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海市历史
前租界时代 | 上海是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么?

前租界时代 | 上海是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么?

作者: 李峻誠 | 来源:发表于2018-02-19 15:30 被阅读245次

深圳崛起的经典案例很多时候我们认同了“小渔村与画圈”纪事法,把沿海城市的崛起描摹为从一个小渔村甚至是一片荒滩中发展起来。

“小渔村”时期的深圳

上海崛起的过程大家都很清楚——鸦片战争叩开国门,大英帝国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于是上海迅速崛起。问题是,前崛起时代的上海究竟有怎样的既有基础呢?上海是在一个小渔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吗?

总体来说,如果说上海是从荒滩中崛起的,既对又不对。

是因为上海市区的历史能够追溯到唐朝,之前为何追溯不了?因为当时的上海还在海面之下,还需要长江搬运来的泥沙再堆积一些时日才能形成陆地。所以从长时段来看,上海确实是从荒滩中慢慢长成和崛起的。

唐初上海市区刚刚长出海面,浦东大部还在海水之下

不对是因为,在1842年租界开辟之前,上海其实已经有了一定人口与经济基础,不只“小渔村”那么简单。下面来看前租界时代的上海历史变迁:

(一)宋元时期,从太湖文明走向海上文明

与上海成陆过程自西向东类似的是,上海发展也是自西向东的过程。唐天宝十年(751年)设立华亭县(县治即今松江城区)。

北宋年间,由于宋辽战争北方战乱,大规模移民南迁,大量人口涌入并带来先进技术,也带动了华亭县经济的发展。凭借沿江靠海的地理位置,华亭县“据江瞰海,富室大家,蛮商舶贾,交错于水陆之道,为东南一大县”。其经济支柱为农业、盐业与航运贸易。

南宋时期由于水陆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在县治东北的“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活动,上海镇开始壮大为“华亭县东北巨镇”

伴随上海镇的壮大,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将华亭县东北五乡划出设立上海县,这是史上首次将上海设立为一县,此后在明清两代一直延续。

虽然“上海县”较现在的直辖市“上海市”相去甚远,但毕竟是一次行政级别跃升,也是上海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次关键性转折。可见,海上贸易的因素也是激活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使其由太湖文明的华亭走向海上文明的上海。

这一时期的华亭县也在持续发展,实现行政地位抬升,于元代志元十四年(1277年)升格为华亭府,次年改名为松江府。可以看出宋元年间整个东太湖地区伴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农业与航运贸易发展。东太湖地区经济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促进了政治地位的升格。

至顺元年(1330年)的上海县与松江府示意图

(二)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地位同步提升

明清两代,上海县的经济持续发展,也形成自身的经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棉花与丝织产业高度发达——衣被天下

自明代起,棉花便开始在上海县广泛种植,棉花田已占到全部耕地面积一半以上。相应发展起来的以家庭为单位的棉纺织业。明代万历年间上海县约有人口三十万,其中三分之二都在从事棉纺织业。清初棉花种植面积更是达到全部耕地面积的七成,年产棉布4500万匹以上,同时相关纺织与印染业发达,产品远销海内外。康熙《松江府志》称“吾乡所出皆切实用,如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

2.国内外航运贸易兴盛——区域级港口贸易中心

在前代航运贸易发展基础之上,荆江抱海的地理区位造就了更为昌盛的贸易情形。如果说棉产发达是整个太湖平原的共性,那么航运贸易方面上海已经成为区域中心。我们熟知明初郑和下西洋是从张家港的刘家港下水的,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已经“不灵”了。

清初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1685年之后,江海关的官署即设在上海县城内,统辖24个关口,掌管今苏南、苏中地区的海外贸易。但是在1757年实行“一口通商”的政策闭关锁国后,仅保留与日本的洋铜贸易以及与南洋诸国的贸易。其他外贸出口只能绕远路到广州出口。

上海县城内的江海关旧址

同时上海在国内航运贸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中间位置,自乾隆后期起其作为官方指定的南北沙船贸易的转运点,也是长三角与其他沿海地区物资交换的重要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接近200万吨,有万余人从事码头装卸等相关行业,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国内航运贸易港之一。

3.政治地位较高——区域性行政中心

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上海县政治地位进一步提升。1735年之后,苏松太道道署从苏州移驻至上海县城,统辖松江、太仓、嘉定三府,上海县城成为该地区事实上的行政中心,既是县衙所在地,也是三个府的管辖地,俨然“副省级城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位于全境最东的上海县成为苏松太道驻地

(三)开埠前的上海总述

截止开埠前,上海县城集县署、上海道台府、江南海关等几大重要行政管理中心为一体,行政地位十分重要。各地商人云集上海,人口十余万,号称“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在江南乃至全国都是发展水平较高的县份。

1833年县城人口达到12万,街道60余条,并修建有城墙与护城河,城墙之内的县城以及其东南侧东门外的十六铺港区街道繁密。城内是主要政治、文化与居住区域,城外的十六铺地区则是港口贸易集中区域。现仍存十六铺码头之名。由此看出,上海在开埠之前就已经有了远超一般县城的经济与政治职能,是东南沿海的重镇了。

上海县城略成圆形轮廓,除城内人口繁密外,东南部的十六铺为码头区

我们可以再把镜头拉远一下,对比一下开埠初期的情形:开埠10年后的1853年,上海已经超过广州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港口,饶是如此,上海的人口仍没超越县城,仅有500外侨。20年后的1865年,租界内人口14.8万,与上海县城人口相仿。50年后的1895年,租界内人口达到29.8万,同期华界人口数约六十万,租界内人口仍未超过三分之一占比。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并非是从小渔村发展起来的。

但另一方面,租界的“职能”却大大超越了原来的上海县城。从经济形态上看,引发上海崛起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与那座县城本来的内生经济模式全无关联。通俗的讲,上海租界发展并没能借上县城的光,是相距很近却平行发展的两个世界。所以,说上海是从一片荒滩中崛起的也有其道理。

下一期就来仔细讲述上海开埠后最初的岁月。

【参考资料】

1.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邹依仁,1980

2.上海城区史,苏志良,2011

3.近代上海城市研究(1840-1949),张仲礼,2008

4.上海近代经济史,丁日初,1994

相关文章

  • 前租界时代 | 上海是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么?

    深圳崛起的经典案例很多时候我们认同了“小渔村与画圈”纪事法,把沿海城市的崛起描摹为从一个小渔村甚至是一片荒滩中发展...

  • 古代上海,租界上海,现代上海

    很多人觉得上海以前就是一个荒凉小渔村,依靠租界才发展起来的。对也不对。虽然上海历史不长,但都很精彩。 古代上海 上...

  • 小渔村的梦想

    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现在成了国际性的大都会;深圳原本也是个小渔村,现在成了创意的希望之都;迪拜原本也是个小渔村,现...

  • 我敢打赌,你肯定没有吃过这样的黄鱼面!

    选了个明朗的秋日,一家人自驾前往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嘴渔村! 金山嘴渔村是上海市沿海陆地最早的渔村,也是上海最后...

  • 上海法租界

    自1845年英国在华取得第一块租界开始,西方国家在华共计划了20多块租界,其中最多的是英国7处,法国有5处,日本5...

  • 丑陋的阿三

    红头阿三,是旧上海租界里对印度巡捕的蔑称,上海话意为猪头三或者三鬼子。当年,英国政府为了加强上海租界的治安管理,...

  • 姜月萍 上海老洋房与旗袍古典的模样

    清政府留给民国时代的租界虽是那时期的疤,但大大缩短了中国城市文明的进程。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上海开埠,租界的建筑完全...

  • 大清帝国有多脏?使劲儿想想看,谅你也想不到

    百年前的大清帝国,随地大小便的现象并非京城独有。在上海,郑观应在1890年看到的是:“上海租界的街道宽阔、...

  • 深圳印象

    深圳从贫穷的小渔村变成如今的繁华都市, 给我的感觉真的像一个质的飞跃,贫穷时我悄悄的来过,他发展起来了我又来到这座...

  • 左右逢源 | 如何在冲突中获益

    经典逆袭 | 从“小渔村”到“海上帝国”,只差三个字? █ 阅前思考 威尼斯之所以能从一个小渔村崛起成为海上贸易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前租界时代 | 上海是从一穷二白的小渔村发展起来的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ffv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