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散文
读者 | 郑伟:无色处见繁花——品读弦玲作品《时间之外》

读者 | 郑伟:无色处见繁花——品读弦玲作品《时间之外》

作者: 一个人的电影院2019 | 来源:发表于2023-08-09 02:06 被阅读0次

原创 郑伟

前几年和同事一起去巴黎,我们参观卢浮宫、巴黎圣母院、凡尔赛宫,逗留于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塞纳河畔,能够与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哥特式建筑近距离接触,一件雕塑、一幅画、一盏灯、一根石柱……能够从艺术作品和教堂的音乐中体验欧洲历史故事中的情景,那种穿越时空的存在犹如天旋地转的梦幻……只是,除了影像,我带不走巴黎的任何一件艺术品,带不走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带不走街道上的鹅卵石。

我能从巴黎带走的只有批量或定量供应的商品。于是,我和众多的游客一样想到老佛爷和香榭丽舍大街带走几件免税的“奢侈品”,我看到在琳琅满目的奢侈品柜台前,亚洲面孔的游客排着长长的队,就连商场外面也有大量的游客,他们显然都是在购买法国的奢侈品。

看到那些疲惫的、甚至是看上去极度平庸的游客,突然内心升起某种悲凉。我给闺蜜发短信说:“想给你带一只包,但突然觉得LV已经不再高贵。”我跟她描述了一些排队买包的人形象和风度:“感觉不但不高贵,甚至有几分猥琐。”我觉得自己在那里排队的样子真的很傻、很狼狈。

闺蜜回复我说:“是啊,满大街都是LOGO,你别买了。省省钱吧,阅读和写作才是最好的奢侈品。”

昨天良娣发给我郑伟这篇《无色处见繁花》,我突然想起几年前闺蜜说的那句话,阅读和写作是奢侈品。文字这个东西很奇妙,往往只要几段就能够看出作者的功底和品位,远比奢饰品更具“标签”功能,而且不会造假。我喜欢郑伟对《时间之外》抽丝剥茧的解读,文字不多,但功力不浅,仿佛一个心理专家要看穿口是心非的我。

良娣跟我说郑伟是一个公安系统的才女妹妹。郑伟惊讶于我的研究员职业,而我看到她的文字则惊讶于她的警察职业。

职业是一个人的身份标签,但文字是一个人的审美标签。的确,职业有时会禁锢我们思想,屏蔽我们的审美。所以,我总是赞赏那些打破格局建立风格的人,这也是我对于审美的要求。

其实我也爱奢饰品,爱设计和品质好的珠宝、服装和包包,但我希望有机会遇到与自己风格匹配的设计师,希望自己配得上层的材料、配得上工匠们打磨的细节,我更愿意与设计师或店员单独沟通,甚至一个人闲逛发现惊喜,我在意的是一件物品的本质和内涵,而不是跟风,更不是汗涔涔地排着长队抢购“奢侈品”。

我不是诗人,《时间之外》就是一件独立完成的小作品,如同业余的设计师用心缝制的一条小围巾,放在某个简朴而干净的小店里,突然有人看见,然后对店员说:我喜欢这件小制作!

您能体会到这份幸福吗?

——郑贤玲

时间之外

刚刚拿到弦玲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本小说,紫色的封皮告诉我作者一定是个娴雅浪漫的女子,异变抽象的手掌图案又喻示出作者是个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人,书的标题《时间之外》让人仿佛看到,哲学思辨中灵魂在翩翩起舞。当真正打开保护膜时,发现它居然是一本诗集,虽出乎意料却也分外惊喜。

作者简介说弦玲是一名经济学博士,机械行业与能源行业资深分析师。现供职于中集集团,为自媒体《产业观察者》独立撰稿人。这使我更加好奇,这种理性与感性交错中迸发出的文字,究竟是卮言重言随物赋形还是俗念陈积驳杂凌乱呢?

作者弦玲在序言中说:“我不知道需要您多大的宽容才能接受我这些夹杂在研究报告缝隙里的文字。”诚然,这些文字就像那生长在石板路间隙的蓬草,茁壮、顽强,因为来之不易,所以我们倍加珍惜这抹新绿。于是,我打开这本诗集,以灵魂的向往,以精神的恣意,更以耿怀间的肝胆相照。

时间之外

爱因斯坦说:“时间和空间,过去、现在和未来,都不过是人们认知的一种错觉。”因此,时间的内和外不过是认知的范畴,回归到形而上的暴力美学中,打破了时间作为容器的通常观念,将自己的思想放逐于自由的形态。

“我宁愿相信未来是一个自觉,就像/相信睁开眼睛就是明天。假设黑夜/就是一个死亡,我决定在这里放下”《时间之外》“在八月的命运里,我和你之间/依然隔着一条无人摆渡的/河”《八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就是/再也没有遇见一样/或不一样的你”《遇见五月》“对昨天的规定大打折扣,仿佛/从来都不曾过完今天”《今天》“时间不可阻挡地冲进了八月/而我却在七月里打下一个死结”《我在七月里打下一个死结》......

这些诗句无不是作者在商场丛林法则的生存中不断地破解迷局后,穿越过理性,从内化层面调校起的精神实质。哲学家维特根思坦说过:“当下即永恒”。作者打破时间的壁垒,从参悟中渗透,从质疑中笃定,从漩涡中打捞起深彻。

弦玲的文字有着让人共情的魔力。文字传递出来的感觉既熟悉又亲切,读着读着不觉陷入其中,令人瞬臾莞尔,又让人掩卷沉寂。比如:

《面食》“我们就这样在饮食中丢失自己/在饮食中成为另一个自己”许多旧友重聚大多都是在追忆感怀,在回味中慨叹,也许是在追寻那时的情怀罢了。被青春定格的镜像无法映出人间烟火里的现实,凡尘里的饮食男女谁不是在剥离、在浸染、在蜕变呢?童话在消失,淹没在世俗的故事里苔印斑驳。

又如《行李箱》“这是/每一个人随身携带的/负担和只身在外的依靠”我想,由于工作关系,作者应该经常出差,奔波辗转在不同的城市。人在旅途难免生出飘零无依之感,紧紧抓住的是手中行李箱的拉杆,所以加之于行李箱的表征意义更为深刻,因此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同理心油然而生,当时的情愫也漫上心头。“旅途中的赤手者/仿佛丢失了某种存在,或是/钝化了的一个空空行程”看似作者在揣测那些没有携带行李的人背后的故事,但那故事寓平淡于深邃,收情绪于脱节,于是,悲悯与良善弥散开来。“我不经意地推开他的手,自己将它放进/后备箱,我想,我还没有习惯将负担/交给别人”一个独立、自强充满着骄傲的女子形象跃然于纸上,“不经意”又泄露出弦玲的善于照顾她人情绪,细致机敏,又不锋芒毕露的处事风格。

时间之外

我注意到每首诗后面都标注了写作时间,但整本书并未按照时间轴排序,而是按照主题设置的篇章,因此,在同一主题下,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文字传达出的情绪态度也有所不同。这既是时间的残忍也是时间的恩赐,有些执着,有些不甘,有些坚守以及崩溃,在时间的消磨下被收集、归拢,在思想的褶皱里切问近思,从情绪的万物并育中以从容豁达面目来示人。

2011.10.21年作者写下《世界》“奶奶真的走了/带走了那个曾经的世界/而我走不出那个世界”同样缅怀亲人,作者在2018.08.18日写下《爷爷的纪念日》时“又数过我的年岁,你至少拥有过/五十九个八月十八日,而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次会从此经过”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从沉溺于痛苦无法自拔到对生命充满敬畏从而反思自我,这种变化中间跨越了七个年头,这足以让读者有揣测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但是,由衷而发的则是一咏三叹,唏嘘和感慨。其实这种逆向变化在文中还有多处体现,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的对峙和消解啊。

萨特的《波德莱尔》中有一句话:“人对他为自己所做的自由选择,与所谓的命运绝对等同”。弦玲在书写中情绪得以延伸,而这种延伸有一种不着一色、大巧若拙的技巧,让自己在大千世界中完全敞开,从而使文字在突围中达到曲径通幽的境地。“那个下午起,从第一百零一件/白衬衣起,每一件白衬衣/只属于我自己”《第一百零一件白衬衣》这是一场自我挣扎的战争,在达成心理底线的承诺后,文本呈现出信仰回归的自我特质。“我总是望不到天地的尽头,我说/岁月极美,在于我和你相遇的/那一刹那在时间里变成了永远的”《你从不曾在时间里消失》。

爱情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和不竭的创作灵感来源。“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的苦与痛在文字里更能生发出共鸣感和体验感。“我被文字纠缠着,我不知道/我杜撰的文字可以留几分喜悦几分悲凉/几分真实几分虚妄,我不知道/我的文字中反复出现的你,是你的存在/还是我的存在”《虚无主义》在这里,文字作为作者的一种奠仪,一种将虚幻更加具象的仪式,使作者在文字架构起的精神家园里得到重塑和反刍。

弦玲的文字有着清醒之美,有一种在被生活和世俗的围剿中脱困而出的力量感,而这种力量感是深蕴在真切的体验感里而不自知的,但是却那样明朗清晰直指读者的感觉阈限。就像这本书的标题《时间之外》那样,跳脱出繁芜桎梏,不拘于心,不囿于情,不役于物,在宁静淡然中笑看云起。

相关文章

  • 2018-04-02

    于无声处听惊雷与无色处见繁花

  • 于无色处见繁花

    一份旧的总结(去年写的,今年改的),不为炫耀,只为纪念那个“痛并快乐”的日子。 从2016年县教研室范主任的动员,...

  • 2019-01-04

    做事不必太满,一半就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自得妙境。

  • 2019-01-04

    做事不必太满,一半就好,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自得妙境。

  • 攻守诀(27)于无色处见繁花

    客户U是一家上市白酒公司,当时销量很好股市也很好,于是就投了巨资兴建基地扩大产能。白酒行业自动化水平低,客户关系也...

  • 散文:于无色处见繁花的从容。

    安静的女子,耐得住寂寞,熬得住孤独,只会默默付出,即使成就了最好的自己,也只是淡然浅笑,然后继续前行。 一个安静的...

  • 完善自己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色处见繁花, 热爱学习,丰富生命,完善自己, 去迎接、去面对、去拥抱, 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

  • 梦的下铺,你我同行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岁月在,你在,我在,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紫陌红尘,人世纷扰 我多愿自...

  • 于无声处听惊雷 于无色处见繁花 【后摇入门作品赏析】

    写下这个题目久未动笔,作为陪伴自己最长,给予慰藉最多的朋友,却一时不知道从哪说起。 一直觉得分享音乐是很私密的举动...

  • 以《1964》为例谈散文的赏析与写作

    01 散文是写作的基本功,最见功底。它能让人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学会赏析对写作大有益处。 一般我们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者 | 郑伟:无色处见繁花——品读弦玲作品《时间之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dyo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