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中所提及观点仅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第一件事, 记得过去曾看见过一些综艺节目,讲一个文学家,他的文章被收录进入语文教材,被选作考试题目出给考生。然而,这个文学家自己去完成这个考试的题目的时候,得分却不高,甚至不如那些学生的得分高。
第二件事, 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情,即一个新员工做出一件产品,或者作品,他自认为十分完美,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效果也很不错,然而交到评委手中的时候却遭到了百般挑剔,最后不得不返回重新修改。
第三件事,唱歌的时候,若使用那些带有评分系统的软件,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有时想要得到很高的评分十分的困难,即便是播放原唱也难以达到。有时候原唱反而是相当低的得分。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文学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感情吗?难道评委不按照实际效果来评价一个产品吗?难道评分系统不是按照原唱的音准来设置的吗?
最终归纳为一个问题,即,这世界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提出一种理论,用以解释上述问题,即一种灵魂碎片的理论。
每个人都有着灵魂,各种作品中也都凝聚着作者的灵魂,然而,每个人的灵魂又不是单一的,它们不停地和别的灵魂的碎片混杂在一起。换言之,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纯净的,灵魂中包含着杂质。
当一个人通过适当的练习能够成功地做出某种作品,或者创作时候,他将这种作品投入评价系统进行评价,当评价通过的时候,他将产生一种,某种东西被拿走的感觉。这种感觉十分微妙,它没有让他产生痛苦,反而让他得到了一些别的东西。
在我的分析和假设中,当这个人在被评价,或者说表演的时候,他的灵魂在试图达成评价系统所要求的那种形式,同时,他的灵魂里面所混杂着的,或者说裹挟着的其他的灵魂的碎片,也被他自我的灵魂所带动,而表现出那种符合评价的形式。当它们(自我和碎片)满足评价系统的标准的时候,这些灵魂其中的碎片,就会被系统吸纳,或者说收取,从而产生价值。
重新来解释上述三件事情,即系统所需要的,或者说世界所需要的,其实就是这种灵魂的碎片,作品或者文章本身,在这种解释下,其实是系统用以获取这种碎片的媒介,只有得出了满足评价标准的作品之后,才能实现价值。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作者自己做自己的文章相关的题目得不了高分。因为他自己文章中所要输出的那部分灵魂碎片已经不缺了,他的作品能被选入题目就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而所需要的灵魂碎片需要他重新像一个学生那样去研究题目才能明白。员工所做出的产品符合了实践检验的效果,为什么不能通过评审呢?就是因为,产品本身不仅仅承担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还承载着传递灵魂碎片的功能,因为假如仅仅只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一定早已有了合适的产品存在于市场了。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它其中是否包含着所需的那一部分灵魂。
最后需要讨论一下系统的作用。一种评价系统的作用,在这种分析下,就是传导灵魂,因为每一个人的灵魂都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残缺的。广义的系统(包含法律,道德,技术等等内在构造)。能够在收取这种碎片的时候,将合适的碎片推送给合适的人,让这些残缺的灵魂得到补充,或者说,在合适的时候给他们以合适的启发,从而构成它们的完整。系统越是先进,它所能实现的“合适”的程度将越高。
另一个现象也能够被这种理论所解释,即,有的坏小孩,他们长大之后回心转意之时,一下子就能够获得很高的社会评价,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原因就是因为,当他们坏的时候,接触到了很多不干净的,乱七八糟的灵魂,这些灵魂依附在他身上,然后在他的意志力控制下,一起开始走正道,当他开始用它们来创造价值时,他所能输出的灵魂碎片,将非常非常多,这些碎片在系统的分配下,各自回到正确的地方,从而产生非常多的价值。而有的乖小孩,他们在奋斗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往往会遇到瓶颈,感觉到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付出了,去控制别人又会伤感情,他们可能就会跌入恶道,作为一个老实人被别人欺负。因为相比那些坏小孩,他们之前没有接触到那么多恶意,所以,他们没有那么多碎片可以用来输出,进而无法创造出很多的价值。
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能够让一个“坏小孩”回到正道,那么这名老师相当于也创造了十分多的价值,如果一个警察能够让一个罪犯改邪归正,那么他也相当于创造了非常多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上文可能表达出“坏小孩占有优势,所以做坏事要趁年轻”的误导性。读者不应该这样理解,原因是,这些改邪归正的人,可能只占有10%或者更少,另外那90%的恶道里面的人,很可能无法走上正道,从而越走越远,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或者受到不可挽回的损伤。而失败者是没有声音的,不应该因为10%的胜出者具有某种经历,就去学习他。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思考下,每个人的目的,其实是不断寻求自我灵魂的更加完善,更加完善的灵魂将体验到更多的自由。
网友评论