老南门大桥(上图摄于20世纪40年代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原址上新建的南门桥(摄于20世纪90年代 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提供)

    从红照壁往南,至万里桥之间,是成都有名的南大街。南大街原曾被分为上、中、下三段,因下南大街口原有老成都南门城门,所以人们又习惯称这条街南门大街。城门如今早没了,中、下南大街已全被锦江万里桥的桥上桥——现代化的城市立交桥占据,如今只剩下一截上南大街了(注:本文作于2010年)。

    20世纪40年代老南门大桥:老南门大桥前身就是万里桥,是成都市区中最古老的五大石拱桥之一。1939年,因下游建成新南门大桥,万里桥因而改名老南门大桥。桥头的枕江茶楼见证了历史。(建川博物馆提供)

    南大街,古称南街,又叫赤里街,是成都有史记载的最古老的一条街,也是官府所在地。城市的形成总是先有市,最后才有城,而市形成后就有街。古蜀人定居成都平原后,为了方便交易,遂在各聚落之间的郊野地方建立了“市”,古人称为“里”。最初是“因田制里”,而成熟的聚落社区被叫着“邑”,所以又通常邑里并称。南大街古名赤里,由是可以推想这里就是古蜀人最早建立的交易市场,也是成都最古老的一条街。《蜀都记》说:“成都之南街名赤里。”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载:“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成都而县之。成都在赤里街,张若徙至少城内,始造府县寺舍,令与咸阳同制。”《华阳国志·蜀志》也称:“成都县本治赤里街,(张)若徙至少城内。”那么,南大街这个“里”为什么又要冠以“赤”的修饰?大概这与古人的五行说有关。将五行思想延伸到方位上,就以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赤色象征的是南方。《说文解字》对“赤”的解释是:“南方色也,从大火。”段玉裁注:“火者南方之行,故赤为南方之色”。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先秦时期的成都赤里街,就是今天的南大街。

    赤里街这个古老的名称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之所以今天没有再沿用,是因为明末战乱,张献忠的大西军败退成都时,一把大火毁灭了这条街。清朝重建这条街后,取街名便有了忌讳火的意思,于是干脆就直接称呼南大街了。

    无论名称怎样变,南大街一直是最典型的成都老街。除了民居之外,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酒店、旅社、茶铺及各种商店应有尽有。直到20世纪60年代,上南大街的“敬南轩”和下南大街的“东波”两个大茶铺还每晚人满为患;而上南大街的“利宾筵”餐馆的油烫鸭和下南大街一家二指宽的无名小铺面熬出的羊肉汤,在我的记忆中都是成都最好的。南大街不仅保持了成都历史的本色,也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改革开放后,成都的第一家中外合资影楼就出现在这里。

    悠久的历史,使南大街这片土地积淀起了丰厚的文化层。南大街西侧连接的文庙前街和后街,曾是文庙和文翁办学的地方,至今还有成都的重点中学——石室中学;而南大街东侧相交的成都人俗称的一巷子、二巷子、三巷子,学名分别叫金字街、东桂街、纯化街。其中纯化街曾有个大庙,香火很旺,后在原址上建成了锦江大礼堂;东桂街曾是明代蜀王的花园,因种桂花而得名,民国时达官贵人在此修建好些公馆。到20世纪60年代,政府则在原公馆的地基上建设了成都最早的三层楼的居民点。

    (下篇:《读旧版南门大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街巷》87:古老通衢南大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wy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