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早开始知道“双标”这个词,其实是在逻辑课上,讲师讲述了罗翔老师的案例,当时罗翔老师在微博上遭受了一些非议,他忍受不了那些评论,一气之下关掉了微博评论,他去清静几天,在路上正好碰到他的一个朋友,他朋友跟他讲,在微博上很多人对你赞美有加,你是否觉得不真实?罗老师说,是啊。他朋友问,那你高兴吗?罗老师说还挺高兴的。他朋友继续讲,既然你都能接受这些人对你的赞美,对于那些批评,你怎么就不高兴了?
其实,过高的赞美和过度的批评,都是一种误解,我们肯定不能只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过高赞誉,而不接受他人过度的批评,是吧?这就是我在课堂上学习的“双标”,这个案例非常好,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到底什么是“双标”。
我忽然想起来一句话,能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正向的”双标“,“礼义廉耻,可以律己,不可以绳人”,我们可以对自己高要求,但是对别人,最好还是宽容一点吧,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我当时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反例,还挺高兴的。
生活中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轻松地看到他人在很多方面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比如,上厕所洗手后,旁边的一个人甩掉手上的水,甩到你脸上了;我们进出公共场合,有门帘,前面的人进去后,我们准备跟着进去,那门帘就甩自己脸上了;别人借了我们的车,还回来的时候快没油了……很多很多的例子,只要你细心观察,总会发现这些实例……
后来我开始在这些方面努力、下功夫改进,慢慢能照顾他人的感受(即便他人不一定知道),比如成龙大哥说,上车的时候,尤其是上别人的车,屁股先坐上去,把双脚的灰尘抖一抖,如果是下雨天,就把泥水甩掉,再坐上别人的车,这样他人必定会对你产生重视。我就这么做了,现在也能养成习惯了。
别人洗手时甩水到我脸上,我不这么干,就可以了;我进出公共场合,把门帘放下再走,如果后面有人,我就在旁边等他们走了,我再把门帘放下;我走到公共空间打电话,不打扰室内的人。
对别人宽容一点,对自己要求高一点,其实这也是“双标”,不过,这是更好的“双标“。
慢慢地,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从不同时间尺度来看,短期内我们能够接受这种”双标“,但是长期来看,其实我们都需要他人的重视,我们对他人真诚,也希望他人真诚对待我们,假如,我们对他人付出80分,别人只回报我们5分,甚至是1分,其实自己的心态真的不可能平稳(我不是圣人,只是普通人),我希望别人最起码回报20分吧。不过,我选择从一开始就降低自己的预期:不求回报,反倒能够在将来收获更多的惊喜,我有过多次这样的体验,所以我的心态能保持平和。
就好像交易市场里,从短期来看,投资标的的价格和价值永远都不可能一致,但是从长期来看,它们之间会趋于一致。巴菲特讲过一个类比,你带着一只小狗出门,它时而在你的前面,时而在你的后面,偶尔在你跟前,但是最终,它会跟着你一起走到终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