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收到瑞瑞妈给公众号的投稿,假装专业的点评了几句,最后为了将专业性表演得更像一点,当然也没忘记点评下文章的缺点:错别字太多。
本来想她应该会发来一个娇羞的表情以示虚心接受,没想到人直接把一竿子责任全推到她们家老徐身上了。“这怪我家老徐,我当年高中错别字老师罚我抄写,结果老徐去和老师理论,不让我做这种简单粗暴的作业,否则我高考分数还要高。”在此,我想先向老徐同志深深地鞠上一躬,感谢您,让我有机会和您脸部皮肤略厚的女儿成为同学,三生有幸。二鞠躬,我的母上大人,感谢您曾经气势汹汹地横跨两片池塘,三块菜园地,冲到班主任家怒斥布置作业太多的数学老师。吓得数学老师第二天当着全班同学面宣布,我从今往后不用写数学作业了。
时隔这么多年,当年母上愤怒的拉开后门,冲向班主任家的宽厚背影逐渐消失在菜园地的画面依然在我脑海里不曾褪色。真是不知道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如今妈妈们陪写作业的场景竟然画风突变成这般惊悚模样。
昨天恰在电视上看到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食酒大(果然是这个词拉低了我的政治觉悟)记者招待会上说,未来要给老百姓送出四大教育红包。其中第二个红包: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均衡发展,标准化发展,一体化发展,着力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到2020年,大班额必须完全消除。解决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特别是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度娘了一下“减负”这个词,在没有度娘之前,我记忆中,有一个关于这个词的笑话。我中考那年,减负是个刚刚兴起就火热的话题,火热的程度可以参考当年的《还珠格格》。就在某次模拟考试中,我们语文老师的某位得意门生写了一篇作文,因为年代久远,我只记得中心思想用现代文来概括就是,说好的减负呢?然后语文老师为了警示我们规避这种敏感话题,给这篇作文打了零分。从老师把试卷递给那位同学时的眼神中,我看到一句话:no zuo no die a(第二声)。所以顺便也请大家原谅我,过了这么多天才来追陪写作业这个热点。
不度娘不知道,原来自己真是图样图森破啊。
1955年7月,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
1964年,教育部临时党组颁布《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是不好的,今后仍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和纠正。”
1988年5月11日,国家教委专门发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
1994年11月10日,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
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向全国各地中小学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
2009年4月22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再一次要求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010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将“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制度”写入教育规划纲要中。
2013年9月5日,教育部就《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2013年9月4日征求意见稿)再次公开征意见。
……
敢情“减负”已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家了啊!这减负的决心跟我减肥的决心相似度百分之百啊。不同的是,我的脂肪还在腰上,没有变成肌肉,也没有去到它该去的部位。这些年看着各种培优机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扎在学校旁、小区里,密度堪比中国最大连锁沙县小吃,这负担从学校减出来后洒满了人间啊。再看看最近陪写作业后遗症集体爆发的妈妈们,我只想安慰你们一句,你们就快熬出头了,等到你们孩子的孩子那一代,减负一定就能成功了,因为“负”“负”不过三代。
细数并总结了一下,妈妈们的槽点基本集中在孩子对作业的态度上,比如一写作业就屎尿多,各种不认真等。然后妈妈们就开始怀疑人生,继而失控怒吼,甚而歇斯底里了。可能因为没有身为父母,体会不到个中滋味,但是本着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原则,我或许可以站在观战席来帮你们“挑拨”一下母子/女关系。
首先,为什么孩子对作业抗拒、拖延、不认真?你有没有在他身上窥见自己的影子?如果没有,你一定窥见了他爸的影子。如果还是没有,那不可能啊,除非你们都很热爱工作,老板不给钱也要加班的那种热爱。不给钱的工作,别说你抗拒、拖延和不认真了,把老板吊起来毒打一顿也是有可能的啊。
但是作业不等于不给钱的工作吧?当然不等于了,书中古有黄金屋、颜如玉,今有房子、车子、票子。然并卵,我们宝宝只要有爱拍、游戏和WiFi就好了。所以,在一个孩子的世界里,作业和读书被赋予的所有美好期许其实都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甚至有的父母只是在粗暴的转嫁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有一次,我爸一边酌着小酒一边数落我家小侄女:“这个小丫头,成天就想着吃零食,不谈吃饭”。我看了一眼我爸手里的酒杯,“您看,一个大人,明知道烟酒伤身,可是还是控制不住,一个孩子哪里控制得住呢”。
有的时候,我们爱孩子,帮他做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希望他能自律的完成这个选择,想看着他一步步走上人生颠覆。可是往往,我们忽略了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更没意识到,我们对他自律性的要求往往比对已经成年的自己还要高。
最后,我还是坚持一个观点,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孩子自然会学。
最后的最后,三鞠躬,给自己,因为站着说话腰真的好累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