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是最直接的生死斗场,原因很简单,敌对之旅,非你死即我亡。以古至今,从来都诠释着这一点。
战场在某种意义上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无论是一个普通小人物,还是一个盖世枭雄。只要你投入其中,这个战场,必将带给任何一方想不到结果。因为,你操纵着战争,但战场决定着你。
公元前262年春,赵孝成王四年、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军一举攻破韩国野王,这一次攻击,令韩国极为惊慌。野王是联系上党郡与韩国内地的连系,一旦野王掌握在秦军手里。不仅仅上党孤悬外境,而且对于此时的韩国,失地事小,国亡事大。
因为打开地图,便是可以看到。野王掌握在秦人手里,就好像一把利剑将韩国一分两半,真正的是首尾不能相顾。
面对此,疲弱的韩国也只能割地求和。但秦军的胃口永无止境,正如当初苏代对魏安釐王所说的那样“且夫以地事秦,譬由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可是当时的韩国,似乎已经别无他法了。总之,能安稳一天,便是一天。因此,韩桓惠王决定将上党割让给秦国,以此来换求暂时的安静。
秦击野王形式简图可就在韩国朝野为此担惊受怕时,新任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想让上党落入秦军之手。便想出将上党献与赵国之策,“不如以上党归赵,赵若受我,秦怒必攻赵,赵被兵,必亲韩。韩赵为一,则可以当秦。”
一来,赵无故得一郡之地,必然与韩国亲近。对于建立统一抵抗秦国的共同战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减轻韩国的压力。二来,即使两国联手不成,秦国岂能让赵国白白得到一郡之地?势必进攻赵国。
所以,在冯亭看来。赵国君臣一旦接受上党,那么秦国一定不会放过这次进攻赵国的机会。这样一来,就将战争转移到赵国,对于韩国的修养,有着一定的好处。
尽管韩国丢失上党,但在韩国决定献出上党求和的情况下,这对于韩国,无异于喘息之机。也就是冯亭的“嫁其祸于赵”。
可以说,赵国只要接受上党。那么它就彻底的卷了进来,势必与秦人交战。但只要赵国卷了进来,到了那个时候,无论谁胜谁败,都与韩国再无关系。而后来发展的情况证明,这一计策,取得了成功。
当冯亭的献上党书送到赵王手里的时候,他在书中写道“韩不能守上党,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
面对着这封充满诱惑力的信。赵国君臣立马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内容主题十分明确,那就是到底接不接受上党郡。
很快,朝廷里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平阳君赵豹为主,认为不能接受。当赵王问平阳君该当如何的时候,赵豹的理由很简单。他认为“圣人甚祸无故之利。”意思是天上哪有掉馅饼的时候,小心有祸患。
赵王听他这么说,虽然有些道理,但还是感觉到不死心。
便又接着问道:
“人怀吾德,何为无故乎?”
那意思就是,人家上党人民都被寡人的恩德所感召,怎么就是无故呢?
至此,赵豹是明白了他的这位侄子是想要上党啊。便又耐心的说秦国之所以一点点餐食韩国,分割其领土,就是认为上党已然唾手可得了。而且他也看出了冯亭的阴谋,那就是“韩氏所以不入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
平阳君可谓深明此理。紧接着,他又一口气分析了秦国此举不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早就蓄谋已久。秦强赵弱,怎么还能够自己跳入陷阱呢?
赵王等了半天,赵豹也没有同意接受。便又对赵豹说:
“今发百万之军而攻,愈年历岁未得一城也。”
这一句道出了他的心声,他毫不掩饰想要接受上党这种想法。可以说,此刻他的这一想法就缺少了重臣的支持。
紧接着,他让赵豹先出去,叫进来了另外一位重臣。无论是当时还是后世都赫赫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平原君赵胜。赵胜刚刚进入殿内,赵王还没有开口。他便说道:
“此大利,不可失也。”
他的理由同样是认为发兵百万鏖战一年也得不到这种收获。赵王一阵兴奋。急忙说了个“善”,估计就差说出王叔,您太爽快了。
于是,赵国廷议决定,接受上党,并派平原君全权处理。
至此,长平之战序幕拉开了。两千多年来,对于赵国君臣所做的决定,历来认为其不合理。贪图小利,招致灭国之祸。而对于当时颇有声望的平原君赵胜同意接受上党这一做法。太史公他老人家评论说: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是利令智昏啊。应该说,他老人家对平原君个人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但就当时情况来说,不接受上党真的安全吗?接受上党真的有祸乱吗?
之所以如此说,大家首先看一下上党的地利。上党是赵都邯郸的屏障。三家分晋以后,魏经文侯、武侯两代,强盛到了极致。可以说得上是战国初期第一霸主。
而赵国不仅家底雄厚,又经赵雍胡服骑射,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另六国深深忌惮。相比之下,韩国可谓三晋之中实力最弱的一个。除却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使得诸侯十五年不敢以兵犯韩之外,似乎一直被人家欺负。
因此韩赵相邻,赵国国力明显强于韩国,但却一直没有从韩国占到太大便宜甚至是没有。究其部分原因,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曾说过,就是因为韩国曾牢牢地占据上党。
因此,上党的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当时人曾说“赵处四战之地”,说的便是赵国在七雄中所处的不利位置。但是自从武灵王灭东胡林胡平定楼烦中山后。赵国来自北面的威胁基本上解除了。北方燕国从历史上的表现来看,根本对赵国造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东方的齐国,自齐闵王时期被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一通横扫之后。虽然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可是那一次齐国元气大伤,自身实力严重衰弱,且多次被赵征战,也无太大威胁。
南方韩魏,自顾不暇。剩下的最大威胁,就是来自西方的秦国。
因此,当秦军兵锋直指上党的时候。接受上党,就是在邯郸之前,多一层屏障,是能够稳定西部边疆的。秦国鲸吞天下之心可谓人尽皆知。
韩国亡了,下一个就是赵魏。如果上党被秦人占据,那么赵境甚至赵都可谓无险可守,直接面临秦军的威胁。但如果赵军占据上党,即使最后上党丢失了,也不至于让敌军开进赵国腹地,威胁都城。
上党简图另外,赵国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来自于他们的自信。为什么如此说呢?
自从公元前361年一个士子,从魏国来到秦国之后。几经努力,得国君信任,数十年内,两度变法。使得秦国国力逐渐昌盛,渐凌于诸侯,鲸吞天下之心愈加明显,这便是商鞅变法。
此后,秦国奖励耕战,军功授爵。北拒胡代,西服诸戎,到惠王年间,秦已更加明显的显示出一统天下之心。
遍观当世山东六国,楚自威王以后,上层昏庸,不仅丢失了汉中、黔中。而且楚怀王更是困死秦国。到了他儿子楚顷襄王熊横时,更是被秦国攻占江南、郢都。不得不被迫迁都。虽然基业庞大,但分权联盟的部落宗族,上层昏庸,下层纵使有见识之人也难成大业。楚国,连续几代被秦国进行毁灭性打击,几乎亡国,也就不足为虑了。
再看齐国,自五国破齐,愍王败亡以来。元力大损,一时之间,国力上与秦已经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了。
至于韩魏,暂举史料如下:
魏安釐王元年,秦下魏两座城池。二年,又下两城,进兵围攻都城大梁,幸得韩国来救,割让温邑求和。三年,秦下四城,斩魏军四万。四年,三晋(韩赵魏)联军败于秦人,阵亡士卒十五万。魏割让南阳求和。
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公元前265年。魏王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打算亲近秦国。不然的话秦军三天两头来一次,这还了得。但好在当时的一大猛人信陵君谏止了这件事。
就这样,魏国一直龟缩,不敢参与纷争,只盼秦军不来。
燕国向来地处偏远实力弱小与世无争。只是在保准的情况下才敢雄起打一闷棍,但还一次没有打准。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似乎六国只能为鱼肉,任秦国宰割。
但是赵国不同。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雍进行了一场轰动后世却并未显现于当时的改革。胡服骑射。之所以说是并未显现于当时,是因为胡服骑射这一场改革是有意偷偷进行的。
武灵王 赵雍赵雍即位前。他父侯赵肃侯在位时的赵国,刚刚从政权不稳逐渐平定下来。并且也曾发生叛乱。
赵国以武立国,可百余年来,内斗不断,致使国土沦丧。赵雍即位后,深深感到了来自内外的威胁。因此他即位的前期,用心治理内政,并以无其实不敢处其名为由,拒不称王,并且将自己的称号将为君。
这一切,只为了转移并暂时退出中原的激烈争霸战。果然,渐渐地,赵国不受重视。
可是,到了赵武灵王十九年的时候。他突然召开盛大朝会,宣布改革。就这样,几年内,他平定北方边患,灭除腹地中山。为赵国打造了一支战斗力异常强大的军队。
不仅如此,赵国内整田治,时无天灾,百姓还算富足。到了他儿子惠文王赵何即位,良将名相辈出。内政颇为清明,赵国无论对内治理还是对外战争,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传到了当代赵孝成王丹的时候,国势尚可。文有前朝名臣蔺相如,后起之秀赵胜,武有廉颇、乐承、李牧等。因此在赵孝成王看来,赵不惧一战。因此决定一搏。
话说回来,赵此时不取上党,也许不会发生长平之战。但笔者认为,即使长平之战未发生于当时,以后也一定会发生。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为秦军已经与山东六国普遍开战。除却赵国以外,秦国所直接接壤的国家,均遭受了灭国般打击或蚕食性持续攻击。
后人都知道当世的山东六国,只有赵楚有一战之力,身处当世的秦国君臣,又怎会不知?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因为在这之前,秦已经针对赵国进行了数次试探。当五国破齐之后,秦赵又一次联手打败了齐国。对于秦国来说,山东六国都是他的目标。
当齐楚衰弱魏韩疲软时,赵国,就是下一个目标。对于势头正盛的赵国,秦亦不敢小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秦现在根本不了解赵的底细。
于是,渑池之会出现了。当秦王愤怒于蔺相如的所做作为时,他知道要在政治地位上压制赵国是不可能办到了。那么既然如此,就用武力解决吧。
当秦国解决好南部楚国问题,他终于决定武力试探赵国。赵惠文王三十年,秦赵於与之战爆发,结果是赵军在名将赵奢指挥下大破秦军。这一次,秦国再次以失败告终。
所以,秦若想东灭六国,赵国绝对是一个劲敌。它一直都在等待机会与赵国一战。无论是当世反对接受上党的人还是后代鄙夷接受上党这一决定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理由。那就是赵接受上党给了秦攻打他的口实。
后世也会认为秦赵长平之战的直接原因就是赵接受了上党。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秦在当时,素有虎狼之称。所谓交战礼仪、借口可有可无。秦国仗着强大的实力,任意欺凌侵略韩魏。
另外,从后来发展来看,秦此次进攻上党。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想要对赵进行再次试探。所以说,秦国,不需要任何借口,他看准的是赵国新君初即位,国势渐走下坡路而进行试探。赵不取上党则秦也将继续进攻,赵取上党则秦亦进攻。上党这一鸡肋似的地带,注定是将有一战的。
所以笔者浅陋的认为,不考虑后期赵国战败。就庙堂决策来说,赵国接受上党是利大于弊的。庙堂之上决策无误,而两军阵前以及期间策划则又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因此,鉴于当时的情况,秦赵早晚有一战。赵,既然选择必战。那么晚战不如早战!既然已经没有退路,一味的忍让已然不合时宜。那么就放手一搏吧!
千载年华已过,古剑早已朽烂,铜戈业已不见。但长平的风却依旧再吹,仿佛是秦赵两军经久不息的呐喊一直在回荡。因为,它会一直深深吸引着我们这些历史爱好者,不是吗?
血战长平若是喜欢,就请您留下一颗红心给“妲己”怎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