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的朋友今天送来一箱龙口杏,据说千年帝都洛阳的这种龙口杏的种植历史极为悠久,在古代曾被列为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的贡果。
打开包装盒,便感觉杏香扑鼻,卧在纸箱内的果实椭圆饱满,橘黄中带点红晕,外表色泽鲜亮,握在手上便感觉杏已熟透的绵软,忍不住便连忙洗净一个,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绵绵糯糯,抿在口中,一种微酸却甜滋滋的味道顿时融化在唇齿之间,让人产生立马想吃第二个的感觉。
作为南方人,其实能吃到鲜杏的机会很少。这是因为杏树是一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树种,北方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杏树种植,而南方的气候实在不适合杏树的生长,所以南方地区杏树极少。而且,熟了的杏果运输不便,很难保存,因此在我们南方的水果店鲜见有卖。
所以,即便杏是入夏后第一个上市的鲜果,但是它一直不太有存在感。它在每年的初夏时分上市,却很快就过季,上市时间非常短暂。杏果存在的意义,好像就是在为一年的鲜果上市大戏缓缓拉开序幕。
关于杏的印象,跟大多数南方人一样,我只是在古诗词中了解了杏树、杏花和杏果。唐代温庭筠的:“知有杏园无路人,马前惆怅满枝红”,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和范成大的“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古人关于杏的诗文不在少数,杏花美丽异常,杏花季节则是难得的景致动人,因而成为古人诗画中的重要角色,雅致而美好。
杏林一词,更是古来医家的代名词。诸如“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都是用来赞扬医家的医术医德的褒义词。关于“杏林”这个名词,还有一个有趣故事:在三国时期,当时与张仲景、华佗齐名的“建安三神医”之一的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在行医时从来不要酬劳。
他给患者诊治就是一个规矩:每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五棵杏树,每看好一个轻病患者,就让病家在山坡上栽一棵杏树。如此一来没多久,董奉当时居住的地方,杏树迅速便形成了约十万株规模的一大片杏林。每当杏林的杏果成熟,董奉又将卖杏果的钱用以赈灾。从此,董奉的杏林便成为医家道德高尚、悬壶济世的代表,董奉本人后来也被老百姓世代怀念。
而杏黄、杏眼都是美好的色调和形状。杏黄这种颜色在我看来,充满了明亮而美好的活力。而杏眼顾名思义便是那些长得犹如杏仁般的眼型,杏眼长在可爱的女子脸上,也是美丽异常的。
杏树、杏花、杏林、杏果,这些字眼都与美好相关,让人不由期待,今后如有机会,当逢杏花开放、杏子成熟时,到北方的山林、果园里走一走,去亲身去感受一下这种北方水果的历史记忆和美丽风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