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跟了一下瑜伽初阶(半小时)
爬山时,有一熟人咨询了一下家庭成年弟弟的婚姻状况带来的压力和情绪在家庭弥散,姐姐希望35岁弟弟可以找咨询师,而弟弟自己认为没需要。姐姐代弟弟咨询。
简单梳理:从弟弟的视角
成年人自我负责,边界感的建立,问题是一种叙事,如何不在问题故事陷落→向偏好希望故事发展?
从这几个关键词语:涵容、理解、认同、实践,也许旁人更多是做一种陪伴和聆听。
不存在客观的结论,只是看待同一件事的角度不同。
谁会愿意听一个看轻自己的人说话呢?反过来,一个人越是被理解,越是感到安全,就越是愿意打开自己,面对新的经验。
不同意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我有不同的视角,但我能否把他当成一个受到尊重的人?能看到他行动的合理性,而不是认定“他犯了错,我要让他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眼中的世界有他的道理,只是他的道理此刻遇到了麻烦,这是他学习的契机,而非一个“大错特错”“自作自受”。
如何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又能恰到好处地表达,知道什么时候说NO,什么时候say Yes。
我受到的训练来自系统式心理咨询,我理解一个人如何在这个过程建立了自圆其说的稳定感,也意识到改变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人对于自己身上不满意的部分,积累了多年的厌恶感,早已成为一种习惯,接纳是非常不容易的,只能反复磨。
反复提醒,自我对话。一点一滴的进展都不易。
需要时间,从看清自己到欣赏自己,从欣赏自己到用好自己,从用好自己再到自我实现,每一段都是长期功课。在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
从姐姐的视角:
成年人的边界感,不被对方的情绪牵着走,稳定的陪伴和倾听已挺好。
如理解共情中帮弟弟梳理,拓宽一些经验和角度,交对方自己去决择,并自己承担,无论结果就是一种现实提升。
当然,这绝不是一次咨询就能帮到对方的。仅当作一种交流,能带给对方一点思考也蛮有意思。
下午约一懂数字人的朋友聊天,收获也特别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