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他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自幼聪颖,4岁入私塾读书,7岁学习作文,成绩往往超过同龄孩子。林宾日对此深感欣慰,觉得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越来越感到儿子的性格发展很不正常,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扬扬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父亲认为一个人成才不仅靠智力超人,学习突出,还要取决于他的人品。
他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遇事不怒,待人和蔼,为人处事谦恭谨慎。即使儿子犯了错误,他也决不以“长”压人。林宾日的言行使林则徐受益匪浅。
有一天,父亲林宾回到家脸色与往日不同,林则徐问父亲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何以面无喜色。
林父借机给他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
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二贼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此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50大棍。
正在此危急关头,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跪在县官面前,声泪俱下央求县太爷棍下留人,还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呢。老母把儿子的孝道说给县太爷听。县官听罢,追悔莫及。
这时才想起找两贼人算账,可两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以及父亲言传身教的良苦用心,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高官,他在府衙里总是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鞭策、警示自己。
《道德经》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意思是:勇气用在逞强好胜上就会遭到诛杀,勇于有敬畏之心不与万物相害则会得到生机。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情绪波动而冲昏头脑。比如,盛怒之下,容易做出错事。兴奋之时,容易许下做不到的承诺。
林则徐写下“制怒”两个字,就是为了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是需要极大的勇气。
有的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认为自己活得很真实,不装,觉得自己特别勇敢。
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随心所欲,这不是勇敢,这是认知低下。
常言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
人最大的勇敢就是能控制住自己情绪,去做正确的事。
有人会说了,林则徐的虎门销烟的结果是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索,加速了列强侵略中国。从这一点看,虎门销烟后果很严重。
但是,看问题要看本质,并不是因为虎门销烟才会使列强侵略中国,而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羸弱。再加上清政府统治下的军民长期吸食烟片,意志消沉,若长此以往下去,面对列强侵略更无还手之力。
林则徐正是因为预见到了这一点,才不畏列强,并冒着杀头的危险大张旗鼓的硝烟,以警醒世人。
原本他可以同流合污,养尊处优, 随心所欲的享受奢靡生活,但是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硝烟运动,这种行为需要强大的勇气。
什么才是勇敢?
勇敢不仅是自己敢于做某事,而且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不做某事,但最关键的是做符合“道”的正确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