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曾听别人说过,《红楼梦》是一个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作品,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会带来认识的多重惊喜。青年也许更感动于少男少女们萌芽初发的感情,会向往那种相聚大观园比诗斗才的浪漫生活。老师会讲解凤辣子的未见其人,先听其声的泼辣性格,是如何栩栩生动的形象,当时的我记住了,但是却不明白。现在经历了反复的风光、颓败、欣喜以及悲伤之后,我更会佩服凤姐的才干,会从尤二姐的悲惨经历中感受到她的狠辣,会从对刘姥姥的善意中发现人是多面的。也更理解为什么令黛玉更破防的是宝玉对湘云善意的提醒,而不是湘云口无遮拦的明示,黛玉眼中当时的戏子并不是卑贱的末九流之类,不然她不会在那个等级森严的年代不厌其烦地去教毫无根基的香菱学诗。当众人发现龄官酷似黛玉的面容,阶级意识会让众人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这种心领神会对于大大咧咧的湘云是无用的,她更在乎的是自由,是洒脱,所以醉卧芍药丛,会被贾母道一声:“那是谁家的小子”。也许是她并不喜欢觉得刻薄、矫情以及假清高的黛玉,她才会心直口快地去揭开那层薄纱。而宝玉是因为恋人之间的小心翼翼反而好心办了坏事,在众人相互交换眼神的一片氛围中,只有宝玉瞧了瞧黛玉脸上的表情变化。宝玉跟黛玉一样,他们从心里认定人该是平等的,所以在那个封建的年代,拥有超前观念的他们在思想是共鸣的,她们是灵魂伴侣。如果被拿来比较的是宝玉,我想他会借此博众姐妹们一笑,毕竟那些都是水做的骨肉,这就是他的佛性,所以遁入空门是他必结的果。他为什么会在觉得黛玉在乎,我想那是一种对黛玉疼惜的感情战胜了理性,这也是为什么女性不喜欢男朋友跟自己讲大道理,对,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但我更在乎的是你是否在乎我的感受,所以宝玉是真的很爱黛玉,以至于让黛玉误会伤心,那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心心相惜。当看到湘云跟黛玉在中秋清凉的夜晚留下惊艳绝伦的两句诗,“寒潭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语成畿,那个一生追逐自由的女孩被迫在流河中颠簸地过完一生,任风浪拍打。那个身为仙草却将生命之水洒尽的异乡人,最终割舍掉对宝玉所有的牵挂魂归故里。我们被教导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可这样隐忍善良的迎春被丫头婆子们随意拿着首饰等贵重物品去变卖,直到被中山狼孙绍祖虐待至死,这是何等的令人气愤。相较于那空有一身的才华与抱负的探春,眼看家族没落颓废下去而无路可寻的无可奈何,同是身为女子但我们可以选择背井离乡去实现梦想,这是我们何等的幸运啊。会感慨于元春望着久别不见的亲人跪拜在下面一声声“娘娘”带来的君臣之别的疏离,而在匆匆省亲后再次相见的遥遥无期,我想她是风光的,同时也是孤独的。所以迎春的惨死使她脱离了肉体的折磨,元春的陡然薨逝助她摆脱了精神上的空虚,而探春的远嫁也许是曹公对她这朵玫瑰花的偏爱吧,而对于惜春,她太聪慧,清醒所以显得无情,常伴青灯古佛,不被尘世干扰的平静,我想是对太多被不公命运支配女性的超度吧。突然,我很好奇当我年近古稀时,重读《红楼梦》又会是什么感受。
余华曾经说,当发现自己与别人好评的一本书无法产生共鸣时,不要着急,那是因为你跟这本书还没到相遇的时候。
我也很荣幸在大学期间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名著,我想现在或是以后的任何时间读起来,都没有在懵懂青年那段特殊时期的独特感受,那是一段很纯粹的过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28323/c5a61b98a578cf5e.jpg)
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