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结构管理
需求总量管理和需求结构管理都是从需求侧入手实现宏观平衡。宏观调控还可以从供给侧入手实现宏观平衡。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从总量上说,一定时期的供给总量就是劳动者所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量,即1(C+V+M)+II(C+V+M)。供给总量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所创造的新价值,另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所转移的旧价值。因此,供给总量一方面取决于劳动者就业人数、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从动态来看,某一个时期的供给总量是该时期之前扩大再生产长期累积的结果。扩大再生产不仅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且要提高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然而我们知道,扩大再生产取决于企业的积累需求,所以,宏观调控对需求侧的管理实际上不断对供给总量产生影响,需求侧管理间接地构成了供给总量管理。
因此,从供给侧入手的宏观调控主要就是供给结构管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供给结构管理就是调整社会总产品中各部门的结构、少供给过剩部门的生产能力,增加供给不足部门的生产能力,海汰已经落后、对资源环境消耗巨大的旧部门,创造出有巨大发展潜力、代表先进技术水平的新部门,提高“有效供给”能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供给结构管理与需求总量管理、需求结构管理有明显的不同。首先,需求总量管理通过调整需求总量使总需求和总供给相等,需求结构管理通过调整国家、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收人分配使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各自实现供求平衡,而供给结构管理的着力更为直接,作用于个别部门调整个别部门的供给。其次,需求总量管理和需求结构管理的目标都是宏观经济平衡,从而实现平稳、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而供给结构管理的目标不仅在于实现个别部门的供求平衡,而且在于为国民经济谋求长远发展。因此,供给结构管理还要着力于淘汰落后部门和落后产能,降低企业杠杆率和金融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培育新兴部门,优化产业结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构建有助于实现创新的制度环境等方面。最后,需求总量管理着眼于短期需求结构管理也能够产生短期效果,而供给结构管理着眼于长期。社会资源从旧部门退出进入新部门是一个“创造性毁灭”的过程,是经济机体新陈代谢、自我更新的过程。即使有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这一过程也需要较长的时间、经过资源的再配置才能完成。因此,供给结构管理的实施和效果实现都具有长期性。
供给结构管理也是我国宏观政策的一项重要创新。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决策由私人做出,资本竟争处于无政府状态,政府难以直接调节供给结构。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通过改变国有企业的生产决策就可以改变国企所在部门的供给。可以说,供给结构管理在我国的可行性是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与此同时,国家还可以定产业政策,减少投资障碍,破除投资门槛,引导企业向有巨大发展前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结构管理通常需要和需求管理结合在一起使用。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社会经济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需求侧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更多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重供给结构管理的负担。因此,供给结构管理必须与需求管理相结合,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为企业创造良好稳定的宏观环境。由于供给结构管理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有可能造成失业增加。但淘汰落后产能必须避免造成大量失业,避免造成群众生活困难,必须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再就业政策,为失业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