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离开我已经十六年了。
这些年,我恋爱、结婚、生女,日子像韭菜般一茬又一茬地割去又生长,忙忙碌碌中从前许多事已渐渐淡忘了,但关于母亲的事,小到母女的一两句拌嘴,我大都记得清清楚楚。
1
印象中,母亲是一个不修边幅的人,她永远忙忙碌碌,从不注意穿着打扮。
我家在农村,父亲木匠出身,在我记忆中,他不是在家里专辟出来的木工屋里做活,就是去外面为别人建房子做木工活。家里的田地他从来不管,只有母亲一个人忙活着。
小时候,母亲每天忙里忙外,早上起来早早做好饭洗好衣服,就扛起锄头去田里忙活,直到中午才回家,午饭后休息一下又开始绣花赚点小钱补贴家用。如果田地里还有活,她就会在下午四点多放下绣花针,揉揉酸痛的肩头,跑去侍弄庄稼,直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又是一通忙乱,等到父亲和我们姐弟都上床睡觉,已是半夜。
我上小学那会,父母摆个水果摊做小商贩,母亲就更忙了。父亲有自己的活,所以只负责进货,母亲要守摊,又要忙家里的事,连中午休息的时间都取消了。
日子周而复始,她根本没时间去倒饬自己,可能也不善于装扮自己,从小到大,我总见到她不修边幅的样子。头发永远是短的碎发,早上起来随便梳两下就好,衣服也是旧的多,从来没有搭配的概念,基本穿得上就好。
就算后来老爸赚了钱,家中条件允许,她不用再早出晚归拼命干活,但也没有扮美的概念。她生命里的最后几年,总是捡我的旧衣服穿,还喜滋滋地觉得很漂亮。
我见过母亲青年时代的照片,清清爽爽一个少女,梳着麻花辫,挺利落的,跟后来的不修边幅大相径庭。
是生活,也是我们,让母亲离美越来越远。
2
母亲只读到小学三年级,没什么文化,却对读书人有种敬畏之心。在她心中,真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我算早慧,比村里的同龄人早两年入学,在班里年龄最小成绩却最好的。为此,母亲很骄傲。我不只一次听到她沾沾自喜对别人说:“我女儿就是聪明,将来要读大书的。”
我那时已经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每次看她这样得瑟都很羞愧,劝她不要说,但她当面各个答应得好好的,过后却我行我素。这此母女俩没少怄气,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才知道什么叫做晒娃狂魔。
我上初三那年,有同学早早缀学出来做工,一个月赚了几百块。亲戚很羡慕,劝父母让我缀学做工,但父母坚决拒绝。母亲对我说:“你只管读书,能读到哪里都好,爸妈砸锅卖铁也会让你读下去的。”
我考上师范后学杂费挺贵的,母亲除了田里的活和水果摊,又养了两头猪,辛苦侍伺着它们,就为在每学期的开学初能卖了给我赚学费。
我和妹妹考上中师是母亲最骄傲的事了,她为自己培养了两个教师而自豪。只是当初高兴跳出农门的我们,却一直自惭于只能回乡当个小学教师,所以每次母亲向外人夸耀,我都会很生气,有时会不礼貌地打断她。现在想来,自己实在不懂事了。
母亲唯一一次跟伯母吵架就是因为弟弟读书的事。我伯父有朋友关系,能找 到一个去省城读中专的名额,他暗地里给了大姑家的表弟。母亲知道后,气汹汹杀上门去,骂了伯父母一通,说他们不公平,帮外不帮内,没有照顾侄子。这事闹得不可开交,还好后来老爸也通过关系把小弟送去读另一个中专学校,母亲这才罢休。
那时我已懂事,知道了别人帮你是人情,不帮是本分的道理,多次试图劝母亲不要争这个闲气,但固执的母亲就是不听,甚至还骂我,说我胳膊往外拐。我嘴上不再说,但心里未免会觉得母亲不可理喻,直到后来,我才懂得什么是母爱的自私。
3
母亲一向很护短,她是那种自己可以骂孩子别人却不能说孩子一句不是的人。
小时候,我们如果犯错,她都是毫不犹豫地请我们吃“竹仔鱼”(用细细的小竹竿打),但如果别人批评我们,她都会找各种理由替我们辩解。
有一次,我弟与邻居小伙伴发生口角,对方父亲骂了我弟一句。母亲知道后,带着我弟冲上门去与对方吵架,完全不惧那个高大凶猛的男人伸出的拳头,定要对方道歉。最后在别的邻居劝告下,对方才承认自己不该骂孩子,母亲这才如得胜回朝的将军般得意洋洋地回家。
母亲每次与奶奶或姑姑闹矛盾,也都是因为觉得我们姐弟受委屈了。几个姑姑嫁在家附近,表弟表妹一大堆,孩子们在一起总有事发生。奶奶有时处理不当,偏心表弟他们,母亲就会愤愤不平,为此她曾与奶奶和姑姑口角,双方关系一度不太好,直到我们长大后才回转过来。
母亲是得病走的,去世前她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们这三个未成家的子女。她去世前那几个月,一直很希望我至少能带个男朋友给她看,可是,我让她失望了。
我永远记得她去世之前的情景。那时,她已说不出话了,但她望着我,眼中的不舍、眷恋与牵挂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跟她承诺会照顾弟妹,会尽快成家,她才慢慢闭上眼睛的。
母亲去世后,我浑浑噩噩地过了很久才遇见我先生,后来,弟妹们也都成家了。我们仨平静幸福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我终于可以向天上的母亲交代了。
妈,我们都很好,您放心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