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人物
历史照亮智慧:低维分是非,高维论担当

历史照亮智慧:低维分是非,高维论担当

作者: 徙竹散人 | 来源:发表于2020-06-18 11:14 被阅读0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韩王命上党太守冯亭向秦国献城,冯亭却带着全郡寻求赵国保护,赵国经权衡遂驻军上党。

    赵国做此决定的原因应有三:

    1、向各国展示自己并不畏惧秦国,赵国还是很有实力的;

    2、这次拒绝了韩国来降,以后便不会再有降赵者,无法继续积累实力。

    3、韩赵魏的渊源,韩国是主动献城,赵国不救以后也不会有别国救赵。

    此举确实激怒了秦国,于是两国开始了在长平对峙。

    此战前后历时三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双方最后的决战兵力并非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陆续增加直到两国极限,谁先撑不住首先是军心散了,就会被对方一击而溃。

    起初,廉颇铜墙铁壁的防守让秦国无计可施,从他领职的时长来看赵国对其策略是认可的。但是,这种战法同样消耗惊人,双方的情报工作重点定然是对方还能撑多久。

    于是,在摸清秦国的情况后,赵国觉得自己会先扛不住。不打,饿急了眼自乱,那就根本不用打了,唯有孤注一掷。

    这里有个微妙的问题:《史记》说,赵王换掉廉颇是因为中了秦国间隙的计,这个计策就一句话“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太儿戏了吧,秦国最怕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而且赵王就这么信了,出不出兵上党还找人商量,就这一句话把廉颇就撤了?

    廉颇的考虑范围是有限的,他的职责是要后援挡住秦军即可,而赵王则必须通盘考虑。后援跟不上正反是个输,所以必须催促廉颇出击,而廉颇拒绝出击也是情理所在,他心里清楚是打不赢的。

    廉颇的人品是没问题的,但恰恰就是这个没问题成了问题:他会不会因为爱惜将士性命不惜自污主动投降?

    几十万人在他手里,赵王不得不考虑这个。

    再看赵括这个人的特点,《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其父赵国名将赵奢说他: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的特点是把士兵的生命当棋子一样无所谓,被吃了就简单的从棋盘上拿掉。

    而孤注一掷或者突围需要的恰恰是这个特质,必须不惜命才能成功,但凡有点感情在里面,血雨腥风、堆尸如山的场面难免不会动容。

    事实证明,赵括战死也没有投降。

    这也就是说:

    1、廉颇对战局的判断是准确的,主动出击就算他自己上也根本打不赢,否则他不会一直主张防守下去;

    2、赵王用赵括也是正确的,既然一定要出击,那就肯定要选一个愿意打且不惜命的将领,此举也算保全了廉颇的名声。

    3、此战秦国先后投入约60万人,最终竟也消耗掉一半左右,元气也是伤的不轻,倘若赵国不主动出击而是坐等粮食耗尽,那40万饥饿大军就要全线溃退了,要么自己人相食,要么被秦军抓羊羔。如此秦军便不会有什么损耗,之后的邯郸保卫战不见得还是历史上的那个结果了。

    后世的秦帝国大将章邯为了保住手下的20万人向项羽投降了,但结果会不会是长平之战的因果轮回?

    同样在《史记》里,司马迁浓墨记载了“范蠡救子”的故事,文言文过长,简略白话一下:

    范蠡在定陶成为富家翁时,小儿子出生了,等到小儿子长大成人,二儿子在楚国惹上了官司被打入死牢,范蠡就叫小儿子带上千金,又写了一封书信给在楚国做客卿的好友庄生帮忙搭救。范蠡的长子知道后,拼死拼活的不同意,说家里出了事应该由长子出面搞定,父亲不派我去,这是对我的不信任,说明我不孝顺,我不如死了算。范蠡给搅得没有办法,只好派长子去,但再三叮嘱长子,到了后不论任何事情都要任由庄生安排,千万不要与之争执。长子答允出发,又私自带了几百黄金。

    长子来到楚国按照范蠡的交代,把千黄金交给庄生。庄生听明来意,便说:“你现在赶快离开,千万不要逗留,即使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所以然!”然而长子并没有离开楚国,而是用私自带的黄金献给楚国的权贵,以求门路。

    庄生找了一个适当的时机见楚王,说:“某星宿移动到某个位置,对楚国有危害。”楚王向来相信庄生,问庄生如何是好。庄生说只有做好事才能消除,楚王表示明白了,准备大赦天下。楚国接受贿赂的官员听说消息后,惊喜地告诉范蠡长子,说:“楚王就要大赦天下了。”

    长子以为楚国即将大赦,他的弟弟自然会放出,那么千溢黄金岂不是白白便宜庄生了?不行,长子立刻去见庄生。 庄生见到长子,大惊说:“你怎么还没有离开呀?”长子十分不客气地说:“当然没有离开!当初是为了弟弟的事情,现在大家都知道会大赦,所以特来向先生辞行!”

    庄生这下明白他的意思,往里面一指说“钱都在里面,你自己拿走吧。”长子拿回财物,心下窃喜。

    庄生立即又去见楚王说:“我上次说星宿的事情,王说要用修德的方法来回报,这当然很好。但现在我在街市上听很多人说,陶有一位富人叫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囚在楚国,他的家人拿了许多金钱贿赂了王的左右,所以王并不是为了体恤国民而实行大赦,而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

    楚王一听,大怒说:“胡扯!我虽然没什么德行,但怎么会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而特别施恩大赦呢?”就命令杀掉了范蠡的儿子,第二天才下达赦免的命令。

    范蠡的长子最终带着他弟弟的尸体回来。到家以后,家人都很悲伤,范蠡独自好笑:“知子莫如父”,“我就知道,他一去必然会杀死他的弟弟!不让他去,他要自杀,我反正要失去一个儿子,不如就让他去吧。

    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舍不得花钱呀!这是因为他年少时和我一起经营,知道谋生的困难,历尽艰苦,所以不轻易花钱。

    至于小儿子,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着好车,骑着良马,去追逐狡兔,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聚的,所以不会吝惜。

    我原想派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能舍弃财物呀!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必然杀死他的弟弟,这是合乎常理的,没什么好悲伤!

    范蠡的大儿子勤劳、善良、勇敢。这本是很好的品质,但在这件事上同样成了问题。

    虽然救弟弟是必须的,但却是他杀人在先,于天理处已经违背,这行的就是“阴事”,正人是办不了“阴事”的,或者正人办了“阴事”慢慢会变成一个“阴人”——占便宜是可以让人尝到甜头的,胆量也是慢慢养肥的。

    所以,杀一人可救一船人,凡夫不可为,菩萨可为之。

    菩萨不住杀心,凡夫杀人便自成杀手。

    很多人诟病“好人没好报”,甚至强迫自己变成个“坏人”,这是否是自己的智慧不够,是否是自认为好心好意反而做起来更加肆无忌惮。

    历史确实是面镜子,把自己照的透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照亮智慧:低维分是非,高维论担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ay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