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品中有生动形象的人物、起承转合的情结及鲜明独特的语言,所有这些融为一个优秀的整体,读者只要看了开头就停不下来,直至读到结尾才长舒一口气,还会时不时的回味。
余华的《活着》满足了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在小说的开篇,主人公福贵老头儿与老黄牛一起出场,老黄牛有很多名字,一会儿叫凤霞,一会儿叫友庆,一会儿叫家珍,一会儿叫二喜,一会儿叫苦根。
读到这里,就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为什么要用那么老的牛犁地?为什么一头牛会有那么多名字?
故事就此展开。
前半部分余华塑造了一个渣男福贵,他吃喝嫖赌、打怀孕的老婆、骑着妓女到岳父门口炫耀,终败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爹。
后半部分,浪子回头,我们本以为会是大团圆结局,但余华并不偏爱笔下的人物。福贵被抓了壮丁,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却发现母亲早已含泪而终、一场疾病夺去了女儿的声音、儿子与自己形同陌路。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接下来才是真正的高潮,儿子被无良医生抽干了血去世、妻子病死、女儿产后大出血、女婿死于意外,最后小外孙被几颗豆子噎死了。
只剩下福贵老人与老黄牛相依为命,他用亲人的名字命名老黄牛,仿佛他们都在。
写出这样的小说,需要有三种能力。
1、逻辑主线
如果将写作比作放风筝,那逻辑主线就是风筝的线,它决定了风筝的方向和高度。读者在读小说时,也会始终注意着这条线。
没有逻辑主线的小说,是不完整的。整本书会显得拖沓散乱,像极了那些不知所云的烂片儿。
所以,动笔之前一定要先列好大纲,反复揣摩。
2、想象力加持
放风筝不仅需要线,还需要风,想象力就是风。它决定风筝能不能飞。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自己的小说,如果只是单纯的罗列事实,那是日记。
小说如果没有了想象力加持,便会索然无味,而且也会大大限制了可以写的范围。
比方说《三体》如果没有大刘丰富的想象力,故事就会变成,一个对国家失望的女科学家,想要报复社会,找来了外星人帮忙。当地球人与外星忙于博弈之际,另一波更高级的外星人趁虚而入,双方团灭。
再比如《玛格丽特小镇》如果没有了想象力加持,就会变为,女子结婚两年出轨隔壁老王,丈夫出轨前女友进行报复。女子愤然离家,自杀之际得知自己已有身孕,艰难生女后自杀身亡。
流水账一般毫无美感可言。
想象力源于生活,如果实在没有想象力可以试试走出去,看看大自然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和事,或者头脑风暴一下。
3、用事件推动
毋容置疑,短篇小说应该具备悬念和戏剧性的结局,普遍的做法是平地起波澜,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随后再一一解决问题。
让人物活起来的关键是为人物安排属于他的事件,用事件推动故事的发展。
麻烦和冲突是故事的灵魂,而事件是体现麻烦与冲突的唯一方式。
在塑造人物时,你说你开心,但开心是一种内在情绪,直接写“我好开心”,读者非但无法感同身受,还会失去读下去的耐心。
同理,你说你悲伤,悲伤的低调而隐晦,没有事件的支撑,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
比方说,《红楼梦》中,黛玉初入贾府,什么都不懂,处处留心观察,跟着大家做,吃茶时“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可见她谨慎敏感。葬花一事又展现出黛玉多情的性格特点。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通篇没有提到原生家庭对松子的影响,但通过她一次次飞蛾扑火,为爱不顾一切的事件,展现出了一个因为从小缺爱而为爱奋不顾身的女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