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及黄泉路,踏上奈何桥;
又见忘川河,相聚望乡台。
颤刻三生石,一碗孟婆汤;
前世未厮守,今生亦无缘。
奈何桥上奈何魂,忆思前尘奈何生。
孟婆汤下红尘忘,唯盼来世不逢君。”
世人都晓孟婆煮汤,汤能忘尘,这首《此生》点出了天道轮回中,孟婆汤的重要性。每个灵魂在奔赴新生前,皆需饮一碗孟婆汤来忘却前尘,但孟婆自己呢?她也参与轮回吗?她也会饮孟婆汤吗?
且看这一段:“此刻的她身著一件素白丝织长裙,裙边繫著豆绿色的宫絛,一头华髮如黑墨一般垂到腰侧,上半头髮用一支碧玉簪子挽起,如謫仙一般嫺静悠然。”
猜得出这是谁吗?可能你怎么也无法将此人与孟婆联系起来,毕竟,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孟婆就是一个又老又丑的老婆婆,但在《孟婆传奇》里,作者李莎就是这么认为,仿佛孟婆就该如此飘逸。
有人说:“一千个人眼
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也可能,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孟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种孟婆汤。
在《孟婆传奇》的作者李莎眼中,孟婆更像一位坠入奈何桥的仙子,不仅和传统认知里又老又丑的形象截然相反,而且外形清冷,内在丰富。尽管她能熬制出忘却前世的孟婆汤,而且比例任孟婆熬得都要鲜美可口,但她自己依然有放不下的心事,百年过去依然逃不过前世红尘的情感羁绊。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毛利华在他的推荐序中写道:“我更愿意把她看作是古老中国文明体系中极為关键的角色,因為她承接了生与死之间的桥梁。”
《孟婆传奇》中,孟婆因为一位和她达成交换协议的前婆婆,又去前世走了一遭。往事如梦,唯有面对和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结尾,孟婆用她的智慧和善良化解了前世哀怨,终于肯饮下自己熬制的孟婆汤,将记忆清除,开始新生。这是一个比较完美圆满的故事,结尾是皆大欢喜,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小说中反覆想表达的只有一句话:「相儒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作者认为人生不如意為常态,凡事小满即可。无论一生何种经歷与苦楚,最终人还是要与自己和解。生是死之根,死是生之苗,眾生死有异,為眾生。
是不是听起来很好奇?那就自己去故事里找吧。杨绛先生在《将饮茶》里的首序《孟婆茶》中有着最动人的一句话:到了孟婆店,指头一按,就能在电视上回顾自己的一生,“平生不做亏心事,我的一生,不妨公演。” “我的一生,不防公演。”仿佛就这么一句话,便可以概括她和钱钟书先生的一辈子。《孟婆茶》虽只有短短一篇,却道出了生命尽处的看头。你看那管事员对着手拿的扩音器只顾喊“往前看!往前看!”就连易名后的“孟大姐茶楼”都是上去就不再下楼了——只上,不下。
杨绛先生在文末说:“好吧,我夹带着好些私货呢,得及早清理。”但我知道,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愿意清理的,因为会觉得:“多大的浪费啊!一杯茶冲掉了一辈子的经验,一辈子不都是白活了?”
轻装上阵和负重前行相比,我更喜欢无事一身轻,那么,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如果依然难以选择,那就翻开这本《孟婆传奇》吧,也许,意想不到的收获正等着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